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文拉法辛为5-羟色胺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抗抑郁药,广泛用于治疗重度抑郁、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抑郁共病,中国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提出在治疗过程中,文拉法辛可行血药浓度监测,避免超警戒浓度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或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患者生理、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对其血药浓度超警戒值的影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 探索抑郁患者文拉法辛血药浓度超警戒值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文拉法辛血药浓度超警戒值的风险预测模型,为文拉法辛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服用文拉法辛进行治疗并接受血药浓度监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纳入患者按文拉法辛血药浓度监测值分为达标组(血药浓度100~400 ng/mL)和超警戒组(血药浓度>800 ng/mL),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日均服药剂量、血浆白蛋白、合并用药、肝肾功能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文拉法辛血药浓度超警戒值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90例,其中男性203例(34.4%)、女性387例(65.6%),平均年龄(51.9±16.4)岁。590例患者中达标组516例(87.5%)、超警戒组74例(1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均服药剂量≥225 mg(OR=26.628,95%CI=12.912~54.916,P<0.001)、肾损害(OR=2.429,95%CI=1.215~4.854,P=0.012)、合用CYP2D6抑制剂(OR=5.232,95%CI=2.781~9.844,P<0.001)是文拉法辛血药浓度超出警戒值的危险因素。根据所筛选出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了文拉法辛血药浓度超警戒值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AUC为0.899(95%CI=0.864~0.935),灵敏度为48.65%,特异度为95.74%,阳性预测值62.07%,阴性预测值为92.86%;Bootstrap法验证结果显示,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一致性良好(Brier评分=0.072);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良好(χ2=3.160,P=0.531);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结果显示,当阈值为0.05~0.80时,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日均服药剂量≥225 mg、存在肾损害、合并使用CYP2D6抑制剂是患者血药浓度超警戒值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患者文拉法辛血药浓度超警戒风险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近些年来,糖尿病足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于糖尿病足的认识及研究逐渐深入,进一步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痛楚,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8月于黑龙江省医院烧伤科、血管外科、南岗院区血管外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热毒炽盛型糖尿病足患者60例。随机分成清创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联用组,各组15例,另纳入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首先,运用TCMSP、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和软件,寻找四妙勇安汤对糖尿病足的药效学基础、作用靶点及代谢通路。并将四妙勇安汤的血清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进行整合研究,验证四妙勇安汤干预糖尿病足的可能的有效成分及代谢通路。结果 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槲皮素和刺芒柄花素等;可能通过AKT1、TNF、HSP90AA1、MAPK8、STAT3等靶点,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磷脂酰基醇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途径治疗糖尿病足,其中磷脂酰基醇信号通路与四妙勇安汤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可能是四妙勇安汤干预糖尿病足的代谢通路。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在四库南三阁筹建之际,乾隆已明确将其界定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国家级图书机构,并连发三道御旨,深入阐释其重要意义。 自南三阁落成之日起,其各项运作,包括人事管理、财政规划、空间布局、书目编制及开放时间安排等,均紧密围绕公共开放这一中心任务展开。 不仅如此,通过梳理来自上级领导、各级官员、学者及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借阅活动记录可以发现,这些文人学者亲身经历的借阅案例无疑也构成了南三阁实施公共开放政策的有力历史证据。 在历史发展层面,南三阁所秉持的公共开放精神及其具体实践,不仅标志着中国图书馆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更为后续图书馆公共开放的建设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晚清乃至民国初期的图书馆公共开放建设,在积极吸纳西方公共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同时,其根源与灵感仍可追溯至四库南三阁的开创性实践。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 2025 年起全面实施 BIBFRAME 编目,规范编目馆员使用 BIBFRAME 编辑器开展编目工作,这必将给国际编目体系带来新的变化。 由于国内图书馆的大部分外文编目工作采用套录美国国会图书馆数据的方式展开,其数据著录格式的变化也必将对我国编目工作产生不容小视的影响。 鉴于此,文章通过对 BIBFRAME 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图书馆 BIBFRAME 格式转化研究现状以及格式转换的难点进行论述,在总结国外 BIBFRAME 格式转换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思考,最终形成对我国图书馆领域应对 BIBFRAME格式转换的一系列启示。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如何将数据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美国普渡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整合式数据素养教育模式,创新性地采用支持教师发展和优化课程作业而非直接授课的方式来开展相关工作。 