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6-12-26
  • 气候变化下的中国区域间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气候变化引发的中国人口迁移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重要政策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来估计气候变化引致的人口迁移规模。研究发现,在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潜力改变的条件下,中国的环渤海地区、成熟工业化地区和新型工业化地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迁出地区,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利用动态多区域CGE模型,分析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对区域增长、区域差距及居民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迁入地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口迁出地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且人口迁移规模越大对经济影响也越大;人口迁移扩大了区域内差距,缩小了区域间差距,总体区域差距有所缩小。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必须考虑这些影响。

  •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如何自洽和有为——以转基因、PX项目的科学传播为例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以近年来国内科学传播热点事件为案例,从议题变迁的角度梳理了事件在科学传播上的基本路径及产生的社会背景,提出恰恰是所处传播链条上各主要环节的封闭性等原因,导致公众“不理解”科学以及当下科学传播的无序状态。文章同时从搭建交流平台、营建社会信任以及媒体转型3方面,对互联网时代媒体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在科学传播中继续发挥主导性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 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

    分类: 能源科学 >> 能源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胡焕庸线”是我国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呈北东—南西走向延伸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其形成和发展与自然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密切相关,更与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相关。面向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大问题。文章基于空间信息和相关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了“胡焕庸线”应该破及其依据、“胡焕庸线”可以破及其理由、破解“胡焕庸线”的科学思路3点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破解“胡焕庸线”的4点建议,即:(1)多方并举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三业”联动铸就西部大发展新模式;(2)打造中国绿色新能源基地,构建耗能密集-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3)“群”“带”结合走西部城镇化之路,挖潜革新促东西部均衡发展;(4)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吸引各路人才,构建利益均沾机制保障创新供给。

  • 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及启示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将中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总结为:(1)保持了较高的广义积累率,使得发展可持续、有后劲;(2)充分尊重企业发展主体的同时,政府作为推动发展和调控发展的主体,实现发展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统一;(3)实现不平衡性与平衡性的辩证统一,推动经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4)实现自主性开放,从而成为全球化的赢家;(5)通过两个发挥两个积极性,实现人民的主体性。

  • 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结合集中学习和专业实践,文章构筑了在区域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领域进行服务决策的智库分析框架。在国际环境方面,讨论了地缘战略调整对地缘关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向国家和地方保护主义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同责任,以及新科技革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等问题,阐述了全球发展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的判断。在国内发展方面,围绕治理能力现代化主线,讨论了治理能力长期存在的缺陷、当前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困境、未来优化发展路径面临的挑战以及新矛盾和新问题,论证了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中的重要性。基于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的解析,围绕智库建设科学应对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智库建设的底线是不说外行话、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中科院的智库应更加注重基础能力的建设、智库建设的生命力也在于形成自身监督与不断完善的机制。

  • 中国高技术产业如何赶超美国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做出战略决策,国家制定“ 863计划”,中国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在经历30年的成长期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高技术产业呈现出增加值高增长、就业高增长的态势,并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产品出口额、出口增加值各方面都实现了对美国的追赶和超越。这主要得益于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与互补带动,表现为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趋势的一致性。此外,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起到了促进制造业高增长、改善经济结构、推动贸易发展转型、发挥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与新的增长引擎。展望未来,实现高技术产业由大变强,由多变优,由粗变精,由跟随变为引领,在质量创新等方面赶超美国。

