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计算模型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道德认知关注道德心理背后的信息加工。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道德认知研究, 以探索道德认知如何在大脑中实现。但目前研究者对道德认知进行计算建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模型(漂移扩散模型、效用模型、强化学习模型和分层高斯过筛器模型)在道德认知行为和生理研究上的运用量化了道德决策、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背后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此外, 这一新进展对理解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等有所助益。最后, 计算建模有待完善, 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其潜在的问题。

  • 计算模型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2-12

    摘要: 道德认知关注道德心理背后的信息加工。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道德认知研究,以探索道德认知如何在大脑中实现。但目前研究者对道德认知进行计算建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模型(漂移扩散模型、效用模型、强化学习模型和分层高斯过筛器模型)在道德认知行为和生理研究上的运用量化了道德决策、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背后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此外,这一新进展对理解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等有所助益。最后,计算建模有待完善,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其潜在的问题。

  • 护理勇气研究进展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8

    摘要: 综述了护理道德勇气的影响因素、评估工具、提升道德勇气的策略及建议,当前护理道德勇气的研究不足和展望,以期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考和借鉴。

  • 提升感:一种提升情操的积极情绪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道德提升感, 是指个体看到他人的道德行为时, 欣赏他人的美德并感到自己的道德情操被提升, 而产生的一种积极道德情绪。道德提升感具有情感、身体、认知和行为等四个成分。道德提升感可采用材料与情境进行诱发, 采用标识词与量表进行测量。道德提升感的产生需要积极的内归因与积极的上行社会比较两个关键环节, 还会受他人道德行为特点与个体自身特点的影响。道德提升感的产生还引起了脑神经、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认知和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是道德提升感所拥有的心理效应。未来对道德提升感的研究, 可探讨它的神经与生理机制, 探索它的扩展与建构效应, 开展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 并将它应用于道德教育中。

  • 传染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不道德传染, 是指道德违法者作为传染源将消极道德品质直接传递给传染对象, 或先传递给道德中性物品, 再由此物品传递给受传染对象, 引起其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变化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了不道德传染发生的心理机制——厌恶, 围绕不道德传染对道德心理领域(道德情绪以及道德认知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 进而将视角拓宽到非道德层面, 如具身认知、组织管理以及人际互动, 探究其对人类社会的广泛影响。最后, 从不同文化视阈、不同个体差异、传染过程的动态神经机制及正向道德传染等方面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不同情境下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反应的影响——心智知觉理论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分类: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2-02

    摘要: 品牌名称是建立品牌-消费者关系的重要连接点,是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品牌语言学的研究发现,品牌名称的语音特征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情绪与行为,但鲜有研究考察语音特征对消费者的道德反应的影响及其路径。本研究基于心智知觉理论,探究了品牌分别作为道德主体和道德受害者两种不同的角色时,叠音品牌名称影响消费者道德反应的非对称性路径。具体而言:品牌作为道德主体违规的情境下,相较于非叠音,叠音品牌名称能通过降低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思考维度(而非感受维度),来缓解消费者对品牌的消极道德反应(愤怒、厌恶、谴责、惩罚行为意图);而当品牌作为道德受害者受害的情境下,叠音品牌名称则通过提升消费者感知的品牌心智的感受维度(而非思考维度),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道德反应(同情、怜悯、遗憾、购买支持行为意图)。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证明了假设,从理论上创新性地探索了语音特征与道德反应的因果关系,揭示了品牌心智的两个维度作为不对称中介存在的机制,为实践中品牌道德事件公关和公益营销传播工作提供了借鉴。

  • 无处不在的伤害:二元论视角下的判断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道德二元论认为人际伤害是道德认知的典型模板.道德判断由规范违反,消极情感,感知到的伤害结合产生, 并经由二元比较与二元完型, 完成从下至上,从上至下的认知加工.道德失声现象的产生源于混淆了主客观伤害; 电车难题剥离了道德二元模型, 有趣但可能不符合普遍的道德认知; 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皆可在二元论的框架下得到解释.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意图与痛苦影响道德判断的实证; 跨文化研究的开展; 统一认知系统与模块化认知系统的辩证; 伤害的人际与非人际划分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检验.

