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肥配施生化抑制剂对黄泥田土壤钾素淋溶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我国南方黄泥田土壤中养分淋失严重, 尤其是氮(N)和钾(K),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潜在环境威胁, 还严重制约作物的可持续生产。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培养, 研究尿素(U)和尿素硝铵(UAN)中单独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 及两者配合施用对黄泥田土壤中K素淋溶特征的影响, 探讨提高黄泥田供钾能力的施肥技术。不同N肥种类淋溶液中, K+平均浓度大小表现为UAN处理(103.0 mg∙kg-1)高于U处理(93.9 mg∙kg-1), 且抑制剂处理间存在明显差异。培养结束时(第72 d), UAN处理K+淋失量较U处理高6.7%。U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大小表现为U>U+NBPT>U+NBPT+CP> U+CP>CK, 其中U+NBPT、U+CP和U+NBPT+CP处理较U处理分别降低8.7%、20.2%和14.9%; UAN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大小表现为UAN> UAN+NBPT> UAN+NBPT+CP> UAN+CP>CK, 其中UAN+NBPT、UAN+CP和UAN+NBPT+CP处理较UAN处理分别降低6.0%、13.8%和9.2%。不同施肥处理K+淋溶率大小表现为UAN>UAN+NBPT>U>UAN+NBPT+CP>UAN+CP>U+NBPT>U+NBPT+CP>U+CP。培养中期(第36 d), U和UAN处理肥际微域中土壤速效K含量显著降低, 而添加CP处理有效维持土壤中较高的速效K含量。与单施NBPT相比, 配施CP可以减少黄泥田土壤中NO3-淋溶, 增加土壤晶格对K+的固定, 减轻K+淋溶风险, 有效时间超过72 d。对各处理淋溶液中K+累积量(y)随NO3-累积量(x)的变化进行拟合, 其中以线性方程(y=ax+b)和Elovich方程(y=alnx+b)的拟合度最高, 且抑制剂处理间a、b值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之, 在黄泥田土壤中单施CP, 或与NBPT配施可以有效增加K+吸附, 降低土壤中K+淋溶损失, 减轻养分淋失风险, 提高肥料利用率。

  • 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水稻养分累积及利用率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添加生化抑制剂是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研究结合不同施肥模式探讨其节肥增效的养分利用特征, 以期寻找适合黄泥田地区水稻高产高效的施用方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研究生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及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组合与施肥模式(一次性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 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生化抑制剂组合和施肥模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N、P、K 累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均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 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养分间吸收存在协同效应。尿素分次施用处理水稻成熟期N、P、K 吸收量较一次性施用处理分别提高11.0%、0.9%、4.2%; 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27.5%、70.8%。不同施肥模式下, 配施抑制剂组合(NBPT、NPPT/+CP)显著增加水稻N、P、K吸收量, 促进抽穗后干物质生产和N 素积累, 提高籽粒中的养分分配及N 素利用效率。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 配施的水稻养分吸收和利用与NBPT 相似。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成熟期N、P、K 吸收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 通过施肥技术和抑制剂配施的集成与优化, 有利于抽穗后N、P、K 的吸收、转运, 促进养分积累, 大幅度同步提高黄泥田水稻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 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目的:探究父母手机冷落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手机冷落量表、越轨同伴交往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808 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 AMOS 26.0 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父母手机冷落与网络游戏成瘾(r = 0.23, p<0.01)和越轨同伴交往(r = 0.19, 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越轨同伴交往与网络游戏成瘾亦呈显著正相关(r = 0.23, p<0.01);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手机冷落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手机冷落既能直接诱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也能通过助长越轨同伴交往间接增加网络游戏成瘾风险。

  • 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5

    摘要: 目的 探讨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国内外共12 个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通过 EndNote X9 进行筛选,最终共纳入合格研究 118 项(共包含效应值120 个),时间跨度为 2013 年~2023 年。使用 CMA3.0 结合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效应显示,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调节效应显示,青少年期女性的错失焦虑显著高于男性,而成年期则相反;国内男性的错失焦虑显著高于女性,国外则相反;使用宋小康版量表,男性错失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其它工具则相反。出版年代、出版类型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结论 错失焦虑的性别差异受年龄阶段、取样地域和测量工具影响,科研工作中和干预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