  • 基因组视域下海洋渔业生物对胁迫环境的适应策略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海洋渔业(包括捕捞和养殖)提供的蛋白是全球人类膳食中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同时海洋渔业也是众多国家国民生计的重要来源。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确保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对维护我国食物及营养安全意义重大。近海生态系统是海洋渔业产出最为丰富的区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海过度开发、栖息地破坏以及陆源污染等,使我国渔业生物持续面临高胁迫环境,继而使海洋捕捞及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基因组等学科发展使得高胁迫环境下的海洋生物适应潜力的精准评估与预测成为可能。文章概述了我国渔业生物胁迫环境适应研究现状,以期明确海洋渔业生物环境适应进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与水产养殖精准化管理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现代渔业创新发展亟待链条设计与原创驱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现代渔业是对传统渔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新定位,与农、林、牧业共同构成陆海统筹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代渔业对实现新空间和新资源拓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近海环境、渔业资源以及捕捞、养殖、加工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渔业发展现状,阐述了通过贯穿产业链、问题链、创新链、任务链和价值链的全链条设计,实现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创新兴业的发展理念;从重大科学问题、重大技术瓶颈和四大创新工程等方面,阐释了通过原创驱动实现现代渔业跨越发展的途径;提出了现代渔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海洋渔业3.0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发展战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等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大家热议海洋粮仓、远洋渔业、海洋牧场、离岸养殖、冷水团养鱼、养殖工船、透明海洋、智慧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和计划的大环境下,从全球海洋角度,将海洋作为一个整体,从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流和物流的层面探讨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历程和发展出路,提出“海洋渔业3.0”发展计划,旨在探讨建立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 海洋腐蚀防护的现状与未来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海洋环境是最为恶劣的自然腐蚀环境;海洋腐蚀问题是海洋工程安全服役面临的主要威胁,也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未来人类对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拓展,也将面临不断出现新的腐蚀问题的挑战。文章结合目前海洋开发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介绍了海洋腐蚀环境特点,分析了我国海洋腐蚀防护现状及需求,并对海洋腐蚀防护研究以及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 深海技术装备研制现状与展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深海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科学需求为导向,追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现状,提出研制科学应用目标明确的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形成具备利用自主式观测系统、连续观测与作业系统以及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采样设备开展综合性海洋探测与作业的能力。专项执行4年的时间,深海技术装备面向专项科学目标,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 海洋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一个应用于厄尔尼诺模拟的成功范例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海洋中存在各种对气候和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多尺度自然现象,如热带不稳定波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它们是海洋中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过程及其与地球系统中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等特点。对海洋的研究要作为一个系统来展开,以考虑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要采用不同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包括观测、理论和模式等);在认知和表征现象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式,从而模拟、预测和预估海洋相关现象及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作为地球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ENSO现象是研究年际时间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预估的核心内容,本文以ENSO为例,来阐明海洋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对ENSO的调制影响(如海洋生物引发的加热效应和热带不稳定波等的反馈作用)。

  • 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现状与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深海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国家战略和疆域拓展,一直是海洋强国争夺的战略重点。深海极端环境塑造了特殊的生命过程,资源潜力巨大,对其探测与研究是国际地球科学前沿。对水深1 000 m以下的海山、热液、冷泉等海洋极端环境与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生命进行综合探测,涉及到深海地质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和特殊生态系统,涉及到深海极端环境特殊装备的研发以及深海探测与研究综合平台建设,涉及到考察船、深潜器、特殊装备、方法体系的建立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文章总结了国际上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进展,在分析我国深海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研究对策。

  • 近海生态安全与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管理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近海是全球海洋中最为敏感也最受关注的区域,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支撑和空间环境保障。随着对近海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近期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的显著变化,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近海生态安全问题的认识仍不够充分,也缺少系统的评估工作,需要着手发展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与信息获取能力,开展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变化预测,为推进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 对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战略的认识与思考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通过对海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海洋科学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我国在近海、深海、大洋、海洋装备领域的研究重点。建议在未来海洋战略中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海洋综合感知体系建设,实现海洋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应用。提出从海洋系统角度开展海洋研究的理念,加强海洋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使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以及对海洋系统的综合管控。

  • HY-2A Radar Altimeter Ultra Stable Oscillator Drift Estimation using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with its Validation by Multi-mission Cross-Calibration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12-26

    摘要: The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estimating the HY-2A altimeter ultra stable oscillator (USO) drift with a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The frequency of the USO of the in-orbit altimeter changes with age, and a bias between the actual frequency and the nominal one exists. The USO bias contributes a portion of the altimeter range drift. The HY-2A altimeter transmits signals at a fixed time interval during calibration, and the actual interval between adjacent altimeter transitions,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e USO,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minal one due to the USO drift. The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measures the arrival times of the altimeter transmitted signals accurately with the atomic clock. The drift of the USO on-board the HY-2A altimeter can be estimated accurately by using the ranges from the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and the HY-2A altimeter. The USO drifts of around 40 cm/year are presented. Furthermore, the multi-mission crosscalibration provides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HY-2A altimeter USO drift.

