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与肿瘤发病风险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1-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肿瘤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都呈多维状态,多种慢性疾病与肿瘤有共同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慢性疾病风险综合评分与肿瘤发病风险关联。方法 以天津市慢病风险与健康管理队列中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健康体检的18009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以慢性疾病相关指标(包括BMI、腰围、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总胆红素、心率及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分类变量为自变量,以肿瘤是否发病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调整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慢性疾病指标与肿瘤发病风险,并计算慢性疾病风险综合评分。根据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三分位数分为慢性疾病风险低分组(

  • 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关联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1-0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与长寿,高血压与CKD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生发展相关的队列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队列研究,选取2012年健康体检并采集提取生物医学指标的98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老年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常规等生物医学指标,并于2014年进行随访监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89例,平均年龄80.212.0岁,累计随访204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2.07年,CKD新发病例共183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5%(95%CI:16.1%-21.1%),发病密度89.4/1000人年。经多因素调整后,与正常血压老年人相比,高血压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为2.28(1.13-4.60)]。基线SBP 140mmHg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SBP

  • 两种常用剂量的托伐普坦对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8-1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托伐普坦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应用广泛,但7.5mg/天和15mg/天两种剂量的托伐普坦对心衰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两种常用剂量的托伐普坦对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2年2月于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保健病房进行治疗,且应用了托伐普坦药物的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212例,按应用剂量分为7.5mg/天和15mg/天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合并疾病、合并用药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两种剂量托伐普坦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212例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访374.5 (155.5, 940.5)天,共发生全因死亡124例(58.5%)和心血管死亡53例(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托伐普坦15mg/d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高于托伐普坦7.5mg/d组(P=0.0043,P=0.001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利尿剂、ALB、NT-proBNP与eGFR,与7.5mg/d组相比,15mg/d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03倍和1.51倍(HR=2.03,95%CI: 1.34-2.99)和HR=2.51,95%CI: 1.4-4.5)。在对eGFR、年龄、白蛋白、NT-pro BNP分层后,托伐普坦15mg/d组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仍相关。结论 在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托伐普坦15mg/d比托伐普坦7.5mg/d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推荐使用低剂量托伐普坦。

  • 临床医生如何利用回顾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协和医学杂志》

    摘要: 回顾性临床病例资源丰富,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临床医师利用这些数据开展临床研究,例如基线资料不全、非随机分组导致混杂因素多、失访率高等问题。采用限制、配对、分层、多因素分析、倾向性评分等多种方法可以克服回顾性资料的固有缺陷,得出可靠的结论。

  • 移植前骨骼肌质量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结果影响的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11-0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营养不良是常见并发症并对预后产生负性影响。已有研究证实肌肉量较白蛋白等血生化指标能更早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而移植前肌肉质量对移植早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移植前骨骼肌质量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结果的影响,为实施营养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10月在重庆市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7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骨骼肌质量,根据骨骼肌质量分为正常骨骼肌质量组(36例)和低骨骼肌质量组(4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个人信息和临床资料等,采用SPSS23.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移植早期(移植后30d内)口腔黏膜炎情况、消化道症状、感染及造血重建时间等。结果 正常SMM组和低SMM组腹泻、恶心呕吐、胃痛/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SMM组口腔黏膜炎、低白蛋白血症、显性消化道出血、感染发生率低于低SMM组(P<0.05)。正常SMM组患者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低于低SMM组(P<0.001)。低SMM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和血小板植活时间均长于正常SMM组(P<0.01)。结论 移植前患者的低骨骼肌质量发生率较高,低骨骼肌质量与患者移植早期口腔黏膜炎发生、口腔黏膜炎严重度、低白蛋白血症发生、显性消化道出血、感染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延迟有关,患者移植前应尽早筛查,积极提升患者骨骼肌质量,改善移植早期结果。

