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SPEI的多尺度干湿特征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6-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70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利用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计算标准化降水蒸 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研究了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干湿演变及持续性 特征,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流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上,SPEI反映的干湿等级及频率有一 定的差异性,干湿等级以正常和轻度为主;年际变化上,19602020年黄河流域夏季呈不显著变湿趋势,流域年、春 季、秋季和冬季均呈不显著的变干趋势。空间尺度上,夏季以变湿为主,SPEI呈上升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为 64.29%;流域年、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变干为主,SPEI呈下降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分别为51.43%、62.86%、 64.29%和51.43%。(2)从干湿事件的不同时间尺度看,19701979年为典型的偏干时段,而19601969年为典型 的偏湿时段,干湿事件发生频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3)从干湿事件的持续性特征看,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 变大,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持续性湿润事件强度增加,主要发生在秋季。(4)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年SPEI呈 下降趋势,主要是由降水量、平均风速及相对湿度的降低共同作用的。

  • 近30 a人地系统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总结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现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评价遵循初识-衍生-深化-耦合递进评价的轨迹,应用研究聚焦流域三生空间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人地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评价。(2) 以系统结构-系统评价-实际应用逻辑梳理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由可持续性现状评估向前向的驱动因子与作用机制,以及后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从传统的耦合协调分析向立体式可视化的空间分析转变,研究数据趋于集传统数据、遥感数据及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应用。(3) 未来研究应在延伸研究领域重视开发工具构建综合集成性研究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等方向进行优化与深入,以推动人地系统理论纵深发展,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体系提供新视角。

  • 山西“三生”空间重构和降水变化对产水服 务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山西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基地,近年来,一直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研 究该区域的产水服务可以为黄河流域能源化工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降水变化和三生空间重构 的视角出发,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模拟法,分析了20002020年三生空间变化和降水变化对流域产水服务的 影响。结果表明:山西黄河流域三生空间整体呈现出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格局,生态空间面积略有减少,农业 生产用地缩减明显,工矿生产、城镇生活及乡村生活用地面积增幅明显。2000年山西黄河流域的平均产水量为 89.57 mm,2020年平均产水量为138.01 mm,20002020年产水量有所增加;通过不同情景分析表明降水变化对产 水量变化的贡献率为80.4%,三生空间变化对产水量的贡献率为19.6%。

  • 基于格网GIS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8 km8 km的格网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社会经济效益4个角度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通过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障碍度诊断模型,探究了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空间上呈中部及西南部较高、东南和东北部中等、西 北质量较低的态势,土地生态质量总体较低,临界安全及危险区域分别占31.4%、27.7%。(2)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高,热点主要分布于治理强度较高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生态保护区,冷点分布于流域西北部,应适当加强上游区域土地生态的治理,消除极端冷点。(3)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主要障碍因子为经济密度、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离生态保护区距离、离水域 距离,应立足区域自然基础和资源禀赋状况,加快绿色创新驱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在生态修复和改造时,合理配置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必要时可增设自然保护区。

  • 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思考

    分类: 水利工程 >> 环境水利 提交时间: 2021-09-01

    摘要: 水是黄河的命脉,河湖生态环境健康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实现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全面复苏是当下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采用熵权模型,通过流域河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实现了对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演变特征评价,分析了黄河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目标与格局,从而提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思路。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正在由无序发展向有序发展转变;(2)黄河干流统一调度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对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具有良好推动作用;(3)应协调上下游、左右岸、水域陆域,以生态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目标,持续促进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的全面复苏。

  • 多尺度视角下城市信息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间信息联系更加紧密,空间结构不断重构。本文以2012年与2019年黄河流域内部城市之间及与外部城市相互搜索的百度指数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本地与全国2个尺度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 全国尺度下的城市点度中心性与本地尺度高度相关,但相较于本地尺度,中心性高值区愈发向东部集聚,空间非均衡性增加,西安市、青岛市核心地位更加突出。(2) 全国尺度下的城市中介中心性与本地尺度不相关,且相较于本地尺度,中心性高值区由西向东转移,空间非均衡性降低,西安市中介效应优势更加突出。(3) 黄河流域内部联系呈现以西安市-郑州市及青岛市-济南市为核心的相关孤立的骨干网络,域外高层级联系愈发向长三角、成渝等南方城市群集中。(4) 相较于本地尺度,全国尺度下黄河流域首位联系空间组织变化不大,第二位联系大多从流域中心或省域次中心转向链接北京市,第三位联系则大多从邻近链接转向择优链接域外中心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 影响因素探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黄河流域66个中心城市(市、地区、州、盟)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面板数据,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2008、2013、2018年为时间节点,对黄 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1)2008年黄河流域95%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中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013年黄河流域60%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调整为高度协调等级,流域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匀分布规律;2018年黄河流域88%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处于高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聚类情况逐年调整,流域内上游省(区)冷点显著区不断缩聚,呈组团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中部等地区;中下游省(区)热点显著区持续向河南省中部、山东省西部等地区移动并聚拢。 (3)政府对于旅游业扶持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力度及近3 a节能环保支出年均增长率依次 是影响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出租车保有量等驱动 因子的影响效应呈现先缓升后减弱的态势,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esearch and develop⁃ ment,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表征的科技素质教育要素对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 发展的影响较不显著。本研究探寻了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黄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理论参考。

