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7-10-20
  • Organization and Exploration Fined-grained Historical Knowledge on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Semantic Mining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摘要: China has a huge volume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on its contemporary history. Lots of valuable knowledge are hidden in those resources and cannot be utilized easily.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mine the implicit semantic knowledge scattered i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to reorganiz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facts in a fined-grained manner, so that can help user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which is called “Mining down, Organizing up”, to semantically represent and organize historical knowledge on contemporary China hidden in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text. Based on the proposed historical ont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his method extracts knowledge objects and facts from the unstructured historical text items by utilizing text mining technologies, represents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semantically enriched way, and interlinks the related historical knowledge objects and facts to form a historical knowledge network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By min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network, the authors get more valuable patterns from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which could be used to form the new organization scheme to reorganiz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a more vivid way. 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system which can represent and organize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a fined-grained manner, support user to explore historical knowledge by providing functions such as semantic retrieval, historical objects and facts clustering, visualization naviga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and chronicle facts reconstruction etc.

  • 气象因子对高香气烤烟品种主要香味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研究气象因子对高香气烤烟品种主要香味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对照, 对高香气烤烟品种‘豫烟11 号’在5 个不同地点的主要香味前体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并分别对2 个品种的香味前体物质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豫烟11 号’主要香味前体物质含量在每个地点均显 著高于‘云烟87’。烟叶类胡萝卜素在低纬度地区的含量显著低于高纬度地区, 多酚类物质的含量随着海拔降低、成熟期光照时数增加而逐渐增加, 叶片腺毛分泌物整体上高纬度地区的含量显著高于低纬度地区, 以河南卢氏的含量最高。2 个品种的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受成熟期日照时数、旺长期平均气温等光温因素影响较大,而烟叶大田生长期间日照时数的长短对多酚类物质含量影响较大。2 个品种的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和腺毛分泌物含量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趋势有较大差异, ‘豫烟11 号’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受烟叶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 ‘云烟87’则受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豫烟11 号’烟叶腺毛分泌物含量受成熟期日照时数和旺长期平均气温等的影响较大, ‘云烟87’则受伸根期平均气温、成熟期蒸发量和成熟期平均气温等的影响较大。高香气烤烟品种‘豫烟11 号’在选择种植区域时, 应充分考虑成熟期日照时数和旺长期平均气温对品质的影响。

  • 播期、播量对旱作小麦‘小偃60’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旱作条件下, 探讨播期及播量对小麦新品系‘小偃60’群体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可为小麦适雨栽培提供技术依据。试验于2014—2015 年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 自10 月15 日至11 月14 日, 每6 d 设置一个播期, 共设6 个播期(T1~T6), 设播量不变(B1)和逐期增加播量(B2)两个处理: B1 为 300 kg·hm2, T1 到T6 播量相同; B2 为随播期推迟播量逐期增加, 每推迟1 d 增加7.5 kghm2, 各播期的播量分别为300 kg·hm2 (T1)、345 kg·hm2 (T2)、390 kg·hm2 (T3)、435 kg·hm2 (T4)、480 kg·hm2 (T5)和525 kg·hm2(T6), 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下‘小偃60’群体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1)随播期推迟, 出苗时间延长、生育期推迟, 全生育缩短; 播量对生育期无显著影响。2)随播期推迟, 出苗率和单株成穗数逐渐降低; 播量增加, 基本苗及穗数提高。3)随播期推迟, 株高和生物量降低; 播量增加, 生物量提高, 株高无显著变化。4)随播期推迟, 籽粒产量下降; 逐期增加播量后, 11 月2 日前籽粒产量可达6 600 kghm2 以上且无显著差异。5)若随播期推迟增加播量, 前4 个播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 皆达29 kghm2mm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小偃60’是一个播期宽泛的品种, 随播期推迟产量下降, 但在一定播期范围内通过增加播量, 提高群体(穗数), 可以获得与适时播种相近的产量, 播量与播期推迟天数的理论关系为y=0.368 2x2+1.193 9x+316.7 (R2=0.983 9)。

