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应用植物学
  • 秋茄新生小枝生长性状季节动态规律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新生小枝是植物分支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光照、温度等生境变化的响应最为敏 感。分析植物新生小枝茎叶性状差异和评价其生长状况,对于理解植物的生长生存策略和 适应性机制极为关键。秋茄作为常绿阔叶小乔木,其冠层在一年内不同季节都会产生一定 数量新生小枝,为深入了解秋茄新生小枝生长状况及季节动态规律,该研究通过对新生小 枝茎叶生长性状的调查与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综合 评价不同季节秋茄新生小枝生长表现,探究以秋茄为代表的红树植物生长生存策略。结果 表明:(1)表征秋茄新生小枝生长状况的14 个性状指标具有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处于 13.856%~56.469%,平均变异系数为35.627%;并且指标间具有较强相关性。(2)秋茄新生 小枝生长性状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5 月>3 月>10 月。(3) 秋茄新生小枝生长性状重要性排序为叶性状(55.050%)>生物量(35.480%)>茎构型 (9.470%);叶密度、叶茎生物量比、叶数量、叶生物量、大叶面积、茎长、叶面积比7 个 性状指标总权重占比为87.146%,是表征秋茄新生小枝生长状况的关键指标。综上认为, 秋茄新生小枝生长状况反映了树体对资源水平的适应策略,外因光照和温度及内因生长策 略共同影响着新生小枝生长状况。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秋茄新生小枝对不同生长季节环境变 化的响应,为秋茄种群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小麦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重要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有利于高产稳 产新品种培育。本研究选用小麦品种蜀麦969 与蜀麦830 构建了包含89 个株系的重组自交 系(F7)群体,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进行了基因分型,结合农 艺性状表型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鉴定了控制株高、穗下节长、芒长、穗长、旗叶长、 旗叶宽、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表面积的QTL 位点。结果表明: (1)鉴定到了27 个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分布在13 个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3.74%~26.7%。其中7B 染色体608.58~609.12 Mb 区间的QTL 位点同时控制株高和穗下节 长度,这一位点在2 个年份均检测到。5A 染色体519.94~528.83 Mb 区间的QTL 同时控制 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而5D 染色体437.38~439.30 Mb 区间的QTL 同时控制千粒重和籽粒 表面积。7 个QTL 位点与前人报道的位置相同。(2)在QTL 定位区间开展功能基因预测, 成功预测2 个株高、4 个分蘖和3 个千粒重的候选基因。2 个株高候选基因分别是编码富含 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样蛋白激酶家族蛋白和赤霉素2-氧化酶的基因。4 个分蘖候选基因分别 是编码生长素反应蛋白、RING/U-box 超家族蛋白和两个F-box 蛋白的基因。3 个千粒重候 选基因分别是编码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样蛋白激酶家族蛋白、蛋白激酶家族蛋白和叶绿 素a-b 结合蛋白的基因。该研究鉴定的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 位点,为候选基因精细定位 及克隆提供依据,助力小麦新品种培育。