文章通过文献及网络调研方法,研究该图书馆“影响力:数据科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框架、具体实践、理论依据及优势,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优化数据素养教育工作的理论支持、构建良好教师-馆员关系、加强校园合作以及获取行业支持等方面,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参考。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图书馆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扮演关键角色,它利用先进技术整合资源,实现文化遗产的转化保护,推动其长期保存与广泛传播。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和邮件访谈法,揭示澳大利亚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在数字化实践、数字化战略、合作与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价值宣传、加强数字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数字化指导战略、注重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建议,旨在为我国图书馆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基于具身智能与智慧图书馆深度融合视角,系统探讨其发展机遇、现实困境与疏解策略。 首先,从技术融合、服务升级、资源重构、体验革新 4 个维度,剖析具身智能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机遇;其次,围绕技术瓶颈、场景局限、管理壁垒和接受障碍等核心问题,揭示具身智能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适配困境与伦理挑战;最后,针对性提出构建分层递进的智能服务架构、打造虚实联动的服务生态网络、完善制度规范与治理框架、推进人机协同的价值共识构建等疏解策略,推动具身智能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深入探究老年用户信息需求并以此提出改进策略,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提升老年用户信息服务质量,保障银发用户的公共权益。 研究以陕西省图书馆为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文献调查法提取老年用户信息需求要素,借助问卷调查了解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法了解陕西省图书馆老年用户信息服务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结果显示,老年用户对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训服务、多样信息活动服务、活动推广服务和意见反馈服务尤为看重,不同类型老年用户在馆员素养、资源与获取两方面存在需求差异,可从馆员素养、信息资源与获取、服务方式、环境与设施等方面提升省级公共图书馆老年用户信息服务质量。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AI 生成的垃圾信息日益增多,对个人和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有效治理 AI 垃圾信息污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应用文献调研法和归纳演绎法对 AI 信息污染展开研究。 首先,提出 AI 信息污染的定义、表现形式、特点与危害;其次,指出图书馆在治理 AI 信息污染中的重要作用:高质量信息的甄别者和筛选者、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推广者和可靠学术研究信息的提供者;然后,从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应用、用户赋能与服务 3 个层面提出图书馆治理 AI 信息污染的策略;最后,提出图书馆治理AI 信息污染的未来发展趋势:技术融合趋势、跨领域合作趋势和角色转变趋势。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威廉·S. 迪克斯是 20 世纪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美国大学图书馆事业的杰出贡献者。 在 27 年的图书馆职业生涯中,他先后在莱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图书馆馆长,为美国大学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方面,威廉·S. 迪克斯针对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图书布置、管理者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学思想体系。 另一方面,他推动大学宿舍区图书馆的建设,参与美国图书馆协会活动和国际工作,通过实践促进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直至今日,威廉·S. 迪克斯的图书馆学实践及思想对当今图书馆学者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多数AMI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方式,但是术后仍面临较高的心力衰竭(HF)的风险,且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目的 对AMI患者PCI术后HF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评估,为模型的开发、优化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关于AMI患者PCI术后HF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创建至2024-11-12,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PROBAST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应用RevMan 5.4软件对AMI患者PCI术后HF风险预测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样本量6 375例,HF发生率为13.7%~34.8%,共21个AMI患者PCI术后HF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7%~0.966%,有17个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AUC>0.7),文献总体偏倚均为高偏倚风险,适用性好。采用MedCalc软件对模型预测性能AUC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AUC为0.852(95%CI=0.815~0.890)。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ensini评分、心律失常、血清肌酐(Scr)、室壁运动幅度、高血压、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脑钠肽(BNP)、多病变支数、心脏结构改变、前壁心肌梗死是AMI患者PCI术后HF的预测因子(P<0.05)。