  • 低频射电天线数字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自天文观测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以来,全波段中的低频射电信号是新的重要观测波段以及研究窗口。鉴于此波段的信息对于研究太阳以及行星的射电爆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人类对此频段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现在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我国都已经适时地开启了相关研究。目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已经开启了此项目的建设,现已有4台低频射电天线可以测试使用。其低频射电天线阵可以和云南天文台已有的lOm太阳射电望远镜以及 11 m太阳射电望远镜配合使用,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太阳或者其他行星的射电信息。设计首先由A/D板卡接收来自低频射电天线的低频天文信号,接着A/D板卡把转换的数字信号以差分信号的形式传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板卡;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对数据整合处理,通过异步先入先出队列( First Input First Output, FIFO)跨时钟域的形式把数据通过千兆以太网以UDP协议的形式传至PC端;然后PC端设计的软件对传输来的数据做加窗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并显示。

  • 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酿酒葡萄耗水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对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明晰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效应对酿酒葡萄土壤水分精准化管理和节水灌溉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于2014 年在河西走廊中东部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威龙葡萄园产区开展了酿酒葡萄不同生育期、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试验研究。在保持其他生育期土壤水分为正常灌溉(土壤水分阈值70%~75%)的情况下, 在葡萄的萌芽期、抽蔓期、开花期、浆果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分别进行中度(土壤水分阈值60%~65%)和重度(土壤水分阈值50%~55%)的干旱处理, 同时增设浆果膨大期的充分灌溉(土壤水分阈值80%~85%)处理, 以全生育期的正常灌溉(土壤水分阈值70%~75%)作为对照, 进行葡萄耗水特征和产量品质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一致, 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呈持续递增趋势; 随着土壤深度递增, 调亏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越来越弱; 40~60 cm土壤剖面, 调亏处理含水量较对照减少幅度最大; 浆果膨大期土壤剖面内含水量均低于其他生育期。不同处理酿酒葡萄耗水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萌芽期日耗水强度最小, 为0.13~0.33 mm·d1, 而浆果膨大期耗水强度最大, 为2.30~4.09 mm·d1。萌芽期中度胁迫处理酿酒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分别达到15 228 kg·hm2 和3.62 kg·m3; 浆果膨大期充分灌溉处理次之, 而浆果膨大期重度胁迫处理最低, 仅分别为7 128 kg·hm2 和2.26 kg·m3。着色成熟期中度胁迫下, 酿酒葡萄花青苷、还原糖、单宁、总酚含量比生育期正常供水处理高2.7%、6.56%、17.91%和23.23%, 且有效抑制可滴定酸积累(P<0.05), 而其他处理与对照之间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果实品质等指标, 最佳酿酒葡萄水分调控处理为着色成熟期中度胁迫, 即着色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60%~65%、其余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0%~75%。由此可见, 在酿酒葡萄栽培时适时、适度的调亏灌溉既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实现节水、高效用水的目的,又能提高果实品质, 对河西走廊地区酿酒葡萄种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 BIM技术在北京天坛医院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 由中建一局集团公司作为总承包单位承建的天坛医院项目是目前北京市在施体量最大的医院工程,项目伊始就重点发展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除进行基础的施工技术指导外,更把BIM技术应用到项目管理工作当中,为天坛医院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介绍BIM技术在本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城市与都市农业通过功能互补与促进机制形成统一系统, 多功能是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系统之中表现出的显著内涵。但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 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评价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现状及合理性, 探究适宜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 有助于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如何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应用四维评价模型对我国22 个城市的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并根据四大功能间的不同组合类型, 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都市农业分为10 类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表明: 受我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影响, 都市农业单项功能发展水平及多功能综合水平在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异, 总体上表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异现状; 从我国西部城市至中东部城市, 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多功能弱协同模式转向基本协同、协同及强协同发展模式, 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生态主导发展模式以及以生态为基础的生产(或经济或社会)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功能发展水平都达到了0.40 以上,属于社会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水平都在0.55 以上, 属于经济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功能发展水平接近0.80, 属于生产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产功能发展水平达到了0.75。

  • Inertia Tensor for MORVEL Tectonic Plates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The NNR(No一Net-Rotation)一MORVEL(Mid-Ocean Ridge VELocity)56 is a set of angular velocities describing the motions of 56 plates relative to a No-Net-Rotation reference frame. These plates can he adjusted in terms of non-overlapping polygonal regions,separated by plate boundaries on a unit sphere. During the calculation on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for these 56 plates in a NNR reference frame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ITRF) velocity field,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ectonic plat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an absolute plate motion model based on space geodesy results.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these geometric parameters implemented as a FORTRAN90 program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allowing an evaluation of the area and the inertia tensor of a polygonal region on a unit sphere. This program is mainly built on a triangulation algorithm and the adaptive Simpson’s double integral method for spherical polygons,which produces highly reliable results for all 56 modern plates.