  • 马缨杜鹃RdNAC72 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NAC 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马缨杜鹃RdNAC72 基因是否参与调控高温胁迫响应的机制尚未见报道。为了研究RdNAC72 基因与高温胁迫的 相关性及其潜在的调控机制,该研究对马缨杜鹃RdNAC72 基因CDS 序列进行引物设计,通 过PCR 技术克隆RdNAC72 基因全长编码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蛋白 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该基因在高温胁迫下 的时空表达特征及在ABA 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基因全长1 005 bp,编码334 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37.415 kDa。亚细胞定位显示RdNAC72 蛋白定位于 细胞核。(2)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RdNAC72 与圆叶杜鹃的RwNAC72 亲缘关 系最近,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具有参与激素、光响应、厌氧响应、低温和 热应激响应元件。(3)高温胁迫可诱导RdNAC72 表达且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高温胁迫 处理3 d 时叶片中的RdNAC72 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了31.16 倍,但茎和根中该基因没有显 著变化,高温胁迫处理6 d 时,根、茎、叶中的RdNAC72 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叶 片最高,显著上调了61.56 倍,其次是茎,显著上调了50.14 倍,根中则显著上调了17.42 倍;此外,还发现ABA 可诱导RdNAC72 表达。(4)RT-qPCR 结果显示RdHSP17.2 与RdNAC72 基因有协同的表达模式,且RdHSP17.2 启动子区含有多个NAC 识别基序CATGTG 和核心 结合序列CACG,推测RdHSP17.2 可能是RdNAC72 的下游靶基因。该研究丰富了逆境胁迫 下NAC 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并可为今后该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 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比较不同来源广藿香叶 绿体基因组的差异,该研究利用DNBSeq 测序平台对广藿香全基因组进行测序,使用getOrganelle 组装完整的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通过CPGAVAS2 网站对该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对不同来源 的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基本结构特征分析、IR/SC 的边界比较、基因组比较及共线性分析、 简单重复序列及散在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分析。结果表明:(1)20 个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2 461~152 510 bp,注释得到132 个基因,其中包含87 个 CDS,37 个tRNA 基因和8 个rRNA 基因。(2)mVISTA 比对发现atpF、atpF-atpH、rps16-trnQ_UUG、 rpoB-trnC_GCA、accD、psaI-ycf4、petA-psbJ、rpl16、rps15-ycf1 为高变区。(3)核酸多样性大 于0.002 的位点位于trnM-CAU-atpB 间隔区、ycf4、rpl32、rpl32-trnL-UAC 间隔区。(4)检测到 共有64 种密码子编码20 个氨基酸,偏好性较强的密码子有33 个,其中以A/U 结尾的密码子占 大多数。(5)检测出74~76 个SSR 及15~18 个回文重复序列、12~17 个正向重复序列。(6)经 遗传距离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仅GSY_MLXY 与其他栽培类型的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获得了 20 个不同来源广藿香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信息以及差异位点,为分子标记的开发及优良种质筛选提 供基础资料。

  • 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该文分析比 较了低水热地区重庆南川区、贵州独山县和绥阳县以及高水热地区广西环江县、马山县/武鸣县和龙州县的 喀斯特地区耕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变化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 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下土壤无机磷组分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差异 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冗余分析探究影响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关键无机磷组分。结果显示:(1) 土壤无机磷组分受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耕地土壤中磷酸二钙(Ca2-P)、磷酸八钙(Ca8-P)、铝结合态 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磷酸十钙(Ca10-P)含量均高于人工林和天然林土 壤。Ca8-P、Fe-P 和O-P 含量表现为耕地>人工林>天然林,Ca2-P 和盐酸磷(HCl-P)含量则表现为耕地> 天然林>人工林;(2)在高水热地区,天然林土壤Ca10-P 和O-P 含量显著高于低水热地区,人工林和天然 林土壤的酶提取磷(Enzyme-P)含量则与之相反;(3)土壤无机磷组分Ca2-P、Ca8-P、Al-P、Fe-P 和Ca10-P 含量与生物有效磷组分CaCl2-P 和HCl-P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Ca2-P 是影响生物有效磷组分 的关键因子。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及生物有效磷组分特征的关 键因素,无机磷组分含量的提高对生物有效磷组分具有正向作用。因此,应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土壤 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产生的影响,以推进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