结论 目前AMI患者PCI术后HF预测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模型区分度较好,但总体偏倚风险较高,未来应优化研究设计和完善报告流程,以确保开发出临床实用性强的预测模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十四五”规划提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目标任务,首次将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识别高价值专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 BERTopic 模型识别新颖性主题基础上,基于法律、技术、经济和发明人 4 个维度的指标评估体系,构建相应的突变级数模型,对专利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专利文本分析、新兴产业对比和专利市场价值对识别出的高价值专利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该方法筛选出的高价值专利与相关资料结果保持一致,是一种有效的高价值专利识别方法。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在 MLIS 授予单位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 MLIS 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文章以课程建设为观察点,调查 U. S. News 发布的 MLIS 榜单中的 53 所美国院校和我国 66 所 MLIS 院校的 MLIS课程信息,借助 BERTopic 模型和余弦相似度算法,开展中美课程主题聚类分析及基于扎根理论的课程内容分析。 研究发现中美课程均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导向性,在以图书馆职业为核心的基础上,MLIS 教育出现向健康、政务、商务等多信息工作场景拓展的趋势。 除 MLIS 教育共同发展趋势外,我国 MLIS 课程还具有重视文化保护的特点。 同时,文章也发现我国 MLIS 课程在内容丰富性、差异性、业务细分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为此提出立足中国话语体系开发特色 MLIS 课程,对接区域需求开展差异化课程设计,强化行业合作以细化专业课程等建议。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标准方法,但ERCP术后胰腺炎(PEP)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抗炎和镇痛作用,可能在预防PEP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的用药时机及联合用药效果,有助于降低PEP发生风险。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NSAIDs在PEP预防中的给药时机及影响因素,以确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最佳应用。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接受ERCP治疗的86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用药组(431例)与术后用药组(435例),根据使用的NSAIDs的种类,分为术前单独用药亚组(210例)、术前联合用药亚组(221例)、术后单独用药亚组(247例)、术后联合用药亚组(188例)。术前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术前30 min肌注双氯芬酸钠75 mg,术前联合用药亚组同期加用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术后单独用药亚组于ERCP术后即刻肌注双氯芬酸钠75 mg,术后联合用药亚组同步给予双氯芬酸钠75 mg肌注及吲哚美辛栓100 mg肛塞。所有干预均为单次给药。主要观察指标包括PE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术后穿孔、出血、胆管炎的发生率,比较组间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检者PE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亚组受检者PE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OR=3.866,95%CI=2.493~5.996)、酗酒(OR=2.624,95%CI=1.520~4.529)、糖尿病(OR=2.687,95%CI=1.559~4.634)、插管时间>10 min(OR=4.229,95%CI=2.531~7.066)及使用双导丝技术(OR=3.542,95%CI=2.159~5.809)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10 min及使用双导丝技术是P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术前预防性联合使用吲哚美辛栓剂及双氯芬酸钠可以有效降低PEP发生风险和严重等级,并降低受检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具有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病程长且反复发作,患者常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生命质量量表是测量慢阻肺病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最常用的方式,国内外研制了多个慢阻肺病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但不同量表之间的维度、条目和水平差异较大,在应用时需要对不同量表进行对比和分析。目的 对慢阻肺病患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量工具进行范围综述。方法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命质量”“心理测量学特性”“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quality oflife”“measurement properties”等为检索词,系统检索 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3-12-31。提取工具原始开发文献的基本特征,对工具涵盖维度以及测量性能指标总体情况进行梳理与汇总。结果 共纳入25个慢阻肺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量工具,其中7个为基于中国人群开发量表,18个为国外量表,在国外量表中,共有7个量表在中国人群中得到广泛验证。在各维度中,呼吸道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闷和喘息)、社会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影响这三个维度的测量频次最高,达到 23 个(92.0%)。在量表信度测评中,主要使用Cronbach'sα系数来评估内部一致性;在量表效度测评中,国内开发和验证的量表主要侧重于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国内验证的国外量表其效标效度的使用频次更高;反应度/灵敏度和最小临床重要差值(MCID)的使用频率均较低。结论 慢阻肺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量工具开发或验证研究数量繁多,但缺乏现代测量理论的指导。近些年我国学者对慢阻肺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量工具的关注逐渐增多,未来应采取项目反应理论等现代测量方法学进行量表开发或验证,使用国际COSMIN指南对量表测量性能指标进行系统评价。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RA-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常见并发症,20%~50%的RA患者会继发ILD,使RA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目前临床缺乏安全有效、靶向明确的治疗RA-ILD药物。