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科学文化与“家族式”科研组织模式的思考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科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约束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科研界长期存在的“家族式”组织模式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时代,面临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前沿探索和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危机与挑战,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正体现出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从弘扬科学文化的角度出发,净化科研学术环境,构建激发创新的科研组织新模式,将会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 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的传粉生态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14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从开花物候、花粉活力、柱头可受性、传粉媒介、花粉散布距离、雄性、雌性功能以及繁育系统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意大利苍耳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旨在为揭示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意大利苍耳种群的花期较长,雌花花期可达40d,雄花花期可达30d。其雄性和雌性功能都很强,意大利苍耳单株雄花序和花粉量分别高达3847个/株和37903037粒/株,单株雌花序和单株胚珠数高达3847个/株和7694枚/株,种群平均结实率高达80.59%,即平均每株个体能形成6200枚成熟的果实。花粉活力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早晨和傍晚的花粉活力最低,14:00时的活力高达99%。雌蕊柱头一经伸出总苞即具有可受性,可受期长达7d,开花后的3-4d柱头的可受性最强。意大利苍耳为风媒传粉植物,在4.5km/h的微风条件下,其花粉的散布距离可达45m,大量的花粉集中分布在距花粉源0-20m的范围内,这对于往往高密度连片分布的意大利苍耳种群来说无疑是一种高效的传粉策略。意大利苍耳的交配系统灵活多样,盛花期自然结实率达到100%,套袋试验结果表明该植物自交亲和,自株自然授粉的结实率高达93%。表明较长的花期、大量的雌雄花序及花粉数量、较高的花粉活力、较长的柱头可授期、较远的花粉风媒散布距离、混合交配系统、以及较高的结实率是意大利苍耳繁殖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

  • 打通科技治理与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中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制度逻辑与反思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在中国的国家安全事务中,涉及生物安全的相关议题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结,围绕生物安全治理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将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一个复杂变量考虑进来。文章以生物安全治理为基准点,将围绕生物安全议题的科技治理问题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亟待聚焦的主题。通过对当前生物安全议题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制度层面探讨将科学研究纳入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整合科技治理与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存在的限制性制度条件;同时,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生物安全议题相关研究融入包括生物安全治理在内的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 重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7-1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性制度。文章立足问题和目标导向的研究方法,以国际经验为借鉴,针对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发展观和系统观,构建由“两大基础、三大过程和四大保障”组成的系统完整的自然资源制度体系。顺应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设计了资产管理和资源监管体制改革路径,以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顺畅。

  • 典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制度比较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在系统梳理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制度概念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主要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制度的基本现状和基础架构为主线,分析可资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国建立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系统的需求,提出建立、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制度的政策建议:建立国家宏观科技创新决策领导机构,减少政府创新管理职能重复;设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构,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加快推动决策咨询和智库体系建设法治化,建立多渠道、不同运行模式的科技创新顾问制度体系,不断探索并创新咨询模式和运行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决策与咨询能力建设,提高决策与咨询质量。

  • 石羊河下游人工梭梭林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壤呼吸不仅是反映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地处典型干旱区的石羊河下游,以流动沙丘和去除土壤结皮人工梭梭林为对照,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研究了栽植约40 a、30 a、10 a和5 a的人工梭梭林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并分析了土壤水分和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梭梭林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日最大排放速率出现在12:00~14:00时,最小值出现在8:00时左右。(2)梭梭林营造和去结皮处理显著提高了沙漠土壤呼吸速率,而且不同林龄土壤呼吸速率大体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递增,表现为MC >40 a>30 a>10 a>MS >5 a,非生长季表现为MC >40 a>10 a>5 a>30 a>MS。(3)不同林龄梭梭林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季(8 月)的土壤呼吸作用明显强于非生长季(1月)。(4)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均与0~5 cm土壤水分显著相关,且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分别为Y =-0.205 8X 2+0.946 5X-0.316 6(R 2 =0.506 2,P= 0.041 7)和Y= 0.118 7 X 2+0.156 3X+0.118 8(R 2=0.675 7,P =0.001 1);但与10 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水分是影响人工梭梭林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人工梭梭林的营造有效改善了沙漠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碳通量水平,以土壤结皮破坏为基本特征的人工梭梭林退化和沙漠化必然在短期内加剧碳排放。因此,需要在沙漠地区合理营造人工林,并在造林和林业管理过程中注意保护土壤结皮,以减少CO2排放。

  •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场所和主阵地。文章针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研究思路,立足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架构,提出了全民所有者的基本职责。在此基础上,从健全产权制度、编制分级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利边界、以信息技术助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以及加强资产管理与资源监管的衔接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