  • 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9-07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早期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有研究发现单纯分析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的关联可能并不科学,因为超重/肥胖可分为不同代谢表型。目前关于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乳腺癌关联的结论并不一致。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度和2008年度在开滦总医院及其附属共11家医院首次参与健康体检的女性开滦职工为研究对象(n=23406),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代谢综合征和BMI的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代谢正常体质量正常(MHNW)组(n=12739)、代谢异常体质量正常(MUNW)组(n=1060)、代谢正常超重/肥胖(MHO)组(n=6394)和代谢异常超重/肥胖(MUO)组(n=3213)。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以首次参加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乳腺癌、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3.261.85)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353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11.38例/万人年。MHNW组、MUNW组、MHO组、MUO组发病例数分别为154、21、113、65例,发病密度依次为9.08、15.37、13.27、15.49例/万人年,乳腺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2%、2.01%、1.67%、1.93%。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MHNW组相比,MHO组、MUO组乳腺癌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2%(HR=1.42,95%CI:1.11~1.82)、59%(HR=1.59,95%CI:1.17~2.17)。按照绝经状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前,与MHNW组相比,MUO组发病风险增加69%(HR=1.69,95%CI:1.01~2.83);绝经后,与MHNW组相比,MUNW组、MHO组和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85%(HR=1.85,95%CI:1.09~3.14)、50%(HR=1.50,95%CI:1.06~2.13)、55%(HR=1.55,95%CI:1.05~2.28)。结论 超重/肥胖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合并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绝经后,体质量正常但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也增加。

  • 使用固体燃料与中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7-0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人口老龄化造成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显著增加,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负担。在我国目前仍有约 4.5 亿人口使用固体燃料烹饪或取暖,而由其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中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多项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使用固体燃料可以增加成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固体燃料的使用与中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在中国城乡地区使用固体燃料与老年人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以便为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 20112018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问卷(CLHLS),采用基线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的数据。纳入 2011 年队列研究中 1 453 名基线非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为 65 岁老年人,以随访发生高血压为结局指标。根据烹饪燃料来源将研究对象分为清洁燃料(电磁炉等电器,管道天然气,太阳能)组(654名)和固体燃料(木炭,煤油,煤炭,柴草)组(799 名)。采用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固体燃料烹饪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基线共纳入 1 453 名非高血压人群,平均年龄(77.68.8)岁,中位随访时间 7年,结局发生高血压共 838 名。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地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比例显著高于城市(70.3% 比 1.1%,P<0.05)。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可以增加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风险〔HR=1.20,95%CI(1.05,1.38),P=0.01〕,调整协变量后仍表明使用固体燃料烹饪可以增加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风险〔HR=1.21,95%CI(1.04,1.41),P=0.01〕。此外,使用固体燃料烹饪与异常平均动脉压(MAP)呈正相关〔HR=1.26,95%CI(1.02,1.55),P=0.03〕;在调整协变量后仍显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与异常 MAP 呈正相关〔HR=1.28,95%CI(1.02,1.60),P=0.03〕。结论 在中国城乡地区使用固体燃料烹饪显著增加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且可以影响平均动脉压。减少使用固体燃料烹饪、提倡使用清洁燃料是高血压防控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

  • 绝经还是年龄增长的影响?——一项针对中年女性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08-2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绝经将引起一系列病生理变化和远期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其中冠心病是健康的头号杀手。目的 探讨绝经状态改变以及年龄增长对中年女性冠心病常见高危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体检中心规律体检的45~54岁未绝经健康女性556名,根据相关标准剔除89名,最终纳入467名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3年随访期间内是否绝经,将研究对象分为未绝经组(176名)和绝经组(291名),监测两组女性BMI、腰围、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随访前后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状态与年龄对中年女性冠心病高危因素(CIMT增厚、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467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7.62.3)岁;与基线相比,研究对象3年后腰围、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升高,空腹血糖(FBG)水平降低(P0.05);绝经组女性UA、TC、LDL-C水平高于未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女性3年后腰围较基线水平均增加(P<0.05)。未绝经组女性在3年后的UA、TC、TG水平高于基线(P<0.05)。绝经组女性在3年后的UA、TC、TG、LDL-C水平均高于基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是中年女性CIMT增厚的高危因素(OR=2.475,95%CI=1.049~5.838,P=0.038)。结论 中年女性腰围和TG的变化主要受到年龄增长的影响,LDL-C的变化主要受到绝经状态的影响,TC和UA的变化同时受到绝经状态和年龄增长的影响。中年女性年龄50岁是CIMT增厚的高危因素,绝经后UA、TC、LDL-C等代谢指标的变化先于CIMT的变化。

