• 六堡茶群体种叶绿体基因组捕获历史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六堡茶群体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Liupao’)是制作六堡茶的主要原材 料植物。为探索六堡茶群体种的遗传背景,特别是其系统发育和演化历史,该文对27 份六堡 茶群体种和5 份突肋茶开展了浅层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六堡茶群体种的系统发育 关系、分歧进化时间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绿体树上,六堡茶群体种样品 被分为距离较远的两组,一组与茶亲缘关系最近,嵌入了主要由茶组成的分支内部,分别与 不同栽培茶聚在一起,另一组则形成单系分支,与突肋茶亲缘关系最近且嵌入其内部;然而, 在核基因树上,六堡茶群体种样品与栽培茶及山茶属其他几个物种聚为一支,但与突肋茶关 系较远;核质基因组系统发育矛盾表明,部分六堡茶群体种的祖先曾与突肋茶发生过杂交事 件,捕获了突肋茶的叶绿体基因组。(2)分子钟分析进一步表明,该杂交事件发生在1.55 百 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远早于人类栽培和制作茶的历史。(3)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的 遗传多样性分析均发现,六堡茶群体种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有较大的演化潜力。该研 究将为六堡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 Ma & B. Pan),该新种与同属的囊筒报春苣苔(Primulina carinata Y.G. Wei, F. Wen & H.Z. Lü)最为相似,但两者从形态上能明显地区别,平果报春苣 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2 (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1.5,顺序下同), 花冠内部具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 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 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 × 4.5~6.5 cm (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 × 3.0~4.0 cm)等。 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 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 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 红色名录标准,可 暂定为“极度”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方面,有一定的 保护和利用价值,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今后可进一步开展。该种面临生境 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 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rimulina purpureokylin F.Wen, Yi Huang & W.Chuen Chou), 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 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rimulina 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 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 或少有膨大,例如浅黄报春苣苔(Primulina 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 [Primulina roseoalba (W.T.Wang) Mich. Möller & A. Weber]、中华报春苣苔[Primulina dryas (Dunn) Mich. Möller & A. Weber]、多莛报春苣苔[Primulina polycephala (Chun) Mich. Möller & A. 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rimulina langshanica (W. T. Wang) Yin Z. Wang]等,初步推断 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 验论证。

  • 养分增加提高大狼耙草入侵种群的生长和竞争能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2-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了解养分增加对入侵植物生长和竞争的影响以及不同入侵种群对养分变化响应的差异 有助于预测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为探讨大狼耙草的入侵风险,该文通过同质种植园实验, 研究了不同养分水平下大狼耙草河北、江苏、江西和广西四个入侵种群在单种和各种群与近 缘本地植物金盏银盘混种时的生长和竞争响应。结果表明:(1) 单种时四个种群的株高、分枝 数和总生物量在高养分下显著高于低养分下,繁殖比在低养分下显著高于高养分下(江苏种群 除外);混种时四个种群各生长参数的竞争响应在高养分下小于低养分下。(2) 各养分下,广 西和江西种群的株高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河北种群,广西种群的分枝数最多(低、中和高养分 下分别为12±0.86、16.83±0.95 和21.83±1.14);河北种群的繁殖比在低养分[(47.33±3.29)%] 和高养分[(25.74±2.82)%]下最高,且显著高于同养分下的广西种群[低养分为(30.92± 1.78)%和高养分为(19.77±1.22)%]。中养分下,河北种群总生物量的竞争响应(-0.51±0.04) 显著大于广西种群(-0.35±0.06),繁殖生物量的竞争响应(-0.46±0.03)也显著大于广西种群 (-0.28±0.07)。以上结果说明了高养分提高大狼耙草的生长和竞争能力;并且,生长和竞争能 力在种群间有差异。养分增加和入侵种群间基因流可能会潜在地提高大狼耙草的入侵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