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05-11
  • 不同土壤硒水平对白术幼苗生长及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硒(Se)为植物非必需营养元素,但适量的硒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植物生长对硒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 6 种不同的土壤硒处理(0、5、10、25、50、100 mg·kg-1),观察不同硒处理对白术幼苗生理生长的影响及其综合效应。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处理,5 mg·kg-1 的硒处理可以提高白术幼苗鲜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可溶性糖(SS)含量,增幅分别为 8.8%、8.4%和 60.3%;显著降低白术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减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SP)和丙二醛(MDA)含量,降幅分别为 32.1%和 18.9%。25 mg·kg-1 以上硒处理则不利于白术幼苗的生长,会导致 MDA 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显著上升,使白术幼苗的抗氧化系统遭受胁迫。主成分分析表明,鲜重、株高、SP、CAT 和 POD 等可作为反映白术幼苗生理生长的重要特征指标。综上表明,土施适量硒可以显著促进白术幼苗的生理生长,并以 5 mg·kg-1 的硒处理效果最佳,可用于白术幼苗的高效优质繁育和工业化生产。

  • 外源水杨酸对铝胁迫下菊芋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铝胁迫对菊芋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以及外源水杨酸的缓解作用,以耐铝型南京菊芋和铝敏感型资阳菊芋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法,设置铝浓度 500 μmol·L-1,分析了不同浓度(10、100、1 000 μmol·L-1)SA 对铝胁迫下菊芋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氨基酸以及根尖相关代谢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铝胁迫会导致菊芋根系分泌物中柠檬酸、草酸、苹果酸浓度升高,且升高幅度南京菊芋大于资阳菊芋;柠檬酸合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在单铝胁迫下活性增强;脯氨酸含量显著提升,总氨基酸浓度均显著减少。外源 SA 加入后,南京菊芋根系分泌的柠檬酸、草酸、苹果酸浓度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但经高浓度(1 000 μmol·L-1)SA 处理后资阳菊芋根系分泌草酸显著降低,且在各浓度 SA 处理下苹果酸浓度均无明显变化;柠檬酸合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但对南京菊芋根尖中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影响不大,且高浓度(1 000 μmol·L-1)SA 处理后显著降低了资阳菊芋根尖中苹果酸脱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从总氨基酸浓度变化来看,南京菊芋在高浓度(1 000 μmol·L-1)SA、资阳菊芋在低浓度(10 μmol·L-1)SA 处理下得到最大缓解效果。因此,菊芋通过分泌有机酸应对铝毒侵害,外源 SA 可促进菊芋根系有机酸代谢速率,分泌更多的有机酸来缓解铝胁迫,这种缓解效果在耐铝性相对较强的南京菊芋中表现更好。

  • 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常用于治疗咽喉部感染性疾病,其大极性提取物已经报道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潜力,为了深入探究山豆根大极性抗菌活性成分,该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开展了单体成分抗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山豆根正丁醇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为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flavanone (1)、染料木苷(2)、2-(2',4'-二羟基苯基)-5,6-二氧亚甲基苯并呋喃(3)、maltol-β-D-glucopyranoside (4)、leonuriside A (5)、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6)、光甘草酚(7)、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 (8)、氧化苦参碱(9)、番石榴酸(10),其中化合物4-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5.6 μg·mL-1,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均为31.3 μg·mL-1。

  • 淫羊藿属植物形态分类性状评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淫羊藿属是分类学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类群发表和修订均较频繁。为更清晰掌握淫羊藿属的性状变异,该文在查阅该属研究成果和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野外调查和分析,对该属重要性状进行系统梳理。花瓣式样是淫羊藿属分类的最重要依据,但并非绝对稳定,种内花瓣形态可能存在丰富变异。花瓣颜色、花药颜色,甚至花的大小至少在部分类群中不宜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根茎性状在多数类群中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分类性状,但不能一概而论,应基于广泛调查。多数类群的花茎上叶的类型及小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非腺毛特征十分复杂,不同样本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不宜作为物种鉴别的关键依据。淫羊藿属植物栽培后植株普遍更矮小,提示开展自然生境下的调查和形态观测对掌握物种形态特征非常必要。中国淫羊藿属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物种鉴定和资源利用时应足够谨慎。