  • 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联研究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2-11-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高发,已成为我国继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第四高疾病,继糖尿病之后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已有证明表明,SUA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T2MD)发病风险有显著关联。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基线SUA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至少有2次健康体检的17626名基线无糖尿病病史的体检人群,收集其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信息、体格检查信息及实验室指标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不同SUA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年龄38.15(31.89,49.59)岁,基线中位SUA水平304.50(248.00,374.00)umol/L,HUA总患病率为13.12%。累积随访54634人年,中位随访3.10年,T2DM新发479例,发病密度为8.76/1000人年(95%CI:8.00/1000-9.59/1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2.72%(95%CI:2.48-2.97%)。高年龄组( 60岁)、女性、目前吸烟、目前饮酒、BMI 28.0 Kg/m2、患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亚组人群中T2MD累积发病率更高,且伴随HUA时T2DM的发病风险也更高。多因素调整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UA患者中T2DM发病风险增加,HR值为1.32(95%CI:1.04,1.67;P=0.023);且随SUA水平升高,SUA高值组T2DM的发病风险更高(P趋势性

  •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老年人全死因死亡风险的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1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有关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对社区老年人全死因死亡风险的队列研究报道不足。目的 探讨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老年人群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为开展老年人群社区保健提供参考。 方法 从2011年9月至2021年7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吴忠市5个城市社区1046名55岁及以上居民生存结局进行追踪,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观察到106例死亡案例,十年累计死亡率为10.13%。高年龄组(HR=5.10,P=0.001)、男性(HR=1.97,P=0.006)、独居老年(HR=1.61,P=0.030)、低文化程度(HR=1.72,P=0.011)的老年人群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控制了社会人口学变量后,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危险评分)与老年人全死因死亡风险有统计学关联(HR=3.04,P=0.001),且危险评分越高死亡风险亦越高,P75以上评分组(HR=2.02, P=0.013)显著高于P50以下组高评分组;分层分析发现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全死因死亡风险有统计学关联(HR=1.83, P=0.042),而65岁以下年龄组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可能是社区老年人群全死因死亡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及时识别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并给予早期干预,可能对降低死亡风险、延长人群寿命有一定的意义。

  • 绝经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7-2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且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后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老年男性。近年来,有关绝经后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受到研究设计、样本量、人群特征、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缺乏全面报道。目的 运用系统评价方式探讨女性绝经后高血压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绝经后高血压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电子数据库,获取从建库起至2022年5月20日与绝经后高血压危险因素相关的队列及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 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将得分6分(高质量)的文献纳入研究,最后采用RevMan5.3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总样本量34864人。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hs-CRP(RR=1.38,95%CI [1.04, 1.83])、年龄(OR=1.39,95%CI [1.11, 1.74])、BMI(OR=1.61,95%CI [1.19, 2.18])、胆固醇(OR=1.35,95%CI [1.14, 1.59])、甘油三酯(OR=2.17,95%CI [1.03, 4.59])、糖尿病史(OR=1.70,95%CI [1.27, 2.27]);保护因素为:脂联素(RR=0.83,95%CI [0.70, 0.99])、绝经年龄(OR=0.90,95%CI [0.82, 0.98])。结论 高hs-CRP、高龄、高BMI、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患有糖尿病是绝经后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控制上述一些可变的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绝经后高血压发生风险。