  • 基于GC-MS分析鼓槌石斛不同花期及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3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开花时挥发性成分特点及释放规律,本研究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GC-MS技术检测鼓槌石斛花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4 个时期及盛花期唇瓣、萼片、花瓣和花蕊柱4 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 分、香气释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鼓槌石斛4 个时期共检测挥发性成分29 种,由 13 种烯类、6 种醇类、2 种醛类、2 种酯类、2 种烷类、1 种酚类、1 种酸类和1 种其他类组 成,在鼓槌石斛盛花期4 个部位中共检测挥发性成分39 种,由15 种烯类、9 种醇类、4 种 烷类、3 种酯类、3 种酮类、2 种醛类、2 种其他类和1 种酸类组成。(2)在鼓槌石斛中挥 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在花朵盛开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中先逐渐升高而后降低,在盛花期挥发性 成分最多有22 种,主要为烯类和酯类。(3)醋酸辛酯、罗勒烯、(+)-α-蒎烯、(-)-β-蒎烯、 月桂烯、d-柠檬烯和正辛醇这7 种成分为鼓槌石斛中重要的挥发性成分,其中醋酸辛酯和罗 勒烯在盛花期中释放量最高,分别占总含量的31.74%和24.98%,醋酸辛酯在花蕾、初花、 盛花三个时期中都检测到且含量都较高,(+)-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d-柠檬烯和正辛 醇这5 种挥发性成分仅在初花期和盛花期中检测到且随着花朵开放含量逐渐增加。(4)鼓 槌石斛不同部位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主要释香部位为花瓣和萼片,在萼 片中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为29 种,在花瓣中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有20 种,总 含量最高,为5 754.26 ng·g-1。综上表明,鼓槌石斛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释放的花香物质存 在差异,该研究结果为鼓槌石斛花日化产业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 鬼点灯化学成分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鬼点灯(Bothriospermum zeylanicum)的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 ODS 反相柱色谱、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乙酸乙酯部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及核磁 共振等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釆用CCK8 法检测化合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 HT-29)及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 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鬼点灯乙酸乙酯 部共分离得到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富马酸(1)、原儿茶酸(2)、富马酸单甲酯(3)、 3,4,α-三羟基甲基苯丙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echiumin A(6)、echiumin B(7)、 (+)-异落叶松脂素-2a-O-β-D-葡萄糖苷(8)、对香豆酰-α-L-鼠李吡喃糖苷(9)、对香豆酸 (10)、(-)-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1)、rupestrin B(12),化合物 1-12 均为首次从鬼点灯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8 和化合物12 对SW620 细胞增殖具有一 定抑制作用,其IC50 分别为(9.34±1.10) μmol·L-1 和(0.33±0.06) μmol·L-1,化合物 12 对HT-29 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 为(15.94±1.56) μmol·L-1。该研究结 果丰富了鬼点灯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明确了其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为鬼点灯的药效开发与 利用提供了参考。

  • 青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地质、地貌的形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历 史与整个青藏高原一脉相承。 全省 共有野生种子植物 97 科、 595 属、 3 558 种 ,该研究在作 者多年实地 考察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对青海境内所有植物的科、属、种进行了分布区类型 的划分和分析,结果表明: 1 吴征镒先生关于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中的 15 个分布区类型在青海均有代表出现,体现出区系成分的丰富程度及其生态地理环境的复杂多 样。( 2 )热带类型 多体现出边缘分布的 性质,并以泛热带类型为代表,但无木本类型。( 3 青海区系的核心成分,在属级层面是以北温带和东亚为主的温寒性质的属为主,而在种一级 层面,则是以温带亚洲和东亚分布的种为主。( 4 )中国特有成分体现出青海与我国西南(横 断山)区系和喜马拉雅区系紧密的联系 且青藏高原高寒区系的特色明显。( 5 )我国西南 地 区区系 和北方区系对青海的影响较大并各有侧重。 6 温性湿润的 祁连山地、高寒的青南 高原和温性干旱的柴达木盆地的 “三区”交汇,体现出过渡区系性质明显以及各自植物区系 的特点迥异并各有突出。( 7 )以 许多植物种分布的 西界和海拔高度的最高界为标志的分布 末梢区或是边缘分布区性质明显。( 8 )以多年生草本类群为主而木本类群贫乏的年轻和衍 生的区系性质明显。综上认为, 青海的植物区系 具有以北温带成分,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 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的,兼具温性、寒温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并同 时体现出“复合 型”区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首次在国内 建立起了青海野生种子植物种一级分布区类型系 统。

