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及其改革策略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10-21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理论与模式的重大创新。扶贫是政府"扶"的供给侧和农户"贫"的需求侧的统一。加快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全面提升精准扶贫成效的重要课题。从典型县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尚存在供给不足、供给无效、供给落后等实际问题。文章围绕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从供需视角归纳了扶贫开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系统构建了精准扶贫战略供给侧结构体系,提出了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表明:(1)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政策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和产品供给4个层面;(2)不同层面的供给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呈现出"政策供给-服务和产品供给-要素供给-政策供给"的循环顺次关系;(3)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立足于农村贫困化地域特征,因村因户帮扶、因人因贫施策。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市场化规律,强化精准脱贫过程性管控,确保精准扶贫成效和实现可持续脱贫。

  • 黄河流域夜晚灯光数据与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分类: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摘要: 系统性掌握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能为整个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目前,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格局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GDP统计数据存在口径不统一、空间分辨率低等缺点,难以精准刻画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夜晚灯光数据以其相对客观的特征,对其进行有效反映。本文通过对1992-2013年全国夜晚灯光数据的校正和处理,获得全国及流域夜晚灯光数据影像,进行经济空间聚合分析,以及与相关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空间聚合高的区域分布在黄河河道附近,从黄河上游到下游,热力强度逐渐增强,并且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向外扩散,呈现了在老的聚合点聚合度加剧的情况下,聚合区域有向周边分散的趋势;夜晚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与城镇化率、人口数量、第三产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流域发展指数(Basin Development Index, BD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流域9省的夜晚灯光数据整体变化趋势与全国灯光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值均低于全国的夜晚灯光数据,并且差距有所扩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 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研究

    分类: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2-19

    摘要: 黄河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要素众多,关系复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人民治黄以来,流域治理保护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充分体现了“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揭示了流域治理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流域治理模式,从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角度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亟需研究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本研究基于系统科学、信息论等基础理论,提出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构建了流域发展指数(Basin Development Index,BDI)及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的评价体系,探索流域巨系统演变规律,为流域治理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8-23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 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文章系 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 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研究(1980-2019)

    分类: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2-22

    摘要: 质量与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综合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完整性和抵抗干扰、自我调节、动态平衡的能力。黄河流域是一个由众多元素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而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定量描述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熵权模型,建立多指标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指数(EQI)定量描述黄河流域40年来的生态质量变化;同时,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布鲁塞尔器模型建立生态系统稳态转化的量化指标和方法,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态转化研究提供思路。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系统40年EQI值平均为0.64,最大值为0.70,最小值为0.59,总体质量呈现震荡式向好趋势;(2)多年系统稳态转换动力值均小于0,表明黄河流域生态-人类社会耦合系统的稳态转换力较低,但整体呈现震荡式上升趋势,整体趋势与达到稳态转换的临界条件越来越近。

  • 黄河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计算方法研究

    分类: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30

    摘要: 本研究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采用信息熵和耗散结构理论,计算流域发展指数,初步构建出科学的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方法体系,对黄河流域复杂系统近40年的演变进行综合评价及分析。在对指标进行熵权分析中看出,流域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比值及黄河下游总淤积量两个指标在多年中占据了最大权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流域发展影响相对较大。在整个40年时间段内,BDI的取值在1996年的50.5分到2019年的66.6分之间变化,总体上先降低后升高。黄河流域BDI的演变规律与流域整体发展规律相符,并与影响流域发展的重大事件有较大关联。本研究方法可推广到区域治理等领域,相对于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评价模式,本方法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将更好的服务于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