  • 热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速率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给小麦高产稳产和耐热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对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12 个推广小麦品种在正常及热胁迫下的产量、千粒重及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试验于2014—2015 年度在河北省辛集马兰农场进行, 用大棚升温作为热胁迫处理, 在小麦灌浆期对不同品种在正常及热胁迫处理下的灌浆速率进行测定, 收获后测定产量和千粒重, 并计算热感指数。结果表明, ‘中麦175’、‘衡4399’、‘衡4444’、‘CA0816’和‘中麦875’在自然生长及热胁迫处理下有较高的产量。在小麦灌浆中后期的籽粒快增期及缓增期发生的热胁迫会通过影响灌浆速率显著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及产量。根据千粒重热感指数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估, 发现‘京冬8 号’、‘CA0816’、‘CA1062’、‘中麦875’、‘中麦895’及‘衡4444’的千粒重热感指数<1, 是耐热性较好的品种; 其他品种的千粒重热感指数≥1, 是热敏感品种。对不同品种在正常及热胁迫条件下的灌浆速率进行分析,发现热胁迫对不同耐热性品种灌浆速率产生影响的起始时间不同, 耐热性好的品种的灌浆速率在灌浆后期才会受到热胁迫的影响, 热敏感品种在灌浆中期即受到热胁迫的影响。总之, ‘CA0816’、‘中麦875’和‘衡4444’是丰产性和耐热性都较好的品种; ‘衡4399’和‘中麦175’的千粒重热感指数一般, 但产量在自然生长及热胁迫下均较高; ‘京冬8 号’耐热性好, 丰产性略差。以上品种均可作为优异的耐热资源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在育种实践中需联合使用品种的产量数据和千粒重热感指数来评估该品种在耐热性育种中的价值。

  • 禾豆间距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 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 和45 cm 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 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空间结构、减缓氮阻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13和2014 两年研究结果表明, 与单作相比, 间作豌豆有效根瘤个数和根瘤重均有显著提高, 根瘤数提高幅度达0~500%, 其中间距为30 cm 时, 豌豆的根瘤数和瘤重达最大。以根瘤数和根瘤重计算的氮阻遏消减效应(Ca)均为正值, 施氮条件下, 玉米与豌豆间距为30 cm 处理的氮阻遏消减效应显著高于15 cm 和45 cm 间距处理,2013 年和2014 年以根瘤数计算的Ca 值分别达78.70%和161.21%, 说明间作相对于单作都具有减缓氮阻遏的作用。而在此期豌豆的营养竞争比率(CRpm)大于1, 豌豆相对于玉米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禾豆间作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以间距为30 cm 的间作处理最高, 2013 年和2014 年两年平均较间距为15 cm 和45 cm空间结构的间作模式分别提高21.90%和21.88%。说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增加间作豌豆的结瘤数和瘤重, 增强氮阻遏减缓效应, 调控禾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平衡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河北低平原淡水资源短缺, 微咸水资源丰富, 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经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于2011—2015 年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 以冬小麦和夏 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河北低平原区实施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及下茬作物夏玉米产量及灌溉对土壤盐分周年平衡的影响。2013—2014 年冬小麦灌溉处理设雨养旱作处理(CK)、拔节期淡水灌溉1 水(F1)、拔节期用2 g·L1、3 g·L1、4 g·L1、5 g·L1 的微咸水灌溉1 次(B21、B31、B41、B51)、拔节期和灌浆期用淡水灌溉(F2)、拔节期用3 g·L1 的微咸水+灌浆期用淡水灌溉(B31F1)、拔节期用淡水+灌浆期用3 g·L1 微咸水灌溉(F1B31)、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3 g·L1 的微咸水灌溉(B32)、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都用淡水灌溉(F3)。2014—2015 年根据上年度的试验结果对试验处理进行了精简, 冬小麦灌溉处理设CK、F1、B31、B41、B51、B42(拔节期和灌浆期都用4 g·L1 的微咸水灌溉)。结果表明, 一般年型下冬小麦生育期灌溉2 水就能获得高产和稳产, 平均产量为6 593.4 kg·hm2。利用小于5 g·L1 的微咸水灌溉, 与淡水灌溉相比, 不会造成冬小麦产量降低, 灌溉1 次微咸水比雨养旱作处理增产10%~30%, 可用微咸水替代1 次淡水。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收获时土壤盐分有所积累, 表层土壤含盐量大于1 g·L1, 影响下茬玉米的出苗和生长, 但夏玉米播种后用675~750 m3·hm2 淡水灌溉可满足耕层淋盐需求, 达到玉米生长的安全阈值, 与淡水灌溉处理的玉米产量相比不减产。利用夏季降雨, 可使土壤盐分得到淋洗, 当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 时, 冬小麦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盐分达到周年平衡。沧州地区73%以上的年份, 夏季降雨量大于300 mm, 为土壤淋盐创造了条件, 保证了微咸水替代一次淡水灌溉的安全性。

