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分类学、及土壤特性对温带荒漠植物叶元素浓度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2-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叶片元素浓度紧密相关,因此,了解影响叶元素浓度的生物和生态因素对于模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养分通量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非常重要。通过对15科79种荒漠植物叶片中的10种元素(N、P、K、Ca、Mg、Na、Cu、Fe、Mn、Zn)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禾本科、藜科、豆科、莎草科、菊科、麻黄科、十字花科、紫草科、牻牛儿苗科属于K>Ca型,鸢尾科、蔷薇科、蒺藜科、柽柳科、百合科、旋花科属于K展开 -->

  • 祁连山典型灌丛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灌丛群落作为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 不可或缺的角色。系统地研究祁连山地区灌丛群落结构特征对阐明灌丛群落的更新、演替和稳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 据。选择分布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甘青锦鸡儿(Caragana tangutica)、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 n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5 种典 型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主要研究了 5 种典型灌丛群落的物种组 成、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灌丛群落组成较为简 单,只出现了 48 种植物,隶属于 26 科,38 属,以蔷薇科、禾本科、菊科和豆科等西北干旱区优势科的 数量居多。(2)生活型谱均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大,为 37.09%,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少,为 4.00%。(3)整体上看,灌丛群落的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1.12~2.26,Simpson 多样性指数(D)变化范围为 0.60~0.74,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物种组成较为简单,其中不同灌丛 群落 H 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吉拉柳,D 多样性指数表现 为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吉拉柳>鲜黄小檗>甘青锦鸡儿。(4)不同的生境条件导致群落多样性层间 结构存在差异,除鬼箭锦鸡儿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而鬼箭锦鸡儿群落中灌木层 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为接近,物种组成灌草均一。