  • 医院-社区-患者慢病管理一体化路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影响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3-04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手术后肠癌患者需要面对许多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术后管理极为重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医院 - 社区 - 患者慢病管理一体化路径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根据不同的术后干预方式,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联合管理组(n=36),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术后干预,联合管理组遵循构建的慢病一体化路径进行联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实验室指标、复发转移、死亡、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情况的变化。结果 术后 3 个月和 6 个月,联合管理组患者的癌胚抗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1.4 ng/mL vs.3.2 ng/mL,χ2=-4.653,P0.05),而在术后 6 个月,联合管理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5.6% vs. 22.5%,χ2=4.395,P=0.036);此外,在术后 3 个月和 6 个月,联合管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0 vs. 16.2%,χ2=3.981,P=0.046;5.6% vs. 25.0%,χ2=5.388,P=0.020)。但两组患者在术后 6 个月的死亡率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2.8% vs. 7.5%,χ2=0.165,P=0.685)。在患者术后 6 个月和 1 年的生命质量评分中,联合管理组均高于对照组患者[(48.74±2.16)分 vs.(44.73±3.41)分,t=-5.922,P<0.001;(42.03±1.94)分 vs.(36.98±4.65)分,t=-5.952,P<0.001],在焦虑评分中,联合管理组均低于对照组患者[(60.12±6.23)分 vs.(63.56±4.72)分,t=2.650,P=0.010,(66.49±5.67)分 vs.(72.41±5.25)分,t=4.600,P<0.001]。结论 医院 - 社区 - 患者慢病管理一体化路径能减少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降低肠癌的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命质量并改善焦虑症状,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 2 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风险: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3-3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 型糖尿病(T2DM)患者恶性肿瘤高发,且T2DM 病程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使用可能加速恶性肿瘤的发生。目的 分析 T2DM 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 2011-10-01 至 2020-12-31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首次治疗或确诊的 T2DM 患者,随访终止日期为 2021-09-30。通过身份证信息与南通市肿瘤登记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联动匹配,获得患者的肿瘤发生与全死因信息。按性别分别计算 T2DM 患者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比(SIR)。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 T2DM病程和药物的使用对 T2DM 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T2DM 患者 12 006 例,其中男 6 328 例(52.71%)、女 5 678 例(47.29%);经过 56 371 人年的观察(男性 29 543 人年,女性 26 824 人年),共观察到合并恶性肿瘤组 601 例和单纯 T2DM 组 11 405 例。T2DM 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男性 1 093.24/10 万,女性 1 032.51/10 万。男性 T2DM 患者发生结直肠癌( SIR=2.03)、前列腺癌( SIR=2.24)、胰腺癌( SIR=1.75)、肾癌( SIR=4.25)、甲状腺癌( SIR=3.50)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而发生肺癌( SIR=0.61)、食道癌( SIR=0.22)的发生率低于一般人群;女性 T2DM 患者发生乳腺癌( SIR=2.59)、结直肠癌( SIR=1.57)、胰腺癌( SIR=2.10)、子宫内膜癌( SIR=2.83)、肾癌( SIR=3.67)、甲状腺癌( SIR=4.00)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而发生食道癌( SIR=0.27)的发生率低于一般人群。与病程 1~