  • 河北低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作为渤海粮仓主要增粮区的河北东部低平原中低产农田, 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水平低、淡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异常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与收获期的合理搭配、优化的种植方式和配套的耕作与田间管理技术, 提高作物生育期内对地上光热资源和地下水肥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效率, 平抑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 有着巨大的增产空间。该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 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 研究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的优化、夏玉米种植方式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夏玉米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冬小麦适期晚播(不迟于10月15 日), 同时适当增加播量, 不影响生育期群体构建和产量水平。早熟品种‘小偃81’提早进入灌浆期, 受后期干热风的危害小, 在不降低品质的同时粒重与产量稳定。夏玉米提早播10 d(6 月10 日与6 月20 日相比)平均增产17.2%, 晚收获8 d(10 月2 日与9 月24 日相比)粒重增加19.5%。根据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品种特性, 合理搭配生育期, 在实现冬小麦稳产提质的同时, 使充分发挥夏玉米的产量潜力成为可能。改变夏玉米的种植方式,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了夏玉米产量, 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是40 cm 与80 cm 大小行种植和38 cm 等行距种植, 不适宜的是20 cm 与100 cm 大小行种植, 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下产量提高15%以上。长期旋耕机械压实了犁底层, 通过夏玉米深松播种种植, 产量提高达31.3%, 后茬小麦增产5.6%, 但连续深松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夏玉米播种时增施钾肥产量提高2.6%。冬小麦增施磷肥产量提高7.4%, 增施有机底肥增产6.8%, 增施有机底肥和施磷肥产量提高8.8%, 但无明显的累加效果。因此, 通过适宜的品种选择与适期的生育期搭配、种植方式调整、适时深松打破犁底层的耕作措施、速效肥与有机肥合理施用等栽培和管理技术, 可实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逐步提高和稳定, 充分利用玉米生长季丰富且集中的降水与光热资源, 挖掘夏玉米产量, 稳夏增秋的粮食增产模式更符合该地区未来发展需求。

  • CAPS 系统中 iHCO卫星轨道演化分析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hines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 CAPS)拟采用比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高150 } 300 km的倾抖高圆轨道(inclined Highly Circular Orbit, iHCO)卫星组建导航通信星座。分析了在多种摄动力和卫星入轨偏差作用下的倾抖高圆轨道卫星的轨道演化过程。该项工作可用于倾抖高圆轨道的优化设计,为利用倾抖高圆轨道卫星组建优良的中国区域定位系统导航通信星座提供参考

  • 基于聚类的太阳光球亮点的数据清洗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由于光球亮点尺度小、边缘结构不明显等原因,在识别中一部分发亮的碎米粒不可避免地被误识别为亮点。采用基于划分的K-means算法和基于密度的DBSCAN算法分别清洗所有发亮结构的特征数据,拟将非亮点结构从亮点结构中剔除。首先采用LMD算法和三维联通的思想识别和跟踪亮点,然后提取亮点的7个相关度较低的特征值,包括等效直径、强度、偏心率、亮点边缘位于米粒暗径的比例、速度、运动方式和扩散系数,并在数据标准化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90%的贡献率降至三维。最后采用K-means算法和DBSCAN算法对亮点数据进行清洗。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清洗非亮点结构,K-mean、算法的正确率为80% , DBSCAN算法的正确率为53%。因此,K-mean、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区分亮点和非亮点结构。

