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综合评价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筛选紫云英等量翻压条件下, 较适宜的施氮水平, 以冬闲常规施氮[150 kg(N)·hm2]处理为对照, 在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 条件下, 设置90 kg(N)·hm2、120 kg(N)·hm2、150 kg(N)·hm2 和180 kg(N)·hm2 4 个施氮水平, 研究紫云英和施氮量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 其中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 和120 kg(N)·hm2 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 分别达9.65 t·hm2 和9.97 t·hm2, 比对照分别增加11.18%和14.86%。各处理在水稻播种—分蘖期及抽穗—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 占成熟期干物质量的19.26%~24.77%和45.23%~52.75%, 这两个生育阶段是干物质主要积累时期。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均高于对照, 增幅为6.95%~18.68%。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以紫云英配施90 kg(N)·hm2处理最高, 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3.94%~14.08%和6.65%~14.90%。紫云英配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早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 其中以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 和120 kg(N)·hm2 效果较优, 可实现减氮增效目的,是较理想的施肥模式。

  •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研究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可为提高氮肥的增产效益, 减少氮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在河南褐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 于2014 年开始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 共设置单施磷钾肥、常规施肥、单施腐植酸、常规施肥+腐植酸、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常规施肥减氮30%+腐植酸6 个处理, 分析不同氮肥与腐植酸配施下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促进植株对氮素的累积, 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 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处理下冬小麦产量、籽粒氮含量、籽粒氮累积量、地上部总氮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纯收益均增加, 与常规施肥相比, 冬小麦产量增加4.96%, 氮肥利用效率增加23.42%,纯收益增加2.18%。常规施肥减氮30%+腐植酸条件下冬小麦产值和收益降低。因此, 在施用腐植酸的基础上,配施适量氮肥才能获得较高的产值和收益。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是本研究区域最佳的施肥模式, 对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氮素形态对穿心莲氮吸收、分配和内酯成分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明确药用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特征 及其与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的关系,以硝态氮(NN)、铵态氮(AN)、酰胺态氮(UN)和 氨基酸态氮(GN)为单一氮源,采用15N 同位素示踪和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氮素形态对穿 心莲不同生长时期(快速生长期、拔节期、现蕾期、开花期)氮素吸收、分配和穿心莲内 酯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和根中氮含量随生长时期逐渐下降,NN 处理氮 含量较低。(2)穿心莲氮吸收速率在营养生长期较高,生殖生长期急速下降,穿心莲对 AN、UN 和GN 的吸收速率较高。(3)现蕾期叶片氮分配比例减少,茎氮分配比例增加,与 NN 处理相比,该时期AN、UN 和GN 处理降低了叶片氮分配比例,而提高了茎和根氮分配比 例。(4)快速生长期NN 处理的光合作用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低,叶片氮 在羧化系统和生物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也较低;UN 和AN 处理分别在现蕾期和开花期降 低了叶片氮在羧化系统中的分配。(5)AN、UN 和GN 提高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 含量,降低了现蕾期和开花期14-去氧穿心莲内酯含量,不同氮素形态对新穿心莲内酯的 影响较小。(6)穿心莲内酯和新穿心莲内酯含量与叶、茎、根氮含量、氮吸收速率及叶和 根中氮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而与茎中氮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14-去氧穿心莲内酯则相反。 综上所述,营养生长期是穿心莲氮吸收的主要时期,穿心莲能更好地利用铵态氮、酰胺态 氮和氨基酸态氮,并通过优化氮分配促进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

  • 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确定黄淮南部夏玉米产区机械化生产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 2012—2013 年同时在河南省方城县和辉县两个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 以高、中、低3 种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为材 料, 设置2 个种植密度(低: 60 000 株·hm2; 高: 75 000 株·hm2)、5 个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 cm 等行距和80 cm+40 cm 宽窄行距), 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低密度种植条件下, 高秆的‘XY335’和矮秆的‘512-4’均以60 cm 等行距处理产量优势明显; 中秆的‘ZD958’在辉县和方城分别以60 cm 和70 cm 等行距产量最高。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中秆的‘ZD958’均以60 cm 等行距处理产量最高; 而矮秆的‘512-4’则以50 cm 等行距种植产量优势明显, 但与60 cm 等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植株氮积累量随行距的扩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以60cm 等行距的氮积累量较大, 低密度时显著高于80 cm 等行距和80 cm+40 cm 宽窄行距处理, 而高密度下与各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 不同品种植株氮积累量对行距反应不同, 高秆品种在行距间差异不显著, 中秆品种80cm 等行距最低且与其余行距处理差异显著, 矮秆品种50 cm 和60 cm 等行距氮积累量最高且与其余行距差异显著。两个密度种植条件下, 籽粒氮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随行距的扩大先升高后降低, 在60 cm 等行距处理达到最大值, 并且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 氮肥偏生产力随行距的扩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60 cm等行距处理较高, 但在低密度下与其他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 高密度时与80 cm 等行距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行距处理相比, 60 cm 等行距处理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 能够较好地协调玉米土壤与植株的氮素吸收利用关系, 兼顾不同株高类型玉米品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获得高产, 可作为目前黄淮南部地区夏玉米统一的行距配置方式进行推广。