  • 中国中老年人 C 反应蛋白累积升高次数与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2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是否考虑 C 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区分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 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 CRP 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 CRP 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 CRP 在 2 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 20112018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 3868 名研究对象。依据 CRP 在 2 次连续测量中(2011 年、2015 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 0 次组(n=2 918)、累积升高 1 次组(n=763)、累积升高 2 次组(n=187)。分别于 2011 年、2015 年、2018 年采用 10 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CRP 在 2 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 2018 年抑郁症状总分 / 躯体抑郁症状得分 / 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CRP 在 2 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 2018 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 / 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 在 2 次连续测量中升高 2 次相比于 0 次,是抑郁症状总分(=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0.51,P<0.05)及非躯体症状得分(=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 在 2 次连续测量中升高 2次相比于 0 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 CRP 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 中国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体力活动不足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有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与死亡存在着关联, 体力活动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鲜少有针对不同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报道。目 的 探究我国中老年人(45 岁及以上)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20112018 年数据,于 2022 年 9 月 10 日提取 CHARLS 中 2011 年基线人群的 2 799 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 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变量、慢性病患病数量等基线资料,依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 价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水平:低水平体力活动〔3 000 METs/ 周)。随访起止日期为 20112018 年,并选取 2013 年、2015 年和 2018 年的数据进 行追踪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n=2 424)和全因死亡组(n=375)。 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分层分析。结 果 2 799 名中老年人随访 7 年期间全因死亡 375 例,全因死亡发生率为 13.40%。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的体力活动水 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ADL 受限状况、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以及患慢病数量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节混杂因素后,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低水平体力活动为对照, 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 43%〔HR=0.57,95%CI(0.44,0.75),P<0.001〕和 64%〔 HR=0.36,95%CI(0.27,0.48),P<0.001〕。2 次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与低水平体力活动比较,中、高水平体力 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P<0.001),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中水平体力活动可使 60~74 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50%〔HR=0.50,95%CI(0.33,0.26),P<0.001〕,使 BMI 正常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 降低 51%〔HR=0.49,95%CI(0.33,0.73),P<0.001〕;高水平体力活动可使 45~59 岁和 60~74 岁人群的全因死亡风 险分别降低 74%〔HR=0.26,95%CI(0.14,0.47),P<0.001〕、65%〔HR=0.35,95%CI(0.24,0.51),P<0.001〕, 以及 BMI 正常、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 71%〔HR=0.29,95%CI(0.20,0.43),P<0.001〕、64% 〔HR=0.36,95%CI(0.22,0.59),P<0.001〕。结论 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降低中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且高 水平体力活动的效果更明显。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的角度考虑,45~59 岁和超重肥胖人群适宜选择高水平体力活动; 60~74 岁和 BMI 正常人群选择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受益; 75 岁和偏瘦人群尚未形成有充分证据的明确推荐, 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

  • 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已被证实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国内关于老年人SUA水平与CKD发生发展相关的队列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及其变化与慢性肾脏病(CKD)发病风险及肾小球滤过率变化关联。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年至2014年接受健康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及随访期老年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小腿围、血压、血脂、血糖、血尿常规等生物医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UA水平与CKD发病风险关联;分别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SUA水平变化与eGFR变化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81例,平均年龄80.111.9岁,HUA患病率为6.83%,累积随访2029人年,中位随访2.05年,CKD新发病例共179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25%(95%CI:15.88-20.81%),发病密度88.22/1000人年(95%CI:76.24-101.41人年)。经多因素调整后,与基线SUA最低四分位数组(Q1为

  • 基于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4-01-1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超高龄人群( 80 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类人群平衡感和反应能力会明显减弱,跌倒的发生的危害也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老年人,跌倒致长期卧床往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探究超高龄人群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可为此类人群的跌倒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目的 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于 2015 年 311 月选取上海市及杭州市 5 个区县每年定期参与体检的超高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随访观察跌倒致长期卧床(目标事件)和死亡(竞争事件)。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影响因素;将竞争风险模型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 986 名超高龄老年人,其中男 431 名(43.7%)、女 555 名(56.3%),平均年龄为(89.85.2)岁。经过 8 年的随访,失访 96 人,失访率为 9.74%;发生目标事件 165 人,发生率为 16.73%;发生竞争事件 134 人,发生率为 13.59%。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有竞争事件的影响下,肌力的增加(HR=1.071,95%CI=1.049~1.091)、年龄 >85 岁(HR=1.954,95%CI=1.255~3.042)、居住地为农村(HR=1.946,95%CI=1.385~2.731)、睡眠质量较差(HR=5.756,95%CI=3.904~8.491)、白内障(HR=1.832,95%CI=1.201~2.794)、糖尿病(HR=1.549,95%CI=1.121~2.143)、认知功能损害(HR=1.717,95%CI=1.258~2.344)为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风险预测模型的 ROC 曲线 AUC 为 0.798(95%CI=0.608~0.988),灵敏度为 0.841,特异度为 0.677。结论 超高龄人群跌倒致长期卧床的发生率达 16.73%,可根据肌力、年龄、居住地、睡眠质量、白内障和糖尿病患病情况、认知功能等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定期评估超高龄人群的跌倒风险,需加强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降低跌倒的发生率和跌倒致长期卧床的风险。