  • 低温微位移促动器的设计与实验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以极地天文望远镜为应用背景,研制了一种低温微位移促动器,并在室温和低温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实验,获得了低温微位移促动器的性能指标。分析了3种常见的大行程高精度微位移促动器的结构形式,选择位移缩放式作为低温微位移促动器的基本结构。微位移促动器采用低温步进电机作为驱动元件,以具有特殊消隙结构的螺旋传动作为位移缩放机构,实现了高刚度、耐低温、结构紧凑、密闭性好的微位移促动器的设计。开展了微位移促动器的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低温微位移促动器在室温条件下的步进精度可以达到1m0.082m,并且满足负载能力的设计要求;低温条件下步进精度可以达到2m0. 404m。研制的微位移促动器将为拼接式极地天文望远镜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 基于ROACH2-GPU的集群相关器研究-X-engine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随看射电干涉技术的不断提升,干涉阵列规模越来越大,观测能力逐渐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超大数据的实时处理问题。针对该问题,结合射电干涉仪相关器在数据运算和传输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射电干涉阵列信号的特征,研制了一套基于图形处理器集群的通用相关器并用于“天籁计划”的数据处理:首先根据射电信号的关联计算特性,按频段将计算任务分配到不同图形处理器节点,并合理均衡各节点网络负载;然后由不同图形处理器节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计算任务并将计算结果实时送往存储节点;最后按图形处理器集群通用相关器的设计方案成功安装部署系统并根据“天籁计划”一期的需求进行了性能测试。该图形处理器集群相关器计算性能约为理论峰值性能的46%;相对于传统方案的相关器,基于图形处理器集群的相关器具有开发周期短、可扩展性强、部署简单等优势。

  • 基于HYDRUS-1D 模型的华北低平原区不同微咸水利用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的模拟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华北低平原区深层地下水的不断超采不仅造成淡水资源的枯竭, 还引发了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微咸水在农业上的利用已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研究重点。为了研究不同咸水灌溉模式的可持续性, 本文以华北低平原区的河北省南皮县为例, 利用Hydrus-1D 模型, 基于8 种不同微咸水灌溉方案, 模拟2008—2013 年6 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 2 m 土体水盐通量变化。模拟结果表明, 土体剖面盐分积盐区主要集中在下层土壤(100~200 cm); 上层土壤(0~100 cm)溶液盐分浓度大部分时间保持在2 g·L-1 左右, 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但土壤剖面盐分浓度在冬小麦灌浆末期出现峰值且随灌水盐分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土体盐分充分淋洗的关键在于降雨强度, 7 月份降雨强度是土体脱盐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时, 在丰水年型夏玉米播种后结合出苗水适当灌溉洗盐对土体达到有效脱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水文年型、土壤剖面盐分的动态分布特征以及结合夏玉米出苗水的洗盐淡水用量3 方面因素对土壤盐分迁移的影响, 提出华北低平原区两种适宜的微咸水灌溉制度: (1)冬前浇灌小于2 g·L-1 的冬小麦越冬水, 春后在冬小麦拔节期浇灌一次2~4 g·L-1 微咸水; (2)冬前不灌越冬水, 春后分别在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浇灌2 g·L-1 微咸水。两种灌溉制度年均结合夏玉米出苗水的洗盐淡水用量和总耗水量分别为60~70 mm 和250~260 mm。本文结果旨在为华北低平原区微咸水利用的节水潜力及其可持续性提供理论指导。

  •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的影响及叶面喷剂的缓解作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针对我国华北麦区灌浆期高温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问题, 本研究在2013—2014 年和2014—2015年两个小麦生长季, 采用田间塑料棚自然升温的方式, 在灌浆期设4 个时段高温胁迫处理作为主处理, 两年分别在花后12~25 d、12~16 d、15~20 d 和20~25 d, 花后8~21 d、8~12 d、14~20 d 和16~21 d 进行高温处理, 以不罩棚自然温度作为对照(分别用A1、A2、A3、A4 和A5 表示, A5 为对照); 以0.2%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锌、清水和不喷施4 个喷剂作为副处理(分别用B1、B2、B3 和B4 表示), 研究了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喷施不同叶面喷剂对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 并对不同处理下的小麦灌浆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小麦灌浆期不同时段高温与自然温度对比均造成小麦减产, 减产幅度两个试验年度分别为12.64%~15.34%和2.04%~9.41%, 并且高温胁迫时间长, 处理时间早的A1 减产幅度最大, 且较对照A5达极显著水平; 高温减产的直接原因是小麦穗粒数减少及千粒重降低, 两个试验年度穗粒数分别减少0.71~5.45 个和1.73~3.00 个, 千粒重分别降低1.28~3.41 g 和0.84~4.27 g; 从2013—2014 年度模型模拟的灌浆特征看, 不同时段高温处理使小麦提前到达第1 和第2 拐点, A1~A4 第1 拐点较对照提前0.29~0.75 d、第2 拐点提前0.22~1.42 d, 因此高温处理缩短了灌浆时间, 且平均灌浆速率降低, 最终造成千粒重降低。(2)叶面喷剂具有缓解高温胁迫的作用, 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比不喷对照提高产量3.08%~7.05%和2.09%~3.52%, 可一定程度缓解高温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不良影响, 两个试验年度叶面喷剂分别增加穗粒数1.04~2.30 个和0.95~2.01 个, 提高千粒重1.10~1.42 g 和0.60~0.89 g, 且B1 效果最好; 从灌浆数值特征分析看, 叶面喷剂推迟了到达第1 和第2 拐点的时间, 不同喷剂推迟到达第1 拐点时间为0.48~0.98 d, 推迟到达第2 拐点的时间为0.32~0.98 d, 延长了灌浆的时间, 平均灌浆速率提高0.01~0.04 mg·grain1·d1, 以B1(磷酸二氢钾)的作用最好。因此叶面喷剂可延长小麦灌浆期, 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是增产和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

