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材料 提交时间: 2021-09-25
摘要: 将生物质发电厂所产废弃稻壳灰代替部分水泥加入到混凝土中,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电厂稻壳灰(Electric Power Plant-Rice Husk Ash,简称E-RHA)混凝土(E-RHA-C),进行了E-RHA-C力学性能及经历210d Na2SO4侵蚀及105次干湿Na2SO4溶液循环耐久性能试验,结合其宏观力学和物理参数、微观形态对E-RHA增强混凝土力学强度、抗硫酸盐侵蚀能力进行机理分析,并利用能量转化方法对E-RHA-C耐久性进行损伤评价,得到相应的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稻壳灰矿物掺合料,能够有效提高力学性能,但混凝土力学性能增加过程的稳定性逐渐降低。随着硫酸盐龄期增加,E-RHA-C试件逐渐局部剥落、体积膨胀;力学性能、相对动弹性模量先提高后急剧下降,有效孔隙率先降低后提高,E-RHA-C中骨料周围的界面区破坏程度远小于普通混凝土,体现出较好的耐侵蚀性。硫酸盐侵蚀E-RHA-C前期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增强主要表现在总应变能、耗散能的提升,E-RHA-C塑性及延性变形提高。而在第二阶段,E-RHA-C逐渐体现出峰值应力和延性降低、脆性破坏明显现象。基于统计损伤理论和耗散能,建立了E-RHA-C的耐久性损伤本构模型。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0-16
摘要: 首先基于传统三角形板单元分裂节点形函数,通过对形函数关于坐标零点的延拓,形成基本全节点形函数,然后将此全节点形函数伸缩后在单元区域上进行平移,生成基函数系,即多分辨分析的简单而明晰的数学基,同时,该基张成了相互嵌套、逐级包含的位移子空间序列,由此建立了带有分辨率常数的理性多辨分析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了多分辨率四边形板壳单元及其有限元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传统三角形板单元为单分辨率单元,为本文单元的一个特例;由于域内为全节点,所以本文建立的结构计算模型是整体化模型而不是传统的网格碎片化模型;本文的有限元法为理性多辨分析方法,其计算效率高于其它非理性多辨分析方法且可以完全统一其它的非理性多辨分析方法;结构数值分析清晰度的高低是由分辨率的大小决定的而非网格疏密;连续的全节点形函数为传统的节点总刚可由共同节点的单元刚度通过人工叠加组合方式而得到的这种处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提交时间: 2020-01-08
摘要: [目的]本文在回顾已有建筑造型风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住宅楼盘风格分类与预测的方法。 [方法] 研究通过对一线设计师和项目策划者的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提炼出影响建筑风格的关键造型要素,以及可能影响风格定位的场地经济因素。基于机器学习(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对杭州市近十年的372个新建楼盘案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研究发现:目前常见的楼盘风格可以分为8大类;风格分类最重要的造型要素是形体有无曲线、屋顶形式和色调丰富性;而建筑高度是对住宅风格影响最大的场地经济因素;将遴选出的5项场地经济因素输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并进行造型变量和风格类别的预测,平均准确率可以达到77.2%。 [局限] 研究中所采用的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如果能进一步与人对不同风格的感受研究相结合并进行验证,可以使结论更加完整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可以帮助项目设计和策划人员在提高建筑风格选择和定位的科学性。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近年来,动态施工工艺展示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辅助建造作用。针对动态施工工艺创建技术门槛较高、集成管理难度大、复用程度低的技术现状。本文从多源数据参数共享的角度,实现了动态施工工艺的快速、精准创建。同时,结合软件工程学的方法,研发了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工艺管理平台,实现了动态施工工艺的企业级的集中创建和集成管理,有效助力了现场管理。工程实践显示: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工艺管理平台能够实现施工工艺的集成管理和广泛复用,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合川渠江景观大桥采用主跨400m的单主缆地锚式悬索桥,桥塔曲面造型复杂,主梁为变宽分离式扁平钢箱梁,为提高设计效率、保证设计质量,提出“R+GH+R”的BIM协同设计平台。借助二次开发实现不同软件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内置制模标准及构件编码体系,应用BIM技术进行全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参数化批量建模、实时渲染、智慧出图、虚拟现实、3D打印及4D施工模型等技术,提升了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桥梁三维设计的发展和应用实践积累经验。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近年来,动态施工工艺展示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辅助建造作用。针对动态施工工艺创建技术门槛较高、集成管理难度大、复用程度低的技术现状。