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迟道才
  • 花生补灌条件下施氮对土壤氮素吸收与转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提高辽西地区花生产量和水氮利用率, 本文以‘白沙1016’为对象, 采取裂区试验, 主区为雨养(W0)和测墒补灌(W1)两种灌溉模式, 子区为0 kg∙hm-2(N0)、40 kg∙hm-2(N1)、60 kg∙hm-2(N2)和8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 研究施氮对测墒补灌条件下花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雨养和测墒补灌条件下, 花生成熟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分别为64.66~74.92 g和71.65~92.81 g, 以W1N3处理最高, W0N0最低, 且随施氮量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花生植株氮积累量随施氮量变化趋势与干物质量一致, W1N2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素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测墒补灌优化了花生植株中氮素的分配, 延长了叶片氮素积累时长, 同时提高了叶片氮素向荚果的转移量, 继而相对雨养处理显著增加了花生荚果氮积累量所占植株氮积累总量的比重(氮收获系数)2.13%、氮肥农学利用率78.57%、氮肥表观回收率25.90%。花生收获后, 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内, 占0~60 cm土层的77.75%, 且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高而增加, 但补灌会使土壤硝态氮下移造成硝态氮淋失。因此, 综合考虑水氮利用效率, 在辽西半干旱地区推荐W1N2为适宜花生生产水氮管理,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 分别为6 485.03 kg∙hm-2、2.02 kg∙m-3和10.21 kg∙m-3。

  • 水钾耦合对花生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不同水钾耦合对花生生理性状及生殖生长的影响, 以‘花育25’为试验材料, 采用水分[土壤含水量为35%(水分胁迫, W1)、50%(轻度水分胁迫, W2)、65%(水分适中, W3)、80%(水分过量, W4)田间持水量]和钾肥[0 g(K2O)·kg1(土)(缺钾, K0)、0.15 g(K2O)·kg1(土) (低钾, K1)、0.30 g(K2O)·kg1(土) (中钾, K2)、0.45 g(K2O)·kg1(土)(高钾, K3)]2 因素4 水平随机区组设计, 通过遮雨棚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水钾耦合下花生叶片保护酶活性在结荚期后期的差异, 以及生殖生长的差异, 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花生的高效水肥管理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水分对花生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极显著, 叶片含水量对叶绿素有明显的稀释作用, 随灌水量的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含量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两者为极显著负相关。水分和钾肥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交互效应。3种酶对不同的逆境响应不同, SOD 活性在缺钾(K0)或高钾(K3)条件下升高明显, POD 酶在水分胁迫(W1)或K3 时升高极显著, CAT 酶在W1 或K0 时升高显著。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 叶片CAT 活性迅速下降, 且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说明CAT 在花生结荚期后期可减缓叶绿素降解, 延长叶片功能期。钾肥和灌水对单株开花总量的影响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施钾肥能显著推迟始花时间, 而减少灌水量能提前终花时间。在中钾(K2)时各水分处理有效花量和有效花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在水分适中(W3)时, 钾肥对单粒仁重有促进作用, 水分轻度胁迫(W2)也有利于单粒仁重的增加。单株荚果数显著增加和双仁果率提高是水分效应增产的重要原因。以中水中钾W3K2 处理花期最短(25 d)、有效花率最大, 达51.0%, 籽仁产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