  • 东京银背藤中一个新的异戊烯基异黄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东京银背藤(Argyreia pierreana)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该研究采用硅 胶、Sephadex LH-20、C18 中低压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 理化性质、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MTS 法测定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细 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分离得到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rgypierin A(1)、 4′-羟基-5,7-二甲氧基-6-(3-甲基-丁烯基)-异黄酮(2)、2-羟基-3-甲基蒽醌(3)、rubiadin (4)、rubiadin-1-methyl ether(5)、克罗酰胺(6)、methyl 1,4-di-O-caffeoylquinate(7)、 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3,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3,5-二-O-咖啡酰基 奎宁酸乙酯(10)、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1)、C-藜芦酰乙二醇(12)。其中,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10-12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1、12 为首次从 银背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6 对白血病HL-60、乳腺 癌MDA-MB-231、结肠癌SW480 肿瘤细胞株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 值分别为 (10.89 ± 0.37),(16.37 ± 1.13),(17.35 ± 0.44) μmol·L-1。

  • 江西官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粒度效应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确定合理的 粒 度是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 。为 深入了解空间的多样 性和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 基于 2015 年 、 2020 年江西官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hm 2 森林 大样地调查数据,分析 8 种不同景观类型的 各个景观指数在 5~50 m 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 通过变异系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 结合各项景观指数变化拐点 选取最佳粒度。 结果表明: 1 根据重要值分析得出大样地内乔木层划分出 8 种不同的景 观类型,分别为林窗、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杉松混交林、竹松混交林、竹 杉混交林。( 2 )整体景观的斑块分布较为均衡,分布形式变化不大。更大的空间粒度下 各景观类型的聚集度增 加,发生景观融合的概率增加,而小粒度下,景观类型有明显的破 碎化趋势,更全面地展示各景观类型的数量、密度、形状等特征。其中, 斑块数量( NP 能很好地表征景观破碎化程度, 平均形状指数( SHAPE_MN 能更精准地反映斑块形状; 香农 多样性指数( SHDI 能更好地说明景观类型的多样性。 斑块密度( PD 、 斑块数量 NP 、 边缘密度( ED 、 景观形状指数( LSI 、 平均分维数( FRAC_MN 、 蔓延度 CONTAG 随粒度的增加而增加, 平均斑块面积( AREA_MN 、 香农 多样性指数 SHDI 、 香农 均匀度指数( SHEI 随粒度的增加而减少。( 3 景观指数中 斑块密度 PD 、 斑块数量( NP 、边缘密度( ED )、 景观形状指数( LSI 、 平均斑块面积 AREA_MN 的变异系数最大, 综合景观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不同景观指数的变化主 要集中在 5 m 处的拐点。 以上结果说明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 变异系数 反映了景观格局最敏 感的变化特征, 该 研究认为 江西官山 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景观格局研究 的 最佳粒度为 5 m 。

