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ODIS数据的蒙古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Terra卫星和Aqua卫星提供的2002年9月1日~2017年5月31日每日积雪覆盖产品MOD10C1和MYD10C1,提取蒙古高原积雪日数、积雪面积、积雪初日及积雪终日信息,得到蒙古高原积雪特征分布和变化趋势,同时,结合蒙古高原10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分析研究区积雪变化特征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平均积雪日数在60~90 d之间,积雪初日主要分布在315~335 d之间,积雪终日大多集中在31~61 d之间,蒙古高原东部地区积雪初日有明显的提前趋势,西南地区积雪终日有明显的提前趋势。(2)积雪面积在积雪季内呈 “单峰型”,1月份为积雪面积最大月,年均积雪面积呈微弱的下降趋势。(3)最大积雪覆盖面积与温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稳定积雪覆盖区的临界温度大概介于-11~-8 ℃之间。(4)温度是影响积雪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

  •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表现出较高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蓝碳”重要组成。准确估算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GPP 并量 化其限制因素贡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Sentinel-2 影像和环境 因子数据,基于红树植被光合作用光利用效率模型估算了2016—2020 年海南岛红树林生态 系统GPP,并探究其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海南岛红树 林生态系统年GPP 呈现出增长趋势,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2)在形成机制上, 海南岛红树林生态系统GPP 时空分布格局受到多气象因素综合影响,年内季节性上GPP 在 “旱→雨”过渡期随着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air)的限制降低、光合有效辐射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与海水温度的促进作用,展现出较高的GPP;旱 季中期Tair 低,对GPP 限制严重,但随着纬度的降低,Tair 限制的程度被减弱;雨季则由于 较高的云覆盖,使得PAR 成为GPP 的限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评估区域红树林对于全球碳 循环的贡献提供基础数据,为揭示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关键环境因素提供理论支 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