本文从多源数据参数共享的角度,实现了动态施工工艺的快速、精准创建。同时,结合软件工程学的方法,研发了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工艺管理平台,实现了动态施工工艺的企业级的集中创建和集成管理,有效助力了现场管理。工程实践显示: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工艺管理平台能够实现施工工艺的集成管理和广泛复用,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实景建模;倾斜摄影;全生命周期;隧道检测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合川渠江景观大桥采用主跨400m的单主缆地锚式悬索桥,桥塔曲面造型复杂,主梁为变宽分离式扁平钢箱梁,为提高设计效率、保证设计质量,提出“R+GH+R”的BIM协同设计平台。借助二次开发实现不同软件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内置制模标准及构件编码体系,应用BIM技术进行全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参数化批量建模、实时渲染、智慧出图、虚拟现实、3D打印及4D施工模型等技术,提升了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桥梁三维设计的发展和应用实践积累经验。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BIM的大型钢结构虚拟施工仿真系统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大型钢结构施工具有环境因素复杂、操作要求高、安全隐患多等特点,且难以周全考虑。针对这些难点,Unity3d和BIM结合的虚拟施工仿真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并可视化工程设计信息,逼真的展现不同情境下的施工现场,可用于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交底,全面排查各种质量安全隐患。该系统在杭州上城区体育中心大跨度钢桁架施工中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充分保障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为改进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预制率手工计算存在效率低下、误差加大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对Revit软件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对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Precast Concrete,简称PC)预制构件工程量的自动统计和预制率的自动计算,验证了基于Revit平台计算PC建筑预制率的可行性。利用本文的二次开发成果,通过不同构件预制率的动态选择组合,可以估算建设成本,进而选择成本可接受范围内的预制方案,增加经济效益,为决策者制定预制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实景建模;倾斜摄影;全生命周期;隧道检测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BIM的大型钢结构虚拟施工仿真系统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大型钢结构施工具有环境因素复杂、操作要求高、安全隐患多等特点,且难以周全考虑。针对这些难点,Unity3d和BIM结合的虚拟施工仿真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并可视化工程设计信息,逼真的展现不同情境下的施工现场,可用于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交底,全面排查各种质量安全隐患。该系统在杭州上城区体育中心大跨度钢桁架施工中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充分保障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本研究从铁路路基健康监测出发,基于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与FBG(Fiber Bragg Grating)技术开发了路基小变形监测系统。利用FDM技术和FBG传感技术设计带封装和锚固板的FBG传感器监测模型,标定试验可得荷载与土体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位移与荷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标试验测得最大位移为0.25 mm,最小位移为0.05 mm,传感器灵敏度达到4 nm/mm,最小分辨率达到0.62 µm。通过两种试验工况检验传感器可行性,包括监测路基在静、动载作用下的位移变化,静荷载作用下监测数据表明:波长及位移随时间呈阶梯性增长,试验成功采集路基的最小位移达到0.004 mm。动荷载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可以快速反映车辆模型荷载产生的竖向压力。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为改进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预制率手工计算存在效率低下、误差加大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对Revit软件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对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Precast Concrete,简称PC)预制构件工程量的自动统计和预制率的自动计算,验证了基于Revit平台计算PC建筑预制率的可行性。