  • The Study Featuresof Variations of Cyclotron in GX 301一2 by using the Resonant Scattering INTEGRAL/IBIS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With long-term hard X-ray monitoring,observations on high mass X-ray binary GX 301-2 from 2003一2011 performed by INTEGRAL/IBIS,we first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ts spectral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accreting luminosities and orbital phases. The cyclotron resonant scattering feature(CRSF) at energies from 35一47 keV was detected in the hard X-ray spectra,suggesting the magnetic field of Sx10}Z Gs. The variations of the CRSF show no relation to the X-ray luminosity while the line centroid energy of the CRSF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photon index and spectral cutoff energy,and there also exists a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bsorption depth and cutoff energy. These relations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spectral cutoff in accreting X-ray pulsars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cyclotron resonant scatte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the line width to the centroid energy and absorption depth implies a tall cylindrical accreting column on the surface of the neutron star in GX 301-2.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ong spin period in GX 301-2 requires a strong surface magnetic field at least higher than 2x 1014 Gs which is contradic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 based on the cyclotron line energy. The line-forming region with a height at least larger than two neutron star radii is proposed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This scenario is supported by the tall cylindrical accreting column on the neutron star surface in GX 301-2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the CRSF. In addition,the possible evolution scenario of accreting magnetars like GX 301-2 is briefly discussed,and GX 301-2 would he an accreting magnetar in the equivalence phase.

  • 环渤海低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了解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和平衡状况, 以及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 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地力的持续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5 年、2000 年和2014 年河北省南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分析了从1985 年到2014 年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 利用1981 年第2 次土壤普查和2015 年实测南皮县域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数据, 探讨了耕层土壤养分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 1985—2014 年南皮县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NPK 养分输入由10 701 t 增加至23 386 t, 年递增率2.33%; NPK 养分来源结构略有不同, NP 来源以化肥为主, 其次是人畜粪尿和作物秸秆有机肥源; 而K素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源。农田养分输出以作物吸收为主, 占养分总输出的80%以上, NPK 总输出由1985 年的9 093 t 增加到2014 年的18 846 t, 年均增速2.17%。从养分表观平衡的角度看, 从1985 年到2014 年NP 始终有大量盈余, P 素盈余大于N 素, N 和P 表观平衡率分别16.8%~34.2%和26.9%~65.5%; 若考虑有机氮的有效性问题, 1985—2000—2014 年3 个时段有效氮盈亏率依次为18.1%、6.5%和7.8%, 有效氮平衡由盈余转向亏缺; 而K 素经历了由赤字逐渐向盈余的转变过程, 由1985 年的33.5%赤字发展至2014 年的33.6%盈余。受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的影响, 南皮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发生了显著变化, 1981—2015 年有机质由8.62 g·kg1 增至14.0 g·kg1, 增幅62.4%; 全氮由0.542 g·kg1 增至0.908 g·kg1, 增幅67.5%; 有效磷由2.0 mg·kg1 增加到20.8 mg·kg1, 增加了9.4 倍。而碱解氮和有效钾变化不明显, 分别由70.5 mg·kg1 和141 mg·kg1 增加到71.8 mg·kg1和147 mg·kg1, 相对增幅仅为1.8%和4.2%。建议今后南皮县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重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 推广秸秆还田, 通过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养分管理中应提倡“稳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对策, 避免过多的盈余养分进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