  • NDVI/土地利用对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蒸散发(E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 M-K 检验、Sen 趋势分析等 方法,研究 2001—2015 年黄河流域 ET 时空分布及不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下的 ET 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黄河流域年均 ET 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具有 较好的一致性;(2)黄河流域 ET、NDVI 均呈现波动式增长状态,土地利用除草地外其他类型面积 均有增加,上中下游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3)流域大部分地区 ET 与植被呈正相关关系,植被变化 是影响 ET 的主要因素之一;(4)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 ET 的响应时空差异比较明显。

  • 城市创新能力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创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主体区域,科学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黄河流经区域中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和环境服务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法、基尼系数、Moran’s I 等数据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创新能力不高,少数高值城市与其余城市之间得分差距显著,创新能力呈现上、中、下游阶梯式递增趋势。(2)以朔州—陇南为线,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状态,且各维度的空间分布与总创新能力趋于一致。(3)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处于较不均衡状态,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正向的空间关联,主要属于低值集聚的空间模式。(4)科技研发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有效发明数是各城市共同的障碍指标。

  • 五大城市群PM2.5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探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黄河流域5大城市群82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16—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2.5年均值的变化大体呈倒“N”型,季均值变化呈先降后升的周期规律性的“U”型。(2)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黄河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递减空间差异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3)PM2.5演变整体上呈正自相关集聚分布,集聚类型主要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类型。(4)2016年和2020年PM2.5空间分异的自然地理因素比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力更强,交互作用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2种类型。(5)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分异探测解释力变化最大的5个因子进行拟合,5 a间各因子对5大城市群PM2.5污染的负效应不断提高,正效应呈下降趋势,空间作用方向及强度上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5大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制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旅游经济差异及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旅游专业化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旅游服务、制度政策5个维度构建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基于2008—2020年黄河流域61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和驱动因素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随时间扩大,部分年份存在右拖尾现象。(2)旅游专业化水平全局莫兰指数为正,存在空间集聚态势;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中“高-高”“低-低”“高-低”集聚区的范围扩大,“低-高”集聚区的范围缩小。从空间角度看,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亦扩大。(3)9个驱动因素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时间上呈现出稳定型、递减型和递增型3种特征。(4)黄河流域上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旅游服务,中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旅游服务和制度政策,下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创新能力、生产要素和制度政策。

  • 近30 a 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启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启示。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平均扩展面积315 km2,下游城市扩展规模大于中上游,济南市、郑州市、西安市和银川市扩展强度较高。(2)各市空间扩展与人口、经济耦合关系呈下游向中上游、中游向上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平均值分别由1992年0.42、0.19提升至2020年0.89、0.81,扩展质量整体向好。(3)城市空间扩展分异是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条件等多方面综合驱动的结果。(4)严格落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协调优化城市用地扩展与人口、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科学认识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22020年欧洲航空航天局逐年的土地覆盖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运用 Sen+MK检验和Hurst指数分析方法,探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和发展趋 势。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29 a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整体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652,但呈现小 幅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0.004),从局部上看,退耕还林(草)区生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每10 a上升0.174),其中, 20112020年上升趋势最为显著,10 a增加了0.656;(2)20012020年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的趋 势类型以明显降低为主,但从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来看,20112020年较20012010年生境质量向好发展的面积增 多,体现在退耕还林(草)区的生境质量上升;(3)未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趋势类型以明显降低和 明显上升为主,且可持续性较强,明显降低区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以及城市集中发展区域,明显上升区主要位于山 西省、陕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三地交界片区。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框架、路径与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概括了黄河流域自然生态条件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按“基底-生态优先、承载-发展约束、驱动-内外关联”3个逻辑递进环节搭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总体框架,形成了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划定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功能区域,到评价测算三类功能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依据承载能力制定不同功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学术思路。提出了生态-移民-城镇化建设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分类分批解决能矿资源采空区历史遗留问题等生态恢复保护战略路径。建议采取的高质量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壮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发展特色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借助“三线”国企创新潜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型战略产业,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和资源优势价值化分配体制,健全空间精细化管治、区域差异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国家战略引领、“一带一路”开放需求拉动、黄河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系统等。

