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家庭医生签约儿童社区门诊疾病谱及其对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示的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4-0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我国目前存在儿科“看病难”困境,儿科诊疗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大势所趋,目前鲜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疾病谱的相关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儿科门诊疾病谱,了解社康中心儿科诊疗现状;并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 年版)》全科培训细则中儿科轮转掌握疾病谱(儿科培训细则)为依据,探讨培训内容和实际诊疗之间的差距。
    方法 选取 2021 年 4 月至 2021 年 9 月深圳市家庭医生签约儿童在 10 个区社康中心有收费的门诊诊疗记录,按年龄段分为婴儿(<1 岁)、幼儿(1 ~ 3 岁)、学龄前儿童(4~6 岁)、小学儿童(7~12 岁)、初高中儿童(13~18 岁),分析实际诊疗疾病谱和诊疗行为;同时与儿科培训细则匹配,分析儿科培训细则中要求掌握内容在实际诊疗中的情况。
    结果 共入选 961 605 人次就诊患儿,学龄前儿童较多,占比为 38.22%;小学儿童占比 27.57%、幼儿占比 21.90%、初高中儿童占比 8.49%,婴儿占比 3.82%。前五位疾病谱和诊疗行为依次为:呼吸道疾病、补钙和维生素、儿童体检和保健、外伤和术后换药、皮肤病,累计占总诊疗量的 67.92%。年龄越小,诊疗行为越集中,婴儿以儿童体检和保健(27.60%,10 142/36 753)、补钙和维生素(25.48%,9 364/36 753)为主;婴儿累计≥ 80% 诊疗量的疾病谱和诊疗行为为 5 种,初高中儿童累计≥ 80% 诊疗量的疾病谱和诊疗行为为 10 种;除婴儿外,其他年龄段患儿以呼吸道疾病为就诊首位,不同年龄段外伤和术后换药诊疗量构成比以初高中患儿为较高。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脊髓灰质炎、婴儿手足搐搦症、病毒性心肌炎外,社康中心儿科诊疗涵盖儿科培训细则要求掌握的疾病谱,其中呼吸道疾病 333 172 人次(34.65%);儿童体检和保健 7 0703 人次(7.35%);急性传染病 20 893 人次(2.17%);小儿腹泻 13 622 人次(1.42%);小儿腹痛 12 526 人次(1.30%),而小儿贫血、小儿白血病、佝偻病、小儿糖尿病、营养不良、新生儿黄疸、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小儿癫痫、单纯性肥胖症、小儿惊厥诊疗量占比均 <1%,且小儿贫血、小儿白血病、新生儿黄疸、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小儿癫痫、单纯性肥胖症诊疗行为多以转诊和开具化验单为主。
    结论 即使深圳市社康中心提供大量儿科诊疗服务,仍对年龄偏小患儿诊疗量不足;儿科培训细则集中在内科疾病,培训内容与实际诊疗存在差距;儿科细则中一些疾病谱专科化过强,在实际诊疗中数量明显不足,且诊疗行为多以转诊和开具化验单为主,因此,全科规培中儿科培训不仅仅涉及内科疾病而是应该做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拓展培训内容,加大门诊带教,加强小龄患儿诊疗能力培养。

  • 我国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及健康公平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3-1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我国流动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大,“年龄”和“流动”的双重弱势导致其存在健康脆弱风险和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低的问题。目前,针对流动老年人与收入相关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不公平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流动老年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健康状况,评价其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公平性,为减少与收入相关的卫生不平等提供建议。方法 于 2022 年 4 月,从 2018 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库(CMDS 2018)中选取年龄≥ 60 岁的老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n=5 840)。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情况反映流动老年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以自评健康、近 1 年患病情况反映流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同时收集流动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经济学特征及流动特征作为解释变量。采用修正集中指数(EI)衡量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状况与收入相关的不平等程度,采用基于 logit 模型的分解分析量化每个决定因素对总不公平的贡献。结果 流动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接受率为 72.12%(4 212/5 840),EI=0.021(P>0.05);健康档案建立率为 30.99%(1 810/5 840),EI=-0.054(P<0.05);家庭医生签约率为 16.83%(983/5 840),EI=-0.057(P<0.05)。自评健康良好者占 82.29%(4 806/5 840),EI=0.199(P<0.05);近 1 年患病者占 29.02%(1 695/5 840),EI=0.123(P<0.05)。EI 分解结果显示:对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贡献最高的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的贡献率分别为 74.354%、53.383%),其次为流动范围(对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的贡献率分别为 43.474%、32.063%);对健康状况不公平贡献率最高的因素亦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自评健康、近 1 年患病情况的贡献率分别为 59.561%、66.641%),其次为户籍对自评健康的影响(贡献率为 36.347%),流动范围对近 1 年患病情况的影响(贡献率为14.153%)。结论 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不良健康结果均倾向于低收入人群,收入是引起流动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宣传工作,重点关注经济地位较低的流动老年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