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朱高峰
  • 西北干旱荒漠绿洲区葡萄园水热通量特征及其 主要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提高干旱绿洲区农田地表过程的科学认识及改善农业水管理,该文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运用葡萄园生长季能量平衡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水热通量变化特征,以及干旱平流和冠层导度(Gc) 在不同生长阶段上对水热通量的影响。此外,我们应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潜热通量(LE)的影响路径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LE呈现出不同程度多峰状;其余水热通量总体上呈单峰状。整体上,各生长阶段日间净辐射(Rn)>LE >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G 相较于􀀁Rn 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2)整个生长季上,LE 和􀀁H 分别占白天可利用能量(Rn–G)的􀀁86%和􀀁14%,表明􀀁LE 始终是白天葡萄园可利用能量的主要消耗项。干旱平流对白天􀀁LE 的贡献范围为􀀁5%~59%,全生长季平均贡献为􀀁28%;Gc 对􀀁LE 的影响在生长季上呈动态变化,且在新梢生长期和落叶期对􀀁LE的影响强于中间生长阶段。(3)LE 主要受􀀁Rn 的影响,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气温(Ta)对􀀁LE 的影响程度相近且仅次于􀀁Rn。通经分析表明,Rn 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方法影响􀀁LE,VPD和􀀁Ta 主要通过􀀁Rn 对􀀁LE 产生间接作用。总之,西北干旱荒漠绿洲葡萄园水热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和季节变化特征,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明显且各自影响程度与路径存在差异。

  • 西北干旱区葡萄净光合速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葡萄作为西北干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认识其光合生产过程对种植栽培至关重要。 为探究大田自然条件下葡萄光合生理特征及影响葡萄光合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于 2019年6—9月份测定葡萄(品种:无核白)叶片光合作用及其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采用通径 分析方法分析各因子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确定其主要影响因子。另外,在 全天分时段模式下进一步分析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各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1)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型曲线变化特征;(2)葡 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 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3)各月影响葡萄叶片净光合速 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6月、8月和9月为蒸腾速率,而7月为气孔导度;(4)6—9月的葡萄 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均呈“迟滞回环”关系, 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与胞间CO2浓度呈指数函数关系 (R2=0.53)。研究表明,葡萄对西北干旱区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控制蒸腾速率 和气孔导度来优化管理并提高产量,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 西北干旱区绿洲葡萄园净碳交换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和其碳源汇形成机制对于指导绿洲农业固碳减排至关重要。基于敦煌干旱绿洲葡萄园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CO2通量和相关环境因子数据,估算2019年生长季(5—10月)葡萄园的碳收支总量,同时探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日、季动态及其对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差(VPD)和空气温度(Ta)等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长季期间,葡萄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累计量分别为-647.3、883.2 g C·m-2和1530.5 g C·m-2,Re/GPP值为57.7%,表明其碳消耗强度较低,为强烈的碳汇过程。(2)生长季NEE量变化呈单峰型(7月峰值),与空气温度的季节变化相似。这表明在水分供应充足的基本条件下,空气温度对于NEE具有显著影响。(3)生长季NEE受到LAI、PAR、VPD、Ta等生物物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整个生长季PAR是与其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通过驱动光合作用增加固碳量;生长季LAI先增加后减少,光合固碳量也相应受到影响,进而造成NEE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保持VPD处于适宜的范围(20~35 hPa),可有效地提高其固碳能力。

  •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光合作用生化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在干旱区葡萄上的应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无核白葡萄为试材, 测定了其在不同季节(6—9 月)、不同胞间CO2 浓度下的净光合速率, 根据贝叶斯方法, 结合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算法对光合生化模型参数进行估算, 以期获得不同季节的模型参数值, 并与最小二乘法所得结果对比, 探讨贝叶斯方法在解决高维度复杂模型参数估计问题中的可行性和葡萄光合作用关键参数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性, 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8 月达最高, 分别为54.30 μmol·m2·s1、88.45 μmol·m2·s1和6.56 μmol·m2·s1; 9 月最小, 分别为34.66 μmol·m2·s1、58.86 μmol·m2·s1 和4.38 μmol·m2·s1。叶肉导度(gm)在各个月份波动不大, 6—9 月分别为5.16 μmol·m2·s1·Pa1、5.29 μmol·m2·s1·Pa1、5.39 μmol·m2·s1·Pa1和5.41 μmol·m2·s1·Pa1。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相比, 贝叶斯方法估算的Vcmax 值偏小, Jmax、TPU 和gm 无明显差异。同时贝叶斯方法估计出的模型参数是在考虑参数先验信息的基础上获得的, 生化意义更加显著。试验表明, 光合作用生化模型(FvCB 模型)在应用于光合作用模拟时, 应充分考虑其参数的季节变化性; 结合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算法的贝叶斯参数估计能更有效解决FvCB 模型中参数估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