  • HY-2A Altimeter Time Tag Bias Estimation Using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12-26

    摘要: Independent clocks provide time tags for the precision orbit determination (POD) equipment and the radar altimeter onboard the HY-2A satellite, and a bias between POD data' time tag and corresponding range observation's time tag from the HY-2A altimeter exists. The time tag bias contributes a bias in the sea surface height observation due to the nonzero time rate of change of the HY-2A altimeter's height. A transponder for in-orbit radar altimeter calibration provides an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time tag bias. The altimeter receives the responding signals from the transponder and generates ranges. Pertinent reference ranges are obtained fromthe POD data and the transponder's coordinate. Using the ranges from the radar altimeter and the reference ranges, the time tag bias between the POD data and the altimeter observations can be estimated. During an in situ HY-2A altimeter calibration campaign using a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from August 9, 2012, to July 20, 2014, 17 estimations of the altimeter's time tag bias were obtained.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letter.

  • Echo Signal Quality Analysis During HY-2A Radar Altimeter Calibration Campaign Using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12-26

    摘要: A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has been utilized for the in-orbit calibration campaign of the HY-2A radar altimeter since March 2012. The precision of final calibration result is influenced by echo signal's quality in the HY-2A altimeter's range window. As an indicator of the signal's quality, echo signal dwell time is analyzed considering its influence on signal quality and its uncertainty. In HY-2A altimeter calibration, the echo signal dwell time is determined by the radial orbit prediction uncertainty and the real-time signal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he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The real-time signal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he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utilizes some incoming signal samples without sending echo signals before transmitting. Comparing with the length of the HY-2A altimeter's range window, the radial orbit prediction uncertainty is large. Large radial orbit prediction uncertainty and signal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the reconstructive transponder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limit the echo signal dwell time in HY-2A altimeter calibration. Finally, approaches for increasing echo signal dwell time are briefly proposed.

  • An improved method to derive to equivalent current systems from global MHD simulations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12-26

    摘要: Derivation of equivalent current systems (ECS) from a global magnetospheric magnetohydrodynamics (MHD) model is very useful in studying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 ground induction effects, and space weather forecast. In this study we introduce an improved method to derive the ECS from a global MHD model, which takes account of the obliqueness of the magnetic field lines. By comparing the ECS derived from this improved method and the previous method, we find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S derived from the two method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but the eastward-westward component of the geomagnetic perturbation calculated from the ECS derived from the improved method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from the previous method. We then compare the geomagnetic perturba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clock angle calculated from the ECS derived from both methods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imulation.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omplete counterbalance of the geomagnetic effect produced by the ionospheric poloidal current and field-aligned current (FAC) contributes to most of the eastward-westward component of geomagnetic perturbation.

  • A Matching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atellite Radar Altimeter Data and Transponder Data Generated during Calibration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12-26

    摘要: This lett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matching satellite radar altimeter data and transponder data generated during in situ calibration. The transponder generates a measurement error when it measures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altimeter’s transmitted signal and embeds the error in both the transponder’s recorded data and the altimeter’s recorded data. The secondorder finite difference sequence of this error sequence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raw data, thu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wo identical but mismatched second-order difference sequences can be uniquely established. The measurement error is utilized,and a data matching method that can uniquely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altimeter’s recorded data sequence and the transponder’s recorded data sequence is presented.This post-processing method does not increase the real-time signal processing workload of the transponder. Furthermore,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any transponder that can adjust the response signal delay during calib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