  • 施氮深度和水分胁迫对藜麦幼苗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讨藜麦应对施肥深度和水分胁迫的响应,该文以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 3 种施氮深度:D1(控释尿素施在 0~8 cm)、 D2(控释尿素施在 8~16 cm)、D3(控释尿素施在 16~24 cm)和 3 种水分处理:W1(正常供水)、W2(中度干旱)、W3(重度干旱),分析施氮深度和水分胁迫对藜麦幼苗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水分条件下,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藜麦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总量]和产量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D2 处理(适当的深施氮肥)均高于 D1(浅层施氮)和 D3 处理(底层施氮)。(2)相同施氮深度条件下,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藜麦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生理指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藜麦幼苗对水分需求明显,可通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适应一定程度的干旱,生产实践中应注意苗期水分的供应,以促进生育后期产量的形成。综上可知,适宜的水氮管理(D2W1)可以促进藜麦的生长及生理特性,增强藜麦的抗旱能力,提高藜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藜麦的水肥管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木麻黄纯林及其混交林对土壤剖面理化性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混交林对木麻黄林地土壤肥力的改善作用,该文选取海南岛北部滨海沙地木麻黄纯林、木麻黄-琼崖海棠混交林、木麻黄-大叶相思混交林等􀀁3 种林分类型,通过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分析腐殖质层、0~100 cm 土壤各层次的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及其林分间差异。结果表明:(1)与纯林相比,木麻黄-琼崖海棠混交林可显著提高腐殖质层以及􀀁20~40 cm 土壤层􀀁pH,增幅分别为􀀁6.11%和􀀁5.97%。(2)与纯林相比,木麻黄-琼崖海棠混交林、大叶相思混交林均可显著提高各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9.8%~358.3%和􀀁90.2%~908.3%,全氮含量增幅分别为􀀁44.1%~160.7%和􀀁31.4%~210.7%;另外,木麻黄-琼崖海棠混交林还可显著提高􀀁0~100 cm 各土层的全磷含量,增幅为􀀁20.8%~39.6%,而木麻黄-大叶相思混交林可显著提高􀀁20~100 cm 各土层的全磷含量,增幅为􀀁25.0%~39.6%;木麻黄-大叶相思混交林对腐殖质层速效养分的改善效果较好,而两种混交林均可显著提高各土层的速效钾含量。(3)方差分析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对林下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影响。综上结果认为,木麻黄混交林对林下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建议在构建木麻黄防风林时应重点考虑混交林模式,尤其是与大叶相思混交林的种植模式来更好地提升土壤肥力,以保障可持续生产。

  • 黔西南北盘江镇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演替阶段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碳氮(C、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随演替发生的变化特征与内在联系,该文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草灌、灌木、乔灌和乔木 4 个演替阶段的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凋落物-土壤的 C、N 及稳定同位素值,并分析其在不同层次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喀斯特区森林叶片-凋落物-土壤 δ13C 值分别为-31.31‰ ~ -28.23‰、-29.96‰ ~ -20.07‰、-26.83‰ ~ -21.14‰,相应的 δ15N 值依次为-3.41‰ ~ 1.54‰、-2.61‰ ~ 0.99‰、5.36‰ ~ 8.63‰,总体上土壤更表现出富集效应;(2)伴随着演替发生,叶片 δ13C 值与土壤 δ15N 值均为先减小后增大,土壤、凋落物 δ13C 值呈降低趋势,叶片和凋落物 δ15N 值均无明显变化规律;(3)乔灌阶段叶片-土壤 δ15N 值最低,表明该阶段生态系统 N饱和程度较小,N 含量相对亏缺;(4)叶片-土壤 C、N 及稳定同位素之间相关性较强,表明两者间养分循环紧密相关,具有显著抑制或促进效应。综上表明,该区生态系统修复时,应选择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川钓樟(Lindera pulcherima)、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翅荚香槐(Cladrastis platycarpa)等树种,提高生态系统对资源利用和养分吸收的自调控能力。

  • 盐碱胁迫对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盐碱胁迫对巨菌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该文设置了 7个盐碱梯度,利用 SPSS 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巨菌草根际土壤生理指标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巨菌草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结构均存在差异。12‰盐碱浓度下,真菌优势菌纲为粪壳菌纲(68.5%)、散囊菌纲(16.3%),细菌优势菌纲为绿弯菌纲(8.5%)、拟杆菌纲(13.5%)、芽单胞菌纲(5.6%)和 δ-变形菌纲(3.7%);6‰盐碱浓度时,真菌优势菌纲为座囊菌纲(27.7%),细菌优势菌纲为厌氧绳菌纲(2.4%);当盐碱浓度提高至12‰时,该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降至 2.5%和 0.007%。真菌和细菌群落 Chao 指数和Shannon 指数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与土壤盐碱浓度显著相关(P<0.01)。低浓度盐碱胁迫对巨菌草根际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当盐碱浓度超过 8‰时,土壤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受到抑制。种植巨菌草后,土壤有机质浓度显著提高(P<0.05)且盐碱浓度显著降低(P<0.05),种植巨菌草对土壤盐碱度的中和能力在中高浓度下较弱。盐碱浓度为 6‰时,巨菌草产量最高,且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浓度均高于其他盐碱浓度。该研究表明,巨菌草能通过调节酶的浓度来适应中低浓度盐碱环境,且在不同浓度的盐碱土壤中,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来适应该环境,种植巨菌草对中低浓度盐碱土壤有一定改良作用。

