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段炜钰
  • 黄河流域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实现有效的跨区域创新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黄河流域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对推进西部大开发 战略,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与跃迁至关重要。黄河流域各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的横跨各区域的创 新合作网络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帮助各省级行政区及其所属城市在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中充分实 现信息共享。文章构建了黄河流域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中各省级行政区间的内部创新合作关系,以及流域内 与流域外省级行政区间的外部创新合作关系,研究了内、外部创新合作关系网络反映出来的黄河流域科技创 新合作的现状。结果显示,内部创新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但密度 近年有所增加;外部创新合作网络起初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均衡,但近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研究表 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合作仍存在诸多障碍:(1) 黄河流域内部创新合作不足,大规模、整体性的创新合作 网络尚不健全;(2) 黄河流域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区域制度协 同运作机制。鉴于此,文章提出应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完善创新协同合作体系,遵循“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合作网络—增强合作意识—协调地区法规—组建跨区域联盟—营造协同创新生态—挖掘创新合作机 会”的优化思路建设黄河流域科创走廊。

  •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比较分析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黄河流域各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评估与比较有助于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文章结合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流域获得竞争优势的现实特征,横向上考虑“科技创新投 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业条件-科技创新收益-科技创新影响”5 个维度,纵向上考虑“实力-效力”2 类指 标,构建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多维度、兼顾规模和效率指标差异性的黄河流域 科技创新竞争力测度分析。基于此,文章深入剖析了2012—2021 年黄河流域9 个省份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演 化趋势与现状,并进一步比较了黄河流域省份间科技创新竞争力在不同维度的差异。研究发现:(1) 黄河流 域9 个省份形成了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的3 个梯队,上游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显著落后。(2) 横向5 个维度评价结果显示,科技创业条件与科技创新收益水平低下是目前制约黄河流域所有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 的关键因素。(3) 纵向“实力-效力”评价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处于第一梯队的山东省应着重 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竞争效力,而处于第三梯队的省份(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宁夏) 则应优化其科 技创新竞争实力。最后,文章提出了提升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现状、需求与对策研究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黄河贯穿我国东中西部9 个省级行政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 带。黄河流域创新发展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但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差、产业发展“倚能倚重”特征明 显、民生保障能力不足,制约了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速度和质量。黄河流域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转型,强化宏观统筹、协同推进与深化改革,加快部署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系统谋划建设黄 河流域科技创新大走廊,推动形成创新引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基于此,文章从生态保 护、产业发展、社会发展3 个方面系统分析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现状与需求,提出黄河流域实现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加强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赋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推进科技赋能社会服务提质增 效、强化重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统筹推进全流域科技体制改革5 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 信息技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研究——第S70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综述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文章对以“信息技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研究”为主题的第S70 次香山科学会议的报告和发言 进行系统性总结,梳理会议共识为3 个方面:(1) 信息技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在智慧法治、网络治理、数据 治理、应急管理4 个典型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就;(2) 信息技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3) 需要从顶层设计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