中医药在RA-ILD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风湿肺痹方作为常用方剂,其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通过实验研究加以验证。目的 探讨FSFBF对肿瘤坏死因子α转基因(TNF-Tg)小鼠RA-ILD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于2024年3月—2025年1月,采用雌性TNF-Tg小鼠作为RA-ILD模型小鼠,将24只2.5月龄TNF-Tg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NF-Tg组)、FSFBF低剂量组(Low组)、FSFBF中剂量组(Middle组)、FSFBF高剂量组(High组),同时随机挑选6只同窝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WT组)。TNF-Tg组给予生理盐水,Low、Middle、High组分别给予5.825、13.65、27.3g·kg-1·d-1 FSFBF灌胃。9周后采集小鼠体质量、踝关节临床评分和前肢抓力数据;取踝关节与肺脏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番红固绿染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肺脏巨噬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肺脏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4.5月龄时,TNF-Tg组体质量低于WT组,Low组、High组高于TNF-Tg组(P<0.05);TNF-Tg组踝关节临床评分高于WT组,Middle组、High组低于TNF-Tg组(P<0.05);TNF-Tg组前肢抓力低于WT组,High组高于TNF-Tg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TNF-Tg组踝关节炎症面积、肺脏炎症面积、肺脏I型胶原纤维面积大于WT组,Middle组和High组踝关节炎症面积小于TNF-Tg组,Middle组关节软骨面积大于TNF-Tg组,Low组、Middle组和High组肺脏炎症与肺脏I型胶原纤维面积小于TNF-Tg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NF-Tg组肺脏M1、M2型巨噬细胞数量大于WT组,Low组、Middle组和High组M1型巨噬细胞数量低于TNF-Tg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高于TNF-Tg组(P<0.05)。ELISA结果显示:TNF-Tg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高于WT组,Low组、Middle组、High组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低于TNF-Tg组,High组血清IL-6水平低于TNF-Tg组(P<0.05)。RT-qPCR结果显示:TNF-Tg组小鼠肺脏TNF-α和IL-1β相对表达量高于WT组,High组低于TNF-Tg组(P<0.05);Middle组和High组肺脏IL-1相对表达量低于TNF-Tg组(P<0.05);TNF-Tg组小鼠踝关节TNF-α和IL-1β相对表达量高于WT组,Low组、Middle组和High组低于TNF-Tg组(P<0.05)。结论 FSFBF通过调节肺脏巨噬细胞极化,改善TNF-Tg小鼠RA-ILD的症状,减轻关节炎症、软骨破坏、肺脏炎症和肺泡纤维化,FSFBF可能成为临床治疗RA-ILD的新方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我国常见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与年龄、影像学进展密切相关,但目前针对年龄分层联合影像学分析的系统研究仍然不足。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MPP临床特征及发生大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为精准诊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纳入湖南省人民医院2023年8月—2024年4月895例住院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岁组和≥5岁组,按影像学结果进一步分为<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5岁大叶性肺炎亚组、≥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5岁大叶性肺炎亚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资料,并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核酸,Taqman荧光探针PCR技术检测MP核酸及耐药突变位点基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生大叶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895例MPP患儿中,男418例(46.7%),女477例(53.3%),中位年龄为7.09(5.1,8.9)岁。<5岁组218例(24.4%),≥5岁组677例(75.6%)。<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164例(18.3%),<5岁大叶性肺炎亚组54例(6.0%),≥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304例(34.0%)、≥5岁大叶性肺炎亚组373例(41.7%)。≥5岁组患儿咳嗽、发热、啰音、呼吸音减弱、头痛、头晕、热峰≥39.0℃、咽痛比例及热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水平、支原体(MP)耐药率、支气管镜比例、甲泼尼龙治疗、大叶性肺炎比例以及鼻导管吸氧比例高于<5岁组,而喘息、三凹征比率、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丙种球蛋白的使用、无创机械通气(CPAP)及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比例低于<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大叶性肺炎亚组过敏体质、热峰≥39.0℃、喘息、耐药和氧疗比例低于<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中位年龄、肺部呼吸音减弱比例、WBC和住院时间高于<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大叶性肺炎亚组过敏体质比例、热峰≥39℃、呼吸音减弱比例、D-二聚体、耐药、支气管镜和甲泼尼龙比例、住院时间高于≥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喘息、三凹征和氧疗比例低于≥5岁非大叶性肺炎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岁、过敏体质、热峰≥39.0℃、NLR及MP耐药是发生大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5岁年龄组肺部体征更明显,更需氧疗和PICU的支持;而≥5岁组肺外症状更明显,住院时间更长,易进展为大叶性肺炎,且耐药发生率高,需要糖皮质激素和BAL治疗更为常见。年龄≥5岁、过敏体质、热峰≥39.0℃、NLR及耐药是发生大叶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读者工作 提交时间: 2025-07-09