  • 气候与水文变化的现状及思考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流域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前,由于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流域整体气候的暖干化和人类用水的不断增加使得黄河流域的水文干旱不断加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但同时也导致该地区土壤的干化和干土层的加厚,这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气候-水-生态-人类社会如何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

  • 近61 a 霜冻日期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2-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深入研究黄河流域霜冻演变规律,可为科学防范霜冻危害,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83个气象站点统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霜冻日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8日,终霜日期为4月30日,平均无霜期161 d。61 a来初霜日以2.51 d(10a)-1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2.07 d(10a)-1的速率提前,无霜期以4.48 d(10a)-1的速率显著延长。20世纪70年代初霜日最早,终霜日最晚,无霜期最短,21世纪10年代初霜日最晚,终霜日最早,无霜期最长。(2)小波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28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初霜日2002年发生突变,终霜日于2000年突变,无霜期突变发生于2001年。(3)从空间分布来看,由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初霜日逐渐延迟,终霜日逐渐提前,无霜期日数逐渐延长。初霜日在流域各地均呈推迟趋势,终霜日仅在西南部合作、久治站呈推迟趋势,无霜期在各地均呈延长趋势,下游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变化幅度最大。(4)黄河流域初、终霜日和无霜期主要受海拔高度和日平均气温的影响。

  • 幸福河框架下社会发展系统支撑能力初探

    分类: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黄河流域社会发展是影响黄河治理与保护的主要因素之一,辨析黄河流域社会发展规律并给出应对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人口特征、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增长水平、地区产业结构等4个角度,选取12个社会经济特征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得到社会发展指数(Social development index,SDI),定量分析黄河流域近40年的社会发展演变特征。研究表明黄河流域近40年的社会发展指数整体呈现“下降-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以后,随着经济转型的日渐成熟,黄河流域社会发展整体向好。

  • 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协调发展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2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和生态效率,促进二者间协同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目标。以黄河流域57个城市为研究靶区,运用加权求和法、SBM模型研究了20092018年黄河流域生态韧性与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 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总体上处于波动下降态势,面临较大的生态威胁和环保压力。西安市、郑州市和济南市3个省会城市生态韧性较高,而固原市、定西市、海东市、吕梁市等城市韧性较低。(2)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呈先降后升高的U形演化特征。定西市、陇南市、庆阳市、鄂尔多斯市、固原市和洛阳市为生态效率高等类型,生态效率低等类型主要位于中、下游的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内的城市。(3) 生态韧性与效率协调关系与生态效率子系统相似,由不断下滑转向逐步回升。良好协调、中度协调型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勉强协调型城市有所减少,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协调发展势头显现,但短期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仍较突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政策制定、生态韧性和效率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 过去近60 a 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 未来30 a变化趋势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6-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近60 a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利用 19612018年黄河流域气象站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近60 a黄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 CMIP6模式中SSP245情景下未来30 a(20182047年)的预估结果,结合基于周期叠加的统计预估方法,对未来 30 a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降水存在明显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 征,显著振荡周期为2~4 a。在整个流域上,年和季节降水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同位相变化特征,而年际变化异常显 著区域不同。黄河流域年降水量的变率受季节降水的调制,夏季的降水多而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而冬季降水少 且全流域变化差异较小;黄河源区的降水在年内和年际尺度上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流域内受夏季风活动影响区 域内的降水减少,受冬季风影响区域内的降水增加。黄河源区过去60 a的年降水表现出20.96 mm(10a)-1的增加趋 势;预计未来30 a,年降水将以11.53~17.62 mm(10a)-1的速率继续增加;河套地区的年降水在过去60 a持续增加,增 速为2.71 mm(10a)-1,未来年降水也会增加,但增长速率趋为平缓,约为0.52 mm(10a)-1;黄河下游地区过去60 a的降水呈现出减少趋势,未来仍会以5.46 mm(10a)-1的速率减少。

  • 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研究

    分类: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2-19

    摘要: 黄河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要素众多,关系复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人民治黄以来,流域治理保护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揭示了流域治理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流域治理模式,从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角度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亟需研究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本研究基于系统科学、信息论等基础理论,提出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构建了流域发展指数(Basin Development Index,BDI)及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的评价体系,探索流域巨系统演变规律,为流域治理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