  • 垂穗披碱草TCP转录因子 家族 鉴定 及激素响应模式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优质牧草,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TCP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植物叶片发育、侧枝形成、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为鉴定垂穗披碱草TC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该研究利用SMRT(single molecule real-time)测序技术获得了垂穗披碱草全长转录组数据,并对不同激素处理后的垂穗披碱草叶片进行Illumina测序,以探究EnTCPs基因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垂穗披碱草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90 956条非冗余转录本。(2)基于全长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26个EnTCPs,氨基酸数介于186~575 aa,亚细胞定位预测均位于细胞核。(3)根据进化树的分支情况可将26个EnTCPs分为Class I,Class II-a(CIN)和Class II-b(CYC/TB1)3个亚家族,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它们均含有TCP结构域。(4)不同激素处理后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7个EnTCPs家族成员(En108950、En35573、En10347、En16325、En128790、En10346和En14028)在激素处理后上调/下调表达,它们可能参与了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通路;QRT-PCR分析结果显示En35573和En14028参与生长素响应,En108950、En10347、En128790、En10346和En14028均参与细胞分裂素响应,En14028参与脱落酸响应,En108950参与茉莉酸响应,而En16325可能参与多种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该研究结果为后续EnTCPs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研究EnTCPs对激素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玉米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SPINDLY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SPINDLY(SPY)是植物中特有的岩藻糖基转移酶,其介导的O-岩藻糖基化修饰作用 在维持细胞内稳态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玉米(Zea mays )岩藻 糖基转移酶基因(ZmSPY)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ZmSPY 蛋白的保守 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以及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并从玉米根系组织中克隆该基因,构建GFP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分析其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同时通过外源激素处理分析ZmSPY 对不同 激素(GA、IAA、6BA、ABA)的应答。结果表明:(1) ZmSPY 蛋白归属于TPR 和SPY 超 家族,主要由TPR 结构域以及催化结构域构成。(2) SPYs 高度保守,ZmSPY 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SbSPY 的序列同源性最高。(3) ZmSPY CDS(coding sequence)区为2 736 bp,编码911 个氨基酸,所编码蛋白为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域,二级、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 主,并含有33 个糖基化位点。(4) 亚细胞定位研究显示,ZmSPY 主要定位于细胞核。(5) ZmSPY 表达水平受GA、IAA、6BA、ABA 等外源激素信号调控,并呈现不同程度响应。该 研究结果为玉米SPY 的功能探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植物中O-岩藻糖基化修饰的相关 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 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酶活性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七叶一枝花种子的萌发 生理机制,该文从种胚形态上划分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过程时期,并分析了 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 )七叶一枝花种子根据种胚形态可将萌发过程 细分为 8 个时期,分别为种胚未萌动时期( S1 期)、心形胚时期( S2 期)、种胚膨大时期( S3 期)、胚根未突破 种皮时期( S4 期)、子叶柄伸长、胚根突破种皮时期( S5 期)、下胚轴突破种皮时期( S6 期)、上胚轴伸长时期 S7 期)、胚根伸长时期( S8 期)。( 2 )七叶一枝花种子在不同萌发时期 α 淀粉酶活性均明显高于 β 淀粉酶。( 3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在 S5 期最高, S1 期最低;过氧化物酶( POD )和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随萌发进 程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萌发进程先下降后升高。( 4 )吲哚乙酸 IAA )、赤霉素 GA 3 )、脱落酸 ABA )和水杨酸 SA )含量随种子萌发进程呈整体下降趋势 1 氨基环丙烷羧酸( ACC )、茉莉酸 JA )、油菜 素内酯( BRs )随种子萌发进程呈整体上升趋势;细胞分裂素类 CTKs )含量无显著变化 IAA/ABA 和 GA 3 /ABA 随种子萌发进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CTKs/ABA 则不断升高。( 5 ABA 、 IAA 、 GA 3 含量与 胚率呈负相关,而 ACC 、 JA 、 BRs 、 POD 、 CAT 、 β 淀粉酶活性与胚率呈正相关。综上认为,根据种胚形态可将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 过程细分为 8 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各不相同,其 中 α 淀粉酶活性、 POD 活性可能与 种胚胚根伸长有关, GA 3 可能影响七叶一枝花种胚形成, ABA 则可能抑制种胚的生长发育。

  • TG 和VI 生产力模型在中亚热带典型森林多时间尺度的适用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探索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流动和存储至关重要, 并有助于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遥感GPP 模型是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模拟GPP 的重 要工具。为摸清TG 和VI 这两种遥感GPP 模型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的适用性以及 不同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的模拟效果,该研究基于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 数据,从全年和季 节两种尺度利用通量塔实测GPP 对TG 和VI 模型的敏感参数进行标定,分别对中亚热带次 生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的GPP 进行模拟,并对比分析TG 和VI 模型在这两种生态系统 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标定后,模型的模拟精度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分季 节标定的情况下,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全年标定的结果。(2)TG 和VI 模型的输入参数与两 种生态系统实测GPP 的相关性较高(R2 >0.70,P<0.001)。(3)TG 模型的GPP 模拟值与实 测GPP 的相关性高于VI 模型,并且TG 模型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模拟误差最小 (RE<2%)。综上认为,两种模型皆具备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应用的潜力,且TG 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VI 模型。

