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胡发龙
  • 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机理及农艺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极为普遍, 但过量使用, 往往引起地下水污染、温室效应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多种环境和生态问题。禾豆间作系统由于不同作物生物学特性和氮素利用存在差异, 进 行合理调控可充分发挥生物固氮优点, 从而减少化肥投入, 提高生产效益, 是一种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种植体系。该系统中“氮转移”、“氮阻遏”消减和氮素时空分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也是促进豆科作物固氮、减少化肥投入的有效途径, 可实现禾、豆两种作物对氮素的高效利用。特别是该系统中作物品种、施氮制度、空间布局以及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控的必要手段, 合理优化可有效促进禾/豆间作竞争与互补协同作用, 增强氮素协调利用, 从而挖掘两种作物对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为此,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 重点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禾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主要机理及相关农艺调控途径的研究现状, 旨在为构建简易、高产、高效、氮肥节约型禾豆间作模式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 不同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间作农田耗水特征及经济效益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 在高(7 200 m3·hm2)、中(6 450 m3·hm2)、低(5 700 m3·hm2)3 种灌水水平下, 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对间作群体耗水量和棵间蒸发的影响, 以期为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不同灌水水平对间作群体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存在显著影响, 随灌水水平的提高棵间蒸发量增大; 但在相同灌水水平下不同覆膜方式间差异不明显, 且互作效应不显著; 不同处理豌豆收获前、后, 间作农田棵间蒸发在玉米带和豌豆带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处理收获前、后豌豆带棵间蒸发量平均值较玉米带分别高68.51%和69.30%; 豌豆带是造成间作农田系统蒸发耗水大的主要因素, 占地60%的玉米带棵间蒸发量只占农田蒸发总量的44.47%, 而占地仅为40%的豌豆带蒸发量却占55.53%; 玉米间作豌豆农田棵间蒸发主要发生在豌豆收获以后, 豌豆收获前的棵间蒸发仅占总蒸发量的26.98%。一膜两年覆盖可显著提高单方水效益, 不同灌水处理平均值较秋免耕春覆膜和传统耕作覆膜方式分别提高7.39%和31.33%, 且在中等灌水条件下一膜两年覆盖的单方水效益最高, 达2.51 元·m3。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玉米带抑制农田棵间蒸发、减少水分无效损失的效果与传统覆膜方式相当; 农田棵间蒸发量、耗水结构(E/ET)与灌水水平间呈正相关关系;在中等灌水水平下一膜两年覆盖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