  • 酮型广藿香MVA途径基因表达分析及与主要成分合成相关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藿香药材以广藿香酮含量较高的酮型广藿香为最优质。而广藿香酮为一种萜类成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未明确。MVA(甲羟戊酸)途径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时性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主要成分含量测定,其目的是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从而获得促进广藿香酮合成的潜在基因。该文以2种酮型广藿香栽培品种(石牌广藿香、高要广藿香)为材料,研究了供试材料不同时期的茎、叶中与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相关的HMGR、MK、MDD基因表达及化学成分,分析了基因表达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MGR在石牌广藿香嫩叶中表达更明显; MK在石牌广藿香和高要广藿香中表达模式相似,主要在老茎中表达;MDD基因在石牌广藿香叶中比高要广藿香表达量更高,在两种广藿香的茎中表达模式相似。同属于酮型广藿香,石牌广藿香与高要广藿香的化学成分相似,老叶广藿香醇含量最高,老茎的广藿香酮含量更高。最后,相关性分析发现MDD和MK基因与广藿香酮的合成正相关。综上结果所述,酮型广藿香两个栽培种MVA途径的基因表达模式相似,MDD和MK可能为酮型广藿香萜类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

  • 基于青冈和滇青冈生境模拟的湿润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替代分布及气候解释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湿润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替代分布的气候制约因子,选择其代表性优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滇青冈(C. glaucoides)为研究对象,收集两个物种的标本分布点数据和 19 个生物气候因子图层数据,运用 MaxEnt 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通过判别分析(DFA)、方差分析(ANOVA)和核密度分析三种方法量化两个树种的生态位差异,从而解释两类植被地理替代分布规律及其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青冈和与滇青冈 MaxEnt拟合的 AUC 值分别为 0.995 和 0.986,准确预测了两物种的潜在分布;青冈适宜于北纬 20°~30°的亚热带及北热带地区,滇青冈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亚热带区域。(2)判别分析(DFA)和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等温性(bio3)、降水季节性变化(bio15)是造成二者生态位分异的主导气候因子。(3)核密度分析显示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等温性(bio3)、温度季节性变动系数(bio4)是影响两物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温度因子;而降水季节性变化(bio15)、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干季降水量(bio17)、最冷季降水量(bio19)是两物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降水因子。上述结果说明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异、季节性降水等表征气候季节性差异的变量是造成湿润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出现替代分布的主要原因。

  • 智能财务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的聚类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摘要: 摘要: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探测现今中国数智财会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了解数智财会的发展脉络。 [方法] 通过文献计量、共词聚类、知识图谱和双聚类算法,收集近年来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的数智财会相关文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财务会计核心期刊文献数据为样本,同时使用Ucinet、Citespace、BICOMB和gCLUTO等分析软件对高频主题词、作者和研究机构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矩阵进行可视化。 [结果] 揭示了数智财会研究的关键词发展情况和高影响力作者,解释了数智财会发展的认知结构。 [局限] 因本文利用Ucinet、Citespace、BICOMB和gCLUTO等分析软件,上述软件在算法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结论] 研究表明,国家对数智财会研究提供了积极广泛的支持,已形成高产作者群体,关键词的演变经历了多元纵深的发展历程,数智财会研究正在向应用层倾斜。

  • 外圆内方:中国人人际关系性的潜在剖面结构及其适应性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摘要: 为进一步挖掘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的内涵,研究一采用“个体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1911名CPAI-2中国人的常模样本在人际关系性上的表现进行整体揭示。同时,为比较中西方人际关系性的不同,研究二探讨了非华人群体人际关系性的潜在剖面结构。研究三进一步在2580名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中国人人际关系性上的外圆内方的潜在剖面结构,并探讨人际关系性的亚型以及哪种亚型的人在现代社会更具适应性。中国人群体的研究结果均呈现四分类模型,但这一分类模型并没有在西方样本中复现出来,并且研究三发现中国人群体中外圆内方的亚群体最具适应性。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进行相关讨论,为当代中国人辩证统一的“外圆内方”的文化特异性的行为模式提供历史阐释及其当代生活适应性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