利用本文的二次开发成果,通过不同构件预制率的动态选择组合,可以估算建设成本,进而选择成本可接受范围内的预制方案,增加经济效益,为决策者制定预制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目前的BIM应用与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多领域均有其身影,而铁路四电工程因其多专业交叉、施工难、跨自然区域大等特点,迫切地需要BIM来提高设计、施工的效率。为使BIM在铁路四电工程中更好地应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广西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59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之后将完善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促进北部湾经济向北部延伸,提高南北通道通行能力。项目具有规模和空间距离大、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涉及的区域规划协调关系较多、控制性工程技术复杂等难点。项目方案设计阶段采用Infraworks作为核心平台,勘查设计阶段采用MicroStation作为核心平台,通过多软件的应用,将道路、桥梁、建筑等数据导入到核心平台中,实现多源数据融合。通过利用BIM技术的综合优势逐一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实现从场地勘测到BIM协同设计、再到施工管理全过程的BIM集成应用,并且在施工阶段自主研发了基于设计BIM模型的施工管理系统,实现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本项目的BIM技术应用涵盖了勘测、设计、施工阶段,形成了前期应用、协同设计和施工管理的一套全过程应用流程和方法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本研究从铁路路基健康监测出发,基于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与FBG(Fiber Bragg Grating)技术开发了路基小变形监测系统。利用FDM技术和FBG传感技术设计带封装和锚固板的FBG传感器监测模型,标定试验可得荷载与土体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位移与荷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标试验测得最大位移为0.25 mm,最小位移为0.05 mm,传感器灵敏度达到4 nm/mm,最小分辨率达到0.62 µm。通过两种试验工况检验传感器可行性,包括监测路基在静、动载作用下的位移变化,静荷载作用下监测数据表明:波长及位移随时间呈阶梯性增长,试验成功采集路基的最小位移达到0.004 mm。动荷载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可以快速反映车辆模型荷载产生的竖向压力。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广西乐百弄衣隧道属于特长隧道,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对于质量、安全的控制非常严格。隧道开挖的地质预报资料尤为重要,需排除前方不良地质、水纹条件,同时,隧道开挖过程中的超挖、欠挖工程量统计成为了传统施工的一个难点。此外,隧道的不均匀沉降监测数据实时记录更新及现场进度、质量、安全等均急需新型项目管理工具来辅助提升协同管理效率。针对以上隧道的施工重点难点,团队经过多次不同BIM系列软件的比对分析,采取了Revit+Dynamo+Civil3D+BIM5D的BIM解决方案,可解决从BIM模型搭建到项目各阶段的管理应用难题,如:清单工程量统计分析、以日为基准单位的施工进度管理、按每延米桩号定位辅助解决施工质量安全问题等等。利用本隧道BIM解决方案可根据现场施工实际信息数据进行深化模型,并多方位多角度辅助解决各类传统隧道施工的难点。本项目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供类似公路工程BIM应用提供专业的技术解决参考方案。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目前的BIM应用与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多领域均有其身影,而铁路四电工程因其多专业交叉、施工难、跨自然区域大等特点,迫切地需要BIM来提高设计、施工的效率。为使BIM在铁路四电工程中更好地应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广西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59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之后将完善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促进北部湾经济向北部延伸,提高南北通道通行能力。项目具有规模和空间距离大、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涉及的区域规划协调关系较多、控制性工程技术复杂等难点。项目方案设计阶段采用Infraworks作为核心平台,勘查设计阶段采用MicroStation作为核心平台,通过多软件的应用,将道路、桥梁、建筑等数据导入到核心平台中,实现多源数据融合。通过利用BIM技术的综合优势逐一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实现从场地勘测到BIM协同设计、再到施工管理全过程的BIM集成应用,并且在施工阶段自主研发了基于设计BIM模型的施工管理系统,实现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本项目的BIM技术应用涵盖了勘测、设计、施工阶段,形成了前期应用、协同设计和施工管理的一套全过程应用流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