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湖泊沉积物中的粒度参数记载了丰富的流域环境变化信息,可为无器测资料地区重建古环 境变化序列提供可靠的途径。通过对巴尔喀什湖岩芯沉积物中粒度、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 析,结合放射性 137Cs 定年以及流域气候、湖泊水位等器测记录数据,研究了巴尔喀什湖沉积物中粒 度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沉积物中黏土质(64 μm)为 6.13%。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环境细颗粒敏感组分(F1,6.61~10.00 μm)和粗颗粒敏感组分(F2,45.71~69.18 μm)。研究表明在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 强的背景下,粒度敏感组分的含量变化不能敏感的反映湖泊水位、入湖径流乃至区域气候的变化, 而与沉积物中磁化率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r=0.870,P<0.01),这 可能与人类活动增强导致的流域内富含磁性物质的细颗粒碎屑物质被搬运入湖有关,湖泊沉积物 中磁化率升高的同时,湖泊沉积物中细颗粒物质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长时间尺度下古环境重建研 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对揭示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不同放牧管理方式对新疆山地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研究基于巴里坤县国家级山地草原监测站10 a植物群落观测数据,探究了长期不同放牧管理方式(长期禁牧M0、冬季放牧M1和全年放牧M2)对新疆山地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值、植物多样性及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M0、M1和M2对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无显著影响,M1和M2提高了非优势及草地退化的指示物种芨芨草、醉马草的重要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及其响应比显著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放牧处理下均无显著差异,但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放牧强度显著增加;M0处理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负相关,M1处理地上生物量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负相关。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长期禁牧有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提高了群落特征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放牧会影响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分配,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但是全年放牧管理方式下草地则退化加剧。

  • 改革开放40 a来新疆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格局与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改革开放40 a以来,新疆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与环境问题。为了给未来新疆土地利用、水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分区分层的决策树方法和向量相似度的变化检测方法,完成了新疆2015年、2010年、2000年、1990年、1975年的土地覆被1∶100 000矢量数据集,准确反演了过去40 a(改革开放40 a)来新疆地表覆被变化过程,分析了新疆土地覆被变化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相互关系,从垦荒(1975—1990年)、农业资源开发(1990—2000年)、西部大开发(2000—2010年)、对口援疆(2010—2015年)4个阶段,阐述了国家政策力度和导向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分析表明:新疆土地覆被变化由耕地开垦、人工表面增长的高速发展模式开始向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各主要地类的变化也由急剧发展转向基本可控。近40 a新疆耕地面积增加了128%(50 414.02 km2),新增耕地依照水土资源配置特征,遵循空间规律分布;人工表面(建设、交通、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197%(7 497.11 km2),在2000年后增速明显,2010年后南疆增加幅度很大;1990年前林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1990年后呈增加的态势,新增林地广泛分布在全疆天然林封育保护范围和天保工程实施区内;湿地1990年前面积减少明显,1990—2000年保持稳定,2000年后呈增加趋势;草地和其他类型的面积呈现持续减少态势。

  • 新疆天山西段夏季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在对天山西段两条主要河流(伊犁河、博尔塔拉河)常量离子组成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水化学图解等方法探讨了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两条河流的灌溉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天山西段水环境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伊犁河和博尔塔拉河水体均呈弱碱性,pH分别为8.01和8.55;主要离子浓度排序一致,其中:阳离子Ca2+>Na+>Mg2+>K+,阴离子HCO3->SO42->Cl-,Piper分类图显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2)博尔塔拉河和伊犁河水体离子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3)水样中93%的样品落在优良区,表明伊犁河和博尔塔拉河河水灌溉适应性评价为水质适宜灌溉。研究结果对天山西段水环境评价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 巩乃斯河谷地带地表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的分布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是影响植被生长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方法测量土壤水分和土壤电导率成本高,导致当前缺少基于实测资料的这两种土壤变量在山区流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地表土壤水分和电导率实测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天山西部巩乃斯河谷地带不同空间尺度下秋季地表土壤水分和地表土壤电导率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巩乃斯河谷,流域尺度地表土壤水分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P阳坡(均值:22.83%),阳坡地表土壤电导率(均值:8.33 mS·m-1)>阴坡(均值:4.58 mS·m-1);(2)随空间尺度增大,影响土壤特性的环境要素更加复杂,地表土壤水分与地表土壤电导率关系逐渐变弱;(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土壤水分依次为:草地(均值37.19%)>耕地(均值37.04%)>林地(均值34.67%),地表土壤电导率依次为:耕地(均值17.36 mS·m-1)>草地(均值14.95 mS·m-1)>林地(均值13.81 mS·m-1)。在海拔、坡向、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下,巩乃斯河谷地带地表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水分均呈中度变异。本研究有益于巩乃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