摘要: 【目的/意义]针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智能程度不足、服务模式被动及资源整合低效等问题,探索MCP(ModeIContextProtocol)服务驱动的智能化转型路径,旨在通过标准化协议打通大型语言模型(LLM)与图书馆异构资源系统的壁垒,构建主动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新范式,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方法/过程】基于MCP技术特性与图书馆业务逻辑的适配性分析,构建“资源-MCP-LLM-用户”四层交互模型,设计包含MCP服务层、MCP协议层、基座大模型层和用户层的分层服务体系架构。通过协议解析、工具封装与上下文管理机制,实现LLM对多源资源的动态调度与知识整合。[结果/结论]研究发现MCP服务能根据图书馆能力动态扩展智能参考咨询服务边界,为图书馆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扩展的理论框架与技术实施指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主动化、知识化方向演进。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5-07-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IgA血管炎肾炎(IgAVN)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之一,但临床对患儿血液指标和尿蛋白定量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较少。目的 探究IgAVN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规律及与患儿部分血液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023年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gAVN患儿,收集其24 h尿蛋白定量、基本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24 h尿蛋白定量与患儿血液指标的关系。结果 经数据治理,共纳入IgAVN患儿3 774例,其中男2 230例,发病年龄10.0(7.0,12.0)岁;女1 544例,发病年龄10.0(7.0,12.0)岁。HSPN患儿不同性别,血常规中不同单核细胞百分数(M%)、血红蛋白浓度(MCHC)范围,肝肾功中不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范围,免疫六项中不同C3、C4、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范围,T细胞亚群中不同CD3%、CD3CD8%、CD4/CD8范围的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与年龄呈负相关(rs=-0.179,P<0.001)。24 h尿蛋白定量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红细胞沉降率(ESR),与肝肾功能指标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L),与免疫六项中免疫球蛋白E(IgE),与凝血指标中D2聚体(D2)、凝血酶时间(TT),与T细胞亚群中的CD3、CD3CD4、CD3CD8呈正相关(P<0.05);与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百分数(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E%),与C反应蛋白(CRP),与肝肾功能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尿酸(UA)、钙(Ca),与免疫六项中IgG,与凝血指标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与T细胞亚群中CD3CD4%呈负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IgAVN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与多系统指标存在显著关联:与肾功能损伤(BUN、LDH)、脂代谢紊乱(TG、CHOL)、Th1免疫极化(CD3CD8+)及高凝状态(D2、TT)呈正相关;与肝合成功能(ALB、TP)、免疫调节(CD3CD4%)及凝血因子(FIB)呈负相关。该发现为临床进一步揭示gAVN的病理机制、构建临床监测预警体系、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分类: 管理学 >> 可持续发展管理 提交时间: 2025-07-08
摘要: Green credit policy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promote the green and clean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the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directly affects the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process. To explore how green financial policies will impact coordinated carbon pollution emission reduction, this study uses the double difference model (DI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green financial policies on coordinated carbon pollution emission reduction. Construct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21.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synergistic emission of carbon pollution, with a coefficient of -0.0278, and had a synergistic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otal pollutant emissions. The mechanism test shows that the policy drives emission reduction through the path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has not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Furthermore, the policy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areas with high economic levels, areas with low proportions of secondary industry, and areas with hig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reveal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industrial dependence, and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on policy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is, we proposed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green financial instruments, focu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centives, and break heterogeneous bottlenecks through differentiated policy desig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carbon pollution and help promote the synergy of global climate goal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