  •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与形态学证据探讨银粉背蕨、假银粉背蕨和长尾粉背蕨的系统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粉背蕨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S. G. Gmelin) Fée 、假银粉背蕨 A. subargentea Ching 和长尾粉背蕨 A. mich elii (Christ) Ching 隶属于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碎米蕨亚科 Cheilanthoideae )粉背蕨属 Aleuritopteris )。由于形态相似,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一直饱 受争议,不同学者的分类处理差异较大。为解决三者分类上的混乱,该文通过分子系统学和 形态学证据对银粉背蕨、假银粉背蕨与长尾粉背蕨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1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糖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 银粉背蕨与假银粉背蕨 亲缘关系较远;长尾粉背蕨样品并未聚成单系,且样品个体嵌入假银粉背蕨 样品构成的单系 中。( 2 )对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银粉背蕨与假银粉背蕨形态性状上存在明显的差 异;长尾粉背蕨与假银粉背蕨形态性状不存在明显差异。综上认为,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 学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支持假银粉背蕨的种级地位,并将长尾粉背蕨处理为假银粉背蕨的异 名。

  • 西南手参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挖掘西南手参醇提物的应用潜力, 该研究采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生化分析技 术和 MTT 法,研究了西南手参醇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与 体外 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 1 供试西南手参醇提物中 含有天麻素 质量分数为 2.5 m g· g 1 。( 2 )西南手参醇提物 对羟基自由基、 ABTS 自由基以及 DPPH 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 并 且随着浓度的 升高 作用更加明显,具有浓度依赖性, 西南手参醇提物的浓度为 2 .0 m g· mL 1 时最为 显著 2 .0 m g· mL 1 的手参醇提取物对羟自由基 、 ABTS 自由基和 DPPH 自由基 的清除率分 别为 81.68% 19.94% 和 48.16% 而天麻素仅对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 ,对 ABTS 自 由基 与 DPPH 自由基 没有 清除能力 。 3 2 .0 m g· mL 1 的 西南手参 醇提物 对 人肝癌 SMMC 7721 和 HepG 2 细胞 的半数抑制浓度为 5.170 m g· mL 1 和 4.551 m g· mL 1 对 人胃癌 BGC 823 和 MKN 45 细胞 的半数抑制浓度为 1.759 m g· mL 1 和 1.564 m g· mL 1 对 人乳腺癌 MDA MB 231 细胞 半数抑制浓度为 2.665 m g· mL 1 对 人胶质瘤 U251 细胞 的半数抑制浓度 4.401 m g· mL 1 说明 西南手参醇提物 对 人肝癌 SMMC 7721 和 HepG 2 细胞、人胃癌 BGC 823 和 MKN 45 细胞、人乳腺癌 MDA MB 231 细胞以及人胶质瘤 U251 细胞活性 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胃癌 BGC 823 和 MKN 45 细胞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 表明 西南手参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谱性 。 该 研究 结果 认为 西南手参醇提物 具有抗氧化活 性且 比其抗氧化活性物质天麻素具有更广谱的活性氧清除能力, 依据 活性氧与肿瘤发生 之间的关系 将其用于抗肿瘤的研究 发现具有广泛的抗肿瘤特性,发挥了天然植物 通过 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 的特性, 抑制了 多种 肿瘤细胞尤其是人胃癌细胞的增殖。

