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评价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新疆县市土地 功能及功能间相互作用程度的时空演变规律,遴选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为区域发展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县市单元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及“三生”功能综合评价的时空格局分布差异性显著,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核心高值区。(2)新疆县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性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态势,县市功能间的耦合协调 关系逐步向好,为区域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3)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新疆县市功能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宏观政策调控有助于功能间的耦合协调性提升,推动县市功能协调有序发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快速城市化易引发各种生态问题,如何构建城市化与生态韧性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干旱区内陆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结合遥感技术从韧性角度解读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以宁夏为研究区域,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韧性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性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052020年两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城市化水平提升较快,以银川市为中心的沿黄城市群灯光璀璨,而宁夏南部呈现众多面积较小零星分布的灯光像元。(2)宁夏生态韧性水平整体稳中有升。银川市生态韧性水平全区最高,吴忠市次之,石嘴山市、固原市和中卫市生态韧性水平则相对较低。(3)宁夏城市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性稳步提升,除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外,其余各市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调期。(4)宁夏城市化和生态韧性的相对发展尚未达到理想上的等同。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7-2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我国经济与卫生事业协同作用随着发展逐渐凸显。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最前线,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卫生事业的主要任务。2015—2020 年宁夏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的 研究宁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布,并探索其驱动力。方法 通过构建宁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对 2015—2020 年宁夏 22 个县(区)203 个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宁夏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高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上升态势,在空间布局上呈由南向北逐渐下降的分布格局;卫生资源、医疗服务量等因子成为驱动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子,区域经济因子逐渐弱化。结论宁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间差异显著,需从加大卫生投入、强化医防融合等方面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逐步强化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两系统协同发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如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 题。以甘肃全省及其各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 GIS 技术和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开展人口-经济-社 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及各市州的可持续发 展综合水平总体上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甘肃省及各市州 5 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保持稳 步上升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重心总体上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 平重心,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5 大系统耦合协调度重心大致向东偏移,但偏移幅度不大, 其演变相对比较平稳。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贸易通道是陆海联动的关键抓手,对其展开耦合协调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 2007—2018 年中国“一带一路”沿线 9 个涉海省份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陆海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并对其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区域差异进行测评分析。测算结果显示,大多涉海省份陆域和海域受“一带一路”的影响不均衡且地区差异明显,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发展空间基础、政府定位、创新力度和效果的差异等。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优化通道发展格局、同步通道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以港口为核心构建“一带一路”发展前沿与联动基础等建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该地区属于内陆河流域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研究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国内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有的研究成果,以2005—2017年张掖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求各项指标权重,设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数,来表征该区域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3 a间系统由低水平耦合协调——拮抗时期——磨合阶段——高水平耦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尽管总趋势是向好发展,以2011年为拐点明显波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持续向好,2012年达到峰值后一直保持在大于0.9的耦合协调度极高水平。最后,就提出促进该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甘肃省内陆河流域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通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CRITIC 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利用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函数模型,开展甘肃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分析各子系统耦合协调状况及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2年甘肃省内陆河流域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5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水资源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同时,甘肃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总体上呈缓慢增加趋势,由短缺状态逐步转换至合理状态。从2011—2022年相对接近度均值来看,酒泉、金昌、张掖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级处于短缺状态,嘉峪关、武威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级处于合理状态。5市4个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提高水资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提升甘肃省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的关键所在。耕地率、生态用水占比、人口密度以及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项指标为主要障碍指标。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启示。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平均扩展面积315 km2,下游城市扩展规模大于中上游,济南市、郑州市、西安市和银川市扩展强度较高。(2)各市空间扩展与人口、经济耦合关系呈下游向中上游、中游向上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平均值分别由1992年0.42、0.19提升至2020年0.89、0.81,扩展质量整体向好。(3)城市空间扩展分异是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条件等多方面综合驱动的结果。(4)严格落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协调优化城市用地扩展与人口、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5-3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针对中亚复杂的跨界水问题,从地区和国家层面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开展水-能源-粮食-生态(WEFE)系统协调性研究。首先构建了WEFE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亚地区WEF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近20 a中亚地区WEFE系统耦合度保持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处于勉强协调;(2)各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哈萨克斯坦耦合协调水平最优但处于初级协调,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勉强协调,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濒临失调;(3)对比多系统的发展水平发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粮食存在明显滞后,土库曼斯坦属于水资源滞后型,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属于能源滞后型,子系统间未能达到良好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可为中亚地区的WEFE协同发展及国家间跨界河流开发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性并探索其空间相关性,通过判断相对滞后类型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结果显示:(1)2010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为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高和高水平等级小范围集聚在沿海地区,其余地区则均为中低和低水平等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对立趋势增强。(3)耦合协调等级优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等级高低呈同向相关。初级协调及以上类型中上海、天津、北京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山东、浙江、福建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广东则较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及以下类型,表现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双低且失调。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8-15