  • 相对主义和厌恶情绪对直觉判断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2-03

    摘要: 社会直觉模型认为有意识的道德推理过程发生在道德直觉判断之后。那么,道德直觉判断又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实验1首先验证道德直觉判断的存在;实验2考察了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实验3考察了厌恶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道德绝对主义比道德相对主义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认知推理影响。(2)厌恶情绪比中立情绪启动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情绪影响。因此,道德直觉判断会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

  • 绿色消费的困境:身份建构抑或环境关心?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绿色消费具有道德属性, 消费者既有可能是为了建构道德身份, 实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自我导向), 也有可能是源于内在的道德信念, 实现对环境的关心(环境导向)。基于身份建构的绿色消费会导致行为不稳定、甚至撒谎和盗窃等, 其心理机制是道德自我调节; 基于环境关心的绿色消费则与之相反, 它植根于更广泛的道德联想网络, 与节俭、自我控制等紧密相关, 道德认同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 究竟是身份建构还是环境关心呢?在阐述调节因素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基于个体生活方式的绿色消费模型, 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回答了该问题。未来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展开。

  • 动机视角下的亲组织不行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议题。但是, 关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内涵, 目前还存在一定模糊性。基于动机视角, 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定义、特征、动机、类型等方面, 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模糊性进行细致解构与深入剖析, 形成相对系统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概念内涵; 并据此概念内涵背后的动机逻辑, 对现有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梳理, 阐释其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 最后, 从细分类型、测量工具、研究视角、影响因素、抑制机制、影响效应与本土化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 无涉领导的产生原因及其双刃剑效应

    分类: 管理学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提交时间: 2023-10-26

    摘要: 为什么现实中很多领导者对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议题不指导和不回应?下属对此又会作出何种反应?该研究基于情境强度理论探讨道德无涉领导的影响因素及形成原因,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工具-道德认知框架探讨道德无涉领导对多层次工作绩效产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过程机制,并从观察者视角识别道德无涉领导影响结果的情境条件,如领导高绩效要求、团队感知的领导底线心态等。通过对道德无涉领导产生机制及影响结果的系统化研究为组织针对道德无涉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 直觉合乎道义却不客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对道德困境, 道德直觉倾向于促使人们做出道义论的判断。但是, 道德直觉易受情绪因素影响,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道德直觉警惕有意图地使用个人力量造成的伤害, 却会接受由非个人力量或连带作用引发的伤害。“模块近视假说”认为, 大脑中存在一个预警系统, 能快速地对主动伤害的想法发出情绪警报。但该系统的审查机制是一种简单的“单通道”加工, 这种加工局限使连带作用造成的伤害避开了审查机制的监控。道德直觉的不客观提示,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争议, 不应该仅听凭直觉作为行动的依据。

  • CNI模型在决策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 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 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 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 无法对道德决策进行准确解释。针对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不足, 道德决策CNI模型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 分别计算个体对结果(Consequences)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moral Norms)的敏感性以及个体的行为反应偏好(Inaction versus action), 能够更清晰的识别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围绕影响道德决策的其他因素、道德情境的生态效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继续完善CNI模型, 并进一步探索道德决策的潜在心理机制。

  • 困境研究的范式沿革及其理论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通过评述道德困境研究范式的发展过程, 系统阐释了经典两难法、加工分离法、CNI模型法和CAN算法的优缺点和理论价值。后来的研究范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之前研究范式的局限。加工分离法克服了经典两难法的加工纯粹性假设等局限, CNI模型法在加工分离法基础上进一步分离了道德困境决策的多种心理过程, CAN算法则修正了CNI模型法的序列加工的不恰当预设。研究范式的沿革启示研究者综合应用新方法来解决研究争议和重新审视以往道德理论, 合理应用新方法来探索其他具有潜在冲突性的研究议题。总之, 本文为道德困境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 CNI模型在决策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9-04