  • 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脏病 发病风险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已被证实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发展的独 立危险因素,但国内关于老年人 SUA 水平与 CKD 发生发展关联的队列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基 线 SUA 水平及其变化与慢性肾脏病(CKD)发病风险及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关联。方法 基于中国老 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 20122014 年接受 健康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及随访期老年人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物 医学指标。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 SUA 水平与 CKD 发病风险关联;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和广义线性模 型分别分析老年人基线 SUA 水平与基线 eGFR 的相关性及老年人 SUA 水平变化与 eGFR 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 研究对象 981 例,中位年龄 79(70,88)岁,HUA 患病率为 6.8%(67/981),累积随访 2 029 人年,中位随访 2.05 年,CKD 新发病例共 179 例,随访期间 CKD 累积发病率为 18.2%〔95%CI(15.9%,20.8%)〕,发病密度 88.22/1 000 人年〔95%CI(76.24/1 000 人年,101.41/1 000 人年)〕。以 SUA 四分位数分组为因变量的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 析结果显示,与基线 SUA 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分位数组(Q4)老年人 CKD 发病风险的 HR 值为 2.08 〔95%CI(1.27,3.41),P=0.004〕。以 SUA 水平为因变量的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 SUA 水 平每升高 10 mol/L,老年人 CKD 发病风险增加 4%〔95%CI(2%,7%),P<0.001〕。以是否患 HUA 为因变量 的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未患 HUA 老年人相比,患 HUA 老年人 CKD 发病风险增加,HR 值 为 2.00〔95%CI(1.20,3.24),P=0.007〕。 老 年 人 基 线 SUA 中 位 数 为 270.60(223.10,325.90) mol/L, 基 线 eGFR 中 位 数 为 84.07(73.08,98.38) mlmin-1(1.73 m2 )-1,Spearman 秩 相 关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二 者 呈 负 相 关 (rs=-0.363,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基线 SUA 水平每升高 10 mol/L,基线 eGFR 下降 0.897 mlmin-1(1.73 m2 )-1(P<0.001)。本研究随访期间老年人 SUA 中位数为 -3.55(-40.60,31.90) mol/L, eGFR 中位数为 3.49(-8.13,15.89) mlmin-1(1.73 m2 )-1,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s=-0.355, 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间老年人 SUA 水平每升高 10 mol/L,伴随老年人 eGFR 下降 1.027 mlmin-1(1.73 m2 )-1(P<0.001)。结论 老年人 SUA 水平升高与新发 CKD 风险增加及 eGFR 的降低相关。

  • 基于十年随访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3-01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RFC与社区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老年人群社区保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年9月至11月期间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银川市5个城市社区的1 046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CRFC评价[纳入中心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共计9项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后,控制一般情况变量,通过构建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估计各个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以回归系数为权重将所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评分相加得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按照四分位数分为三组:P75组;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1年通过面访和死因监测系统搜索的方式完成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75组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社区老年人的一般情况、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分组、年龄组分层与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基线人群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66.46.6)岁。共观察到106例死亡案例,十年累计死亡率为10.13%。随着危险评分的增加,个体预期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75组累计生存概率低于P50~75组和P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