摘要: 目的/意义 央地数字乡村政策协同对于政策落实并发挥最优政策效果,使数字乡村政策成为农业升级转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助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过程 本文利用2018-2021年的中央数字乡村政策和四大地区数字乡村政策样本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央和地方数字乡村政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单因子探测和多因子交互探测,分析各政策工具指标对央地政策协同水平的影响程度,探究政策间的多级联动效应。 结果/结论 四地区间央地政策总体协同水平不断优化,不同政策工具协同水平发展不均衡,协同水平区域差异趋于强化;各影响因素中科技创新政策是中央数字乡村政策与地方数字乡村政策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且各影响因素间的两两交互作用效果强于单个影响因素。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公共服务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正面 外部效应。依据公共服务资源公平性、效益性与协调性原则,结合AHP、熵值与聚类分析方法,建立新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城乡互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耦合发展模型,揭示研究区公共服务、城乡互动发展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各地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资源空间配置公平性有所差异,空间非公平性>人口非公平性。(2)公共服务资源综合效益以及城乡互动发展水平呈现较低、一般(中等)、较高三个类型。(3)公共服务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东南片区>西北片区;城乡互动水平空间差异呈现出天山北坡经济带高于其他区域。(4)新疆大部分处于城乡互动与公共服务相互影响、相互磨合的过渡发展阶段,导致公共服务损益或城乡互动损益,个别区域处在两个系统相互制约、失调衰退阶段。通过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互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城镇空间格局,继续完善和开拓新的公共服务增长点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乡社会发展需求等建议措施,为确保城乡居民生存发展公平与效率,促进公共服务与城乡互动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新基建与区域韧性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构建新基建与区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31个省份2013—2020年新基建与区域韧性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与马尔可夫链,分析其时空差异与演变趋势特征。结果发现:(1)新基建与区域韧性发展指数皆呈上升趋势,两者耦合协调状态由轻度失调转变为勉强协调。(2)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非均衡性,总体差异有所减小,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3)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部的高值集聚区与西部的低值集聚区。(4)耦合协调性具有向更高水平跃迁的概率倾向,但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高值省份对邻近省份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研究揭示了新基建与区域韧性的发展现状,有助于为多方主体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及决策参考。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04
摘要: 深入研究耕地利用形态对实现耕地高效利用、保障粮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耕地利用形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空统计方法,探讨2010—2021年中国西北农作制区耕地利用“显-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障碍度分解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的障碍指标。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农作制区耕地利用显性、隐性形态存在不同步发展,滞后发展区域分异特征显著;耕地利用“显-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度水平不高,各亚区均存在明显的极化分布特征。(2)耕地利用“显-隐性”形态耦合协调度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贡献率逐渐上升成为总体差异的首要来源,各亚区均存在空间收敛特征。(3)耕地利用主要受到耕地数量结构、景观特征、集约化水平以及生产功能等因素限制。将上述因素作为关键瞄准,应提高水资源的合理运用、推进适宜性耕地的保护开发、缓解障碍指标的掣肘,促进耕地利用“显-隐性”形态耦合发展,以期为中国西北农作制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科学参考。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作用,旅游与经济的发展都以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因此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构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疆2008—2017年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未来五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8—2017年新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状态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2008—2010年为生态超前型,2011—2017年为经济超前型;三大系统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从时间维度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协调等级上看,整体从初级协调逐步演变到中级协调;未来几年内,新疆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趋势,在2021年达到良好协调水平。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区且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供给区之一,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大保护、高质量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探索分析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及耦合协调性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以陇东黄土高原区庆阳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索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基于三生空间评价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及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庆阳市生态与生活空间面积呈逐年稳步持续上升趋势,而生产空间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 庆阳市景观生态状况整体呈低风险状态,且风险程度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规律。(3) 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整体呈向好发展且集中,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区域面积呈逐年持续扩张态势而不协调区域面积呈逐年缩减。(4) 在利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得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将驱动因子与三生空间的需求和特征相结合,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以促进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性,推进庆阳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农家乐和景区作为典型旅游集散地,两者在可达层面良好协调发展对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新疆典型旅游集散地为案例区,利用可达性模型、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2022年新疆农家乐和景区可达水平、耦合协调阶段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景区可达性优于农家乐,可达性低值区域主要分布于南疆,在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相连呈带状分布。(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耦合协调度低值区分布于新疆外围。总体而言,农家乐和景区综合可达性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并呈现“四周低、中心高”态势。(3)从集聚状态来看,农家乐和景区综合可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集聚分布。从局部相关来看,高-高集聚类型集中在以首府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环乌圈”城市群;低-低集聚类型分布在南疆靠近边境处,高-高和低-低集聚类型相距较远,集聚分布整体上呈现“双正相关”格局,且表现出“极化”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新疆旅游集散地协调发展内容,有助于新疆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竞争显著增强,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 何抉择成为重要问题。首先,本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明晰黄河流域内蒙古段1998—2022年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其次,利用改进LSTM(Long Short-Term Merory)模型基于四种综合调控方案对系统未来5 a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盟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分布区间分别为[0.47~0.57]、[0.47~0.87]、[0.42~0.58],表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子系统整体协调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社会经济子系统虽相对高但仍有发展空间;(2)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盟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在0.67~0.80之间呈逐步上升状态,整体变化幅度为19%;(3)通过对未来情景预测发现,阿拉善、巴彦淖尔与乌兰察布三盟市采用水资源-社会经济联合调控改善力度最大,乌海市采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联 合改善力度最大,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与鄂尔多斯市采用水资源-生态环境联合调控改善力度最大。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 伊犁河谷是维护新疆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保障区,其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相协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指数模型、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伊犁河谷2005—2020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土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以及两者协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伊犁河谷各县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上缓慢提升,大体呈现以伊宁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降低的发展态势。(2)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表现为波动增长趋势,并与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密切相关。(3)2005—2020年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为高耦合关系,中心城市协调性高于边缘城市。(4)伊犁河谷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程度主要受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开发强度、土地产权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3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公园绿地和城市功能空间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研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公园绿地合理布局,促进城市功能空间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分析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析二者空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功能空间形成了内密外疏、圈层式递减、向西北方向扩展的空间聚集特征。(2)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功能空间的分布重心均与城市中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公园绿地、居住空间、交通运输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休闲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3)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功能空间耦合协调的主导类型为中度失调型,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两侧和南北两翼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人口因素、交通条件是影响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功能空间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则是次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