    摘要: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无法对道德决策进行准确解释。针对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不足,道德决策CNI模型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分别计算个体对后果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的敏感性以及个体的行为反应偏好,能够更清晰的识别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围绕影响道德决策的其他因素、道德情境的生态效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继续完善CNI模型,并进一步探索道德决策的潜在心理机制。

  • 情绪在隐喻映射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1

    摘要: 道德隐喻的加工,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

  • 宗教启动会使人更加吗?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通过启动被试的宗教信仰状态,进而探讨宗教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这是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围绕此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有研究发现,宗教启动可以增强个体的道德。但也有研究表明宗教启动会使个体更不道德。宗教启动对道德的影响是通过宗教信念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被试的信仰类型、性别、实验启动的方式及内容、以及被试的人格倾向则会因为影响中介信念的激活而调节宗教启动与道德的关系。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创新启动实验研究方法,探索影响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的调节变量,结合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更深入地挖掘这一问题。

  • 何以应对自我威胁?记忆偏差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们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可能对他们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种道德自我威胁,人们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即遗忘威胁道德自我的不道德事件或信息。近年来,研究者基于自传体记忆范式、游戏范式、代入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为道德记忆偏差现象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这种道德记忆偏差可能出于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需要,即人们希望通过有选择地遗忘来维护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记忆偏差现象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发现。未来研究应该寻求可能的调节变量,以整合现有不一致的发现,揭示人们使用道德记忆偏差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情境或个体差异。此外,根据道德自我威胁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的存在可能需要一定条件。人们做出有意不道德行为时,应该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有违道德标准、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进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但是人们在做出无意不道德行为时,可能不会体验到道德自我威胁,也就不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人们做出不太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应对道德自我威胁。但是人们在做出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时,道德记忆偏差可能不足以应对道德自我威胁,该偏差可能就不复存在。 道德记忆偏差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一种可能性是,道德记忆偏差与这些策略之间是相关补充、共同发挥作用的。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其他策略可能为道德记忆偏差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人们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可能会通过道德推脱和自我合理化等方式来降低其道德标准,改观其对该事件的评价,从而更容易地模糊不道德行为,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除应对道德自我威胁外,道德记忆偏差还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道德记忆偏差可能源自人们的印象管理动机,即人们可能为了维护在他人面前的道德形象而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道德记忆偏差还可能发生在记忆加工的不同阶段,比如该现象可能发生在编码阶段,即人们对道德事件的编码加工多于不道德事件;储存阶段,即人们可能受到积极自我图式的影响而对不道德事件产生遗忘;也可能在提取阶段,即人们可能会主动地抑制对不道德事件的提取。未来研究应关注道德记忆偏差存在条件,并在研究广度上扩展其研究范畴,在研究深度上揭示其认知机制,并探究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的关系。

  • 何以应对自我威胁-记忆偏差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14

    摘要: 人们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可能对他们积极的道德自我概念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种道德自我威胁,人们会表现出道德记忆偏差,即遗忘威胁道德自我的不道德事件或信息。近年来,研究者基于自传体记忆范式、游戏范式、代入范式和自我参照范式,为道德记忆偏差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这种道德记忆偏差可能出于人们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记忆偏差的存在可能需要一定条件。未来研究应该扩展道德记忆偏差的研究范畴,揭示其认知机制,并探究与其他应对道德自我威胁策略的关系。

  • 如何做一个的人工智能体?心理学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 提交时间: 2018-11-27

    摘要: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道德困境,如何做出道德的人工智能体(如道德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了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了人工智能体是否可能被赋予道德地位、被如何赋予何种道德地位;人工智能体是否需要及需要何种道德能力;人工智能体如何获得及获得何种道德规则;人工智能体能够如何深化人类对于人性、关系以及多样化的道德理解等多种问题进行了回答。从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切实回答如何做出道德的人工智能体的疑问,期望对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道德心理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