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拐点综合研判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进而引发了决策者对我国何时达到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的疑问。“何时达到拐点”直接关系到面向“百年强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部署。文章在重新界定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衡量指标体系和预测分析框架,研判了我国不同领域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出现的时机。结果发现,2025年前后,我国基本能够实现以常规监测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但实现公众感知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35年前后,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则要到2050年前后。面向“百年强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既要做好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规划,也要做好针对当前难以解决以及未来潜在的新的生态环境风险,前瞻布局,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持久战准备。在此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外,还要发挥科技在解决我国生态环境“瓶颈”和“难点”中的重要作用。

  •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分异 机制的地理探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 基于RSEI的延河流域监测与预估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延河流域1998年、2004年、2010年和2016年4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2年 和2028年的生态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1)RSEI评价指数在延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于监测 和评价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2)时间尺度上,RSEI均值从1998年的0.392变化为2016年的0.530,呈逐年 上升趋势,空间尺度上,RSEI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以0.2为间隔划分RSEI等级,发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 较差和中等为主,占总面积的62.4%,主要分布于流域的山谷地带,优良等级的面积占比最小,约为8.1%,主要分布 于流域南部的山区地带。(3)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性。其中海拔在 1200~1800 m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而海拔低于1200 m的区域,则主要受人类活动影 响。(4)预测到2028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会持续提升,良好和优良等级的面积占比将达到66%,但是流域西北部 由于生态环境本底脆弱,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 2000—2021 年图木舒克市动态监测与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客观评价新疆图木舒克市驱动因素对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选取图木舒克市2000、2011 年和2021 年3 期Landsat 影像数据,耦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湿度(WET)、干度(NDSI)、地表温度(LST)4个指标,分析主成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研究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图木舒克市近22 a来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图木舒克市近22 a来RSEI均值从0.406升至0.476,生态环境质量变好面积远大于变差面积,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东南、西北地区,近22 a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2)通过对图木舒克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受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耕地面积、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驱动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对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影响。(3)通过构建RSEI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高效、准确地对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与客观评价。

  • 基于RSEI 和ANN-CA-Markov 模型的伊宁市动态监测及预测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7-1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伊宁市位于中国新疆西北边陲伊犁河谷内,土地肥沃,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但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生态遭受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依托遥感生态指数(Remote-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及ANN-CA-Markov模型,科学、合理地利用Landsat TM5/OLI-TIRS8遥感数据对开展伊宁市20062021年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及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绿度和湿度对伊宁市生态水平具有正面影响,干度和热度对伊宁市生态水平具有负面影响,影响伊宁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绿度、热度、干度、湿度,符合伊犁河谷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生态状况。(2)伊宁市RSEI平均值为0.451,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两极逐渐缩小的趋势,但RSEI指标中等区域及较差区域的面积正在逐年增大,总体生态环境呈现稳中向差的发展趋势。(3)预计2026年和2031年伊宁市北坡地区生态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结合《新疆伊宁市城市20182035年总体规划》,城区在未来生态环境质量依旧保持在中等水平,城市将继续向外扩张,可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

  • “3S”技术在植被调查中的应用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3S空间分析和地学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等归一化生态指数,采用生态要素及功能叠加的转移矩阵模型,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要素及环境质量时空分异规律。研究得出:① 总体上玛纳斯河流域仍保持山地、绿洲、荒漠的空间分异格局,生态环境整体质量较差,但转好趋势明显,城乡建设格局变化决定着局地环境动态演变。② 人工绿洲、山前缓冲区生态质量最好但变化较快,农田内部的盐渍化虽然得到很好控制,但大量盐分被排入下游及周边,对自然绿洲造成新的危害。中山林草带植被覆盖、土壤恢复、水土保持较好。③ 2000—2008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缓慢好转,其中以生态环境质量由差转中为主,集中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虽然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恢复明显,但高山冰雪带不断萎缩;2008—2016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转好,其中以生态环境质量由中变良为主,集中在山前缓冲区,虽然山地—绿洲过渡带生态改善进程加快,但高山冰雪带仍持续退缩。

  • 福建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耦合评估及其时空演化分析

    分类: 测绘科学技术 >>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0-14

    摘要: 福建省作为我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该省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优良水平,生态环境相关各项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为了探究近十五年福建省生态优良的成因,本文选取2005年至2020年福建全省范围的MODIS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和省市统计年鉴数据为数据源,以遥感生态指数(即RSEI)评价福建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同时构建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强度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RSEI与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关系,最后对福建省2005年至2020年的生态健康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福建全省的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尤其以宁德市上升最为显著,由原来的0.0993增至0.963,其空间分布格局分布为东南沿海地区低于西北内陆地区,西南部地区高于西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高于东南部地区。在作用类型上,福建省多数城市在2005年的土地利用强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起到明显的阻滞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不断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中等协调,乃至优质协调,但厦门市发展相对缓慢,其2020年耦合度值为0.315,仍处于轻度失调。本研究填补了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与土地利用强度互动研究机制的空白,也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基于MRSEI模型的阿勒泰市生态环境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及时、客观、定量地评估新疆阿勒泰市生态环境,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绿度、干度、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5个指标进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1)20152021年,阿勒泰市绿度和湿度指标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起显著正相关作用,温度、干度和空气质量这3个指标起显著负相关作用;(2)20152021年阿勒泰市MRSEI均值呈上升趋势,空间上,Ⅰ级和Ⅱ级生态指数区域的空间迁移能力较强,Ⅲ~Ⅴ级,即高生态指数区域在空间结构上相对较为稳定。Ⅰ~Ⅳ级生态指数重心总体向北移动,Ⅴ级生态指数重心整体向南移动,表明阿勒泰市南部高生态指数分布增长明显。(3)年份不同,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变的主导因子不同,阿勒泰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的演变是受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MRSEI和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阿勒泰市生态监测结果大致趋势一致,两者在空间分布和程度的差异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空间分布有关,表明了即使在空气质量较好的阿勒泰市AOD对其生态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仍有影响。20152021年,阿勒泰市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向南变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