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吴 兵
  • 胡麻产量形成模拟模型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胡麻产量形成模型是胡麻生长模型中的重要子模型, 其准确性关系到整个模型的模拟性能。本研究拟构建能较准确预测不同生产情况下胡麻的产量形成模型, 为胡麻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模型利用2012—2013 年胡麻西北主产区定西和榆中试验站不同肥料、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氮磷水平的 试验结果, 以胡麻生理生态过程为主线, 分别构建了产量构成因素法(基于品种遗传参数: 单位面积蒴果数、每果粒数、粒重与水肥胁迫因子、累积光合速率)的产量形成模型和基于粒壳比法(基于粒壳比和蒴果干物质总量)的产量形成模型; 利用2014—2015 年试验区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较广泛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产量构成因素法对定西地区不同肥料、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产量模拟值的RMSE 平均为133.47 kghm2, 粒壳比法的RMSE 平均为195.51 kghm2; 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决定系数R2 产量构成因素法与粒壳比法分别为0.819 8和0.743 9。榆中地区12 个氮磷处理水平产量构成因素法平均RMSE 值为140.70 kghm2, 粒壳比法的RMSE平均为193.22 kghm2; 产量构成因素法与粒壳比法预测的产量值与观测值R2 分别为0.832 9 和0.805 8。结果表明, 产量构成因素法对产量的模拟效果优于粒壳比法, 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 把单位面积蒴果数、每果粒数与粒重作为品种遗传参数的产量构成因素法能更精确模拟胡麻的产量, 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