  • 花生补灌条件下施氮对土壤与转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提高辽西地区花生产量和水氮利用率, 本文以‘白沙1016’为对象, 采取裂区试验, 主区为雨养(W0)和测墒补灌(W1)两种灌溉模式, 子区为0 kg∙hm-2(N0)、40 kg∙hm-2(N1)、60 kg∙hm-2(N2)和8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 研究施氮对测墒补灌条件下花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雨养和测墒补灌条件下, 花生成熟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分别为64.66~74.92 g和71.65~92.81 g, 以W1N3处理最高, W0N0最低, 且随施氮量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花生植株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变化趋势与干物质量一致, W1N2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素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测墒补灌优化了花生植株中氮素的分配, 延长了叶片氮素积累时长, 同时提高了叶片氮素向荚果的转移量, 继而相对雨养处理显著增加了花生荚果氮积累量所占植株氮积累总量的比重(氮收获系数)2.13%、氮肥农学利用率78.57%、氮肥表观回收率25.90%。花生收获后, 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内, 占0~60 cm土层的77.75%, 且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高而增加, 但补灌会使土壤硝态氮下移造成硝态氮淋失。因此, 综合考虑水氮利用效率, 在辽西半干旱地区推荐W1N2为适宜花生生产水氮管理,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 分别为6 485.03 kg∙hm-2、2.02 kg∙m-3和10.21 kg∙m-3。

  •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夏玉米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河北山前平原夏玉米高产区施肥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研究华北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夏玉米适宜的氮肥运筹, 可为该区氮素优化施用技术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材料, 于 2014—2015年2个玉米生长季, 在滴灌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N0: 不施氮; N1; 120 kg·hm-2; N2: 240 kg·hm-2; N3: 360 kg·hm-2), 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0处理的玉米干物重及产量较其它处理显著降低, N1~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N1处理的玉米氮含量和氮累积量较N0处理显著增加, 施氮量在N1~N3范围内, 不同年份间玉米植株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存在一定差异, 总体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但随施氮量的增加, 植株氮含量和氮累积量上升幅度逐渐降低; N2处理的氮肥收获指数最高; 随施氮量增加, 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2014年同一施氮量在0~100cm土壤范围内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 2015年施氮量240 kg·hm-2和360 kg·hm-2的土壤硝态氮在100cm土层深度达到累积峰, 经过2年种植后, 施氮量超过240 kg·hm-2, 土壤硝态氮淋洗加剧, 被淋洗至100 cm土层。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 明确了玉米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99~209 kg·hm-2, 经济施氮量为174~187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该条件下夏玉米滴灌施氮量以经济施氮量为宜。

  • 新开垦土壤上构建玉米/蚕豆-根瘤菌高效固氮模式的试验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在新开垦土壤上构建高效种植模式, 本文采用温室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选用4种根瘤菌接种方式(保水剂拌种、清水拌种、三叶期灌根和种子丸衣化)接种4种不同蚕豆根瘤菌(NM353、CCBAU、G254和QH258 ), 分析接菌后新开垦土壤上玉米/蚕豆间作体系的生产潜力, 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结瘤特性以及生物固氮等方面的优势, 拟为该体系筛选出高效的根瘤菌及其接种技术。结果表明:在玉米/蚕豆间作体系中接种NM353后, 蚕豆籽粒产量比单作平均增加152.84%, 而玉米保持相对稳产; 以保水剂拌种的方式接种NM353的间作蚕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高, 蚕豆结瘤数、瘤重, 固氮比例和固氮量均高于其它接菌方式接种其它根瘤菌。在盛花期和盛花鼓粒期, 接种NM353蚕豆的固氮比例比接种CCBAU的分别高出19.1%和11.1%, 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各个生育时期两者固氮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接种NM353与其它菌种间差异更显著。因此, 在新开垦土壤上, 用保水剂拌种的方式对间作蚕豆接种NM353根瘤菌, 构建玉米/蚕豆-根瘤菌高效固氮体系, 从而为新开垦土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 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荒漠生态系统豆科植物对氮素吸收 利用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 ~ 5、5 ~ 15 cm 土层添加 3 种不同形态氮(15N-NH4 +、15N-NO3 -、15N-Glycine),研究两种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 素的吸收、分配策略。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中,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且弯 花黄芪、镰荚黄芪对硝态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分别为3.26、2.59 g g1 h1。(2)在不同土 层中,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氮源吸收及分配有显著性差异(P 15N-Glycine > 15N-NH4 +,且硝态氮对 弯花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在37% ~ 41%之间,而对镰荚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最高可达 45%。(4)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形态氮的回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茎>根,而5 ~ 15 cm 土层中,弯花黄芪表 现为:叶>根>茎。总体上,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活型豆科植物对氮素 吸收及分配能力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且受到不同土壤深度、氮形态的影响。该结果为新 疆干旱、半干旱区豆科植物的氮吸收利用及分配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