  • 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6-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金粟兰属(Chloranthus)不仅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而且部分种类被广泛地栽培和使用。尽管前人对该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分类、系统发育、化石和化学成分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然而,我们持续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该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的认识仍不充分,以及该属植物中存在分类观点不统一、名实混淆、沿用错误分类信息等问题。本研究在广泛查阅标本资料和长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尽地描述。形态方面,金粟兰属内花部器官尤其药隔形态是种间最有效的分类性状,其中网脉金粟兰药隔形态变异较大,疑为复合群;生活型方面,狭叶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为常绿草本,区别于该属其它常绿亚灌木以及地上部分每年秋冬季节枯萎的多年生草本种类;地理与生境分布方面,验证了金粟兰属内最近缘的四个长药隔草本物种间的确呈显著水平替代分布格局,而一直被认为只分布在湖北宜昌和重庆奉节等地的狭叶金粟兰则在贵州和江西等地亦有分布,且该种仅生长于大江边这一特殊生境。本研究不仅丰富完善了对我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地理和生境分布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而且为正确地划分和鉴别金粟兰属植物不同种类提供了更详实的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物种的形成、演化和特殊分布格局的成因奠定基础,也为这一类植物资源安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 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地生、树干及树枝附生苔藓组成及其水分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作为典型的变水植物,水分可利用性对苔藓植物的生长尤为重要。为探讨林内不同垂直高度生境下及不同生活型苔藓植物水分特征的差异,该文通过对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内地生苔藓、林下树干附生和林冠层树枝附生苔藓优势或常见种的生活型组成、持水力、失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地生、树干附生和树枝附生苔藓植物类群分别以交织型、扇形、悬垂型苔藓植物占据优势;地生、树 干附生、枝条附生苔藓植物的饱和持水率分别为 476%DW、210.98%DW、238.95%DW;地生苔藓植物的 持水率和失水速率均高于附生苔藓,树干附生苔藓植物持水率低于树枝附生苔藓,而失水速率高于树枝附生苔藓。在不同生活型苔藓的水分特性上,交织型苔藓具有较高的持水率和失水速率,保水性能较弱,其次为悬垂型苔藓,扇形苔藓的持水率最小,失水速率也较快;地生和树干附生苔藓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树干附生苔藓,交织型和扇形苔藓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悬垂型苔藓。在三种生境下,地生苔藓持水力高,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保水能力低;枝条附生苔藓持水力低,水分利用效率低而保水能力较高;树干附生苔藓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持水力和保水能力均较差。不同生境下苔藓植物生活型组成及其水分变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适应策略。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附生苔藓的组成与多样性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的调查与分析,揭示该地区两种植被内附生苔藓组成、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样地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每种植被类型选择10个20 m×20 m的样方,每个样方选择约10棵样树进行树干附生苔藓调查。结果表明:(1)本调查共记录到附生苔藓20科39属60种,其中热带雨林附生苔藓有19科33属48种,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附生苔藓有9科14属19种,共有种6种;(2)热带雨林最优势科为平藓科,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最优势科为锦藓科;(3)热带雨林比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4)不同径级和不同树皮粗糙度宿主上附生苔藓植物的盖度差异显著,而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5)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对植被类型有所偏好,表现为悬垂型、扇型、交织型、粗平铺型集聚于热带雨林,丛集型、垫状型、细平铺型集聚于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6)直接排序结果表明,宿主特性特别是树皮粗糙度显著影响苔藓植物生活型的组成和分布。热带雨林比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能提供更多样的微生境,因而孕育了物种更丰富的附生苔藓植物。考虑到不同的植被类型或宿主特性条件下孕育着不同生活型组成的苔藓植物,因此可将苔藓生活型作为今后森林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 罗霄山脉中段地区银木荷群落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是山茶科常绿高大乔木,常作为防火树种用于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罗宵山脉是亚洲东部重要的生境栖息地。为充实罗宵山脉地区的植被类型研究,探讨银木荷群落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文章采用群落学研究方法,调查了罗宵山脉中段井冈山、齐云山、南风面和五指峰 4 处典型的银木荷群落,结果表明:(1)4 个群落分别有维管植物 30 科 50 属 84 种、45 科 70 属 106 种、33 科 47属 78 种和 38 科 66 属 99 种。(2)银木荷在井冈山和齐云山中均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在群落中最高;在南风面和五指峰中为次优势种。(3)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高,且分布均匀。南风面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偏低,且分布不甚均匀。(4)4 个群落中银木荷所处的演替阶段不同,井冈山和齐云山种群为从稳定型向衰退型的过渡,南风面种群处于衰退型,五指峰种群经历一段时间的衰退后,可重新侵入到群落中。(5)4 个群落的高位芽植物均高于总种数的 75%,其次是地下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结论:4 个银木荷群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南风面群落,以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林的特点为主;第二类是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群落,其群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以热带性属为主,物种数量随海拔增高而减少,随纬度升高而减少。银木荷群落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不同演替阶段银木荷群落同时存在,是罗宵山脉中段地区作为植物栖息地的又一明证。

  • 北方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树木叶片氮、磷回收效率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养分回收是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重要驱动力, 可减少养分流失, 降低其对环境的依赖性, 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稳定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在收集北方山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 京北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成熟叶片和凋落物氮、磷养分含量等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群落生活型和管理方式将各类森林进行归并, 对其养分回收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各类森林植被通过成熟叶片和落叶中氮、磷含量计算得到的叶片氮、磷回收效率分别是24.5%~71.3%和18.1%~75.4%, 均值分别是45.5%和47.4%。北方山区天然林和人工林成熟叶片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是11.6 g·kg1 和21.6 g·kg1, 人工林成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 养分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可能基本处于消耗状态。不同地区天然林与人工林叶片磷含量存在差异: 太行山区天然林成熟叶片和枯落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 而京北山区人工林成熟叶片磷含量较高, 枯落叶片磷含量较低。灌木成熟和枯落叶片中氮含量显著高于乔木, 而两者间磷含量无显著差异; 灌木叶片氮回收效率高于乔木。通过3 个地区的比较发现, 京北山区树木叶片氮、磷回收效率分别是62.1%和67.8%, 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相关分析表明, 北方山区森林枯落叶片氮含量是影响叶片氮、磷回收效率的重要因子。通过对不同树种养分回收效率的比较发现, 针叶树种养分回收效率大于阔叶树种, 这说明在土壤养分贫瘠山区针叶树种的养分回收效率更高, 更能适应这种贫瘠的土壤环境。在山区进行人工建植时, 针叶树种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应该被考虑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