  • 湄公锥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湄公锥(Castanopsis mekongensi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研究以湄公 锥叶70%甲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选用多种现代分离材料对其开展系统的分离纯化,综合运用NMR 和MS 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使用PNPG 法筛选其降糖活性。结果表明:(1) 从湄公锥叶中分离出1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湄公锥A(1)、没食子酸(2)、3,4 二羟基苯甲酸(3)、丁香 酸(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没食子酸甲酯(6)、鞣花酸(7)、龙胆酸5-O-β-D-木糖苷(8)、3-O- 没食子酰基莽草酸(9)、2,3-O-(S)-六羟基二苯基吡喃葡萄糖(10)、木麻黄鞣质(11)、5-desgalloylstarchyurin (12)、芦丁(13)、山奈酚3-O-芸香糖苷(14)、槲皮素-3-O-(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 槲皮素-3-O-(6′′-O- 没食子酰基-β-D- 吡喃半乳糖苷) ( 16 ) 、 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O-3′′)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7)。其中化合物1 为新化合 物,所有化合物皆为首次从湄公锥植物中分离得到。(2)药理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3、9、10、11、12、14、 17 比阳性对照阿卡波糖展示更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湄公锥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 降糖活性成分,为后续降糖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生长周期对四数九里香叶片代谢物的累积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不同生长周期对四数九里香 Murraya tetramera 代谢物种类差异 的影响, 建立科学的培育体系及采摘体系 ,该研究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四数九里香新叶 与老叶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 PCA 、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判别分析法 OPLS DA 对 代谢物的组间差异 进行分析 采取将差异倍数、 t 检验的 P 值和 OPLS DA 模型的 VIP 值 相结合的方法来筛选差异 积累 代谢物 。 结果表明: 1 共筛选到 850 个差异 积累 代谢物 DAMs )),其中 426 个 DAMs 在老叶中较高 表达, 424 个 DAMs 在新叶中较高 表达 。 2 对 筛 选到的 DAMs 进行分类,共分为 41 类,其中最为丰富的是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酰基、有 机氧化合物、苯和取代衍生物、黄酮类、有机氮化合物 。 3 通过 KEGG 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差异积累代谢物 在 2 氧代羧酸代谢、嘌呤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乙 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 综上认为, 在老叶中较高表达 的 差异积累代谢 物 与在新叶中较高表达的 差异积累代谢物 所富集的 KEGG 通路具有显著差异。

  • 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及其代谢产物粗提物抑 菌活性,该文采集防城港市珍珠湾和渔洲坪海草床9 份盐生植物根际土壤进行研究,使用5 种 分离培养基,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通过PCR 扩增和16S rRNA 测序进行菌 种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采用滤纸片法筛选可培养细菌发酵粗提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金黄 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4 种人类致病菌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1)从9 份样品中共分离获得可培养细菌42 株,隶属13 个科14 个属,包括链霉 菌属、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微杆菌属、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 属、罗思氏菌属、嗜冷杆菌属、假诺卡氏菌属、发光菌属、氟单胞菌属和埃希氏菌属,其中链 霉菌属为优势菌属。(2)抑菌活性初筛结果显示6 株可培养细菌至少对2 种以上人类致病菌有 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1 株来自弧菌属,1 株来自罗思氏菌属,其余4 株均来自链霉菌属。综 上所述,防城港海域海草床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较新颖独特,链霉菌属细菌具有较强 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潜在菌种资源。

  • 岑王老山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了解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可以为森林的合理管理与经 营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2015 和2022 年两轮调查的数据,运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主坐标分 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海拔上3 个1 hm2 群落的 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特征的变化以及树木死亡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海拔升高,树木死亡率降低,树木死亡主要发生在小径级中,呈现非随机死亡模式且与活树密度无关。 (2)7 年间不同海拔群落的α多样性普遍减少,但不显著,α多样性指数变化率在不同海拔群落间相对一致。 各群落物种组成出现变化,但差异极小(P>0.99),不同海拔群落间的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3)不同 海拔群落树木的平均胸径与总胸高断面积增加,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群落有着良好的自我更新和维持 群落稳定的能力。综上所述,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变化在不同海拔上总 体一致,群落结构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群落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变化较小,稀 有种消亡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