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的 X 射线偏振成像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3-26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中的高能粒子可以通过同步辐射产生 X 射线。对该辐射的 偏振测量有助于揭示粒子加速区磁场的性质,进而研究粒子加速的机制。首颗 X 射线偏振成像 卫星于 2021 年底发射升空,已揭示了数个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的 X 射线偏振图像。观 测显示,仙后 A 和第谷超新星遗迹的偏振度较低,平均值分别约为 2.5% 和 9%;而蟹状星云和 船帆脉冲星风云的偏振度较高,平均值分别约为 20% 和 45%。结果表明脉冲星风云的磁场较为 有序,而两个年轻超新星遗迹的粒子加速区磁场是高度湍动的,且激波附近的磁场结构呈现径向 分布。未来,随着对 IXPE 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以及与我国建设中的增强型 X 射线时变与偏振 探测器 (eXTP) 等更多望远镜投入使用,以上两类天体的磁场构型和粒子加速模型将得到进一 步的限定。

  • 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的 X 射线偏振成像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3-22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中的高能粒子可以通过同步辐射产生 X 射线。对该辐射的 偏振测量有助于揭示粒子加速区磁场的性质,进而研究粒子加速的机制。首颗 X 射线偏振成像 卫星于 2021 年底发射升空,已揭示了数个年轻超新星遗迹和脉冲星风云的 X 射线偏振图像。观 测显示,仙后 A 和第谷超新星遗迹的偏振度较低,平均值分别约为 2.5% 和 9%;而蟹状星云和 船帆脉冲星风云的偏振度较高,平均值分别约为 20% 和 45%。结果表明脉冲星风云的磁场较为 有序,而两个年轻超新星遗迹的粒子加速区磁场是高度湍动的,且激波附近的磁场结构呈现径向 分布。未来,随着对 IXPE 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以及与我国建设中的增强型 X 射线时变与偏振 探测器 (eXTP) 等更多望远镜投入使用,以上两类天体的磁场构型和粒子加速模型将得到进一 步的限定。

  • 超声引导下激光消融治疗高危部位小肝癌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通过超声引导下对不同大小、不同部位的小肝癌进行消融治疗,探讨激光消融在高危部位小肝癌消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2~2014年之间在我院就诊的小肝癌患者共68例73个病灶行激光消融治疗。术后采用超声造影及临床随访对不同大小、不同部位病灶的完全消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 cm组、1~2 cm组、2~3 cm组病灶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100%、86.4%、82.7%。3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和非高危组病灶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5.7%、92.1%,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在高危组和非高危组分别为9.1%、5.7%,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光消融可较好的运用于高危部位小肝癌的消融治疗。

  • 大麦哲伦云超泡 30 Doradus C 研究进展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3-22 合作期刊: 《天文学进展》

    摘要: 超泡是由 OB 星协中大质量恒星星风或/及超新星爆炸驱动而产生的带壳层的巨型泡状星 际介质结构,在多个波段都有明显的发射特征,是研究天体辐射机制的重要场所。30 Dor C 是 大麦哲伦云中唯一已观测到明显非热辐射的超泡,非热辐射覆盖了整个超泡区域且在壳层处最 显著,是大麦哲伦云中结构最大的非热辐射源。回顾与总结了截至目前天文学界对 30 Dor C 的 研究成果,介绍了超泡内展源的基本情况,包括 X 射线热辐射、非热辐射以及其他波段的结果, 同时对超泡内部已发现的点源信息做了整理,并讨论了超泡 30 Dor C 内粒子加速的证据、可能 的粒子加速机制、超泡形成原因等热点问题。

  • 长期冰川学观测引领大陆性和干旱区冰川变化与影响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中国是中纬度山地冰川大国,冰川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冰川还是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我国及周边国家大江大河的源头,由冰川变化引发的水文、水资源变化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山盆地理结构的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冰川站”)建立于中国冰川学开创之初的1959年,围绕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的研究,对中国冰川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亦是对国际冰川学的重要发展和贡献。以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综合观测试验为基础的水文学研究,奠定了我国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基础。60年来,作为中国冰川学观测、试验、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对外开放交流的平台,天山冰川站在冰川物理学、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冰川水文、雪冰物理化学过程、第四纪冰川、冰缘植被与生态等研究方向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为中国的冰川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将1号冰川列为全球10条重点观测研究的参照冰川之一,即作为中国和中亚干旱区的参照冰川,其长期、系统的观测研究成为许多国家冰川学研究的参照和典范。

  • 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碛区夏季消融模拟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表碛覆盖型冰川在我国西部分布广泛,由于该类型冰川消融区域不同程度的被岩石碎屑所覆盖,消融状况与非表碛覆盖型冰川有较大差异,因此,开展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消融模拟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冰面气象数据为驱动,使用表碛覆盖型冰川能量平衡模型对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碛区进行能量和消融模拟。基于热传导过程和能量平衡方程,模型计算了表碛表面温度以及表碛层内部温度,并通过表碛内部温度估算下覆冰的消融量。结果表明:2008年夏季期间模型模拟的消融量为0.39 m w.e.,与消融花杆数据进行验证取得了较高的模拟精度(R2=0.92, RMSE=±0.03 m w.e.),表碛表面温度和内部10 cm深处温度的模拟值也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R2分别为0.91和0.60)。在表碛区的能量交换过程中,净短波辐射是唯一的能量收入项,感热通量是最大的能量支出项(49.7%),其次分别为传导热通量(消融耗热)(25.8%),净长波辐射(19.8%)和潜热通量(4.6%),降水热量不足1%。云量对表碛区的气象和能量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阴天条件下表碛区的入射短波辐射峰值从晴天的854 W·m-2降至587 W·m-2,下行长波辐射和相对湿度增加,平均消融量比晴天减少了12%。此外,对表碛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模拟的消融量对导热系数的变化最为敏感,反照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变化量同样不可忽视。

  • 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2-1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全面评价该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著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局部地段(如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此,从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地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