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 本文围绕韧性发生的过程和耕地系统提升韧性所要具备的能力,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干旱区的耕地系统韧 性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将韧性理论应用到耕地系统中,评价新疆耕地系统韧性以及20 a间时空演变特征,提出在韧性视角下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以栅格网格为尺度,使用综合指数法对新疆耕地系统韧性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耕地面积呈增加态势,其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沛的区域;(2)新疆耕地系统韧性有小幅度的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且空间异质性强,20 a间高值区呈现向南部转移的趋势,且主要分布于大河冲积形成的河谷三角洲地带;(3)20 a间新疆耕地系统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均有所提高,但转型能力有所下降。在空间分布上,南疆地区耕地的抵御能力和转型能力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由于影响各地区耕地系统韧性的因素不同,因此,根据2020年耕地系统韧性值将耕地利用系统分为5个分区,并针对每个分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提升方案,为今后区域内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 为了解吉尔吉斯斯坦受威胁维管植物资源现状,本文以《吉尔吉斯斯坦红皮书(2006版)》为基础,结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吉尔吉斯斯坦维管植物红色名录,确定了吉尔吉斯斯坦受威胁维管植物名录。根据植物志等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其科属组成、受威胁等级、生活型、植物资源多样性,运用ArcGIS软件结合现有保护区数据研究其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受威胁植物有27科61属86种(含种下等级,下同),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98.36%),受威胁植物物种数前五科分别为百合科(Liliaceae,17种)、蔷薇科(Rosaceae,9种)、菊科(Asteraceae,9种)、伞形科(Apiaceae,9种)和唇形科(Lamiaceae,6种);从受威胁等级来看,极危种(CR)12种、濒危种(EN)22种、易危种(VU)52种,人类活动是最主要的威胁因素。生活型划分为多年生草本64种、乔木9种、灌木7种、半灌木6种、一年生草本和藤本均为1种。受威胁植物在植物地理区尺度上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西部和西南部,且物种丰富度高的植物地理区覆盖的保护区面积却较小。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 草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空间变异关系到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海拔、气候、土壤性质和植被如何影响新疆北部典型牧区额尔齐斯河(简称额河)流域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空间格局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额河流域六种主要草地类型的65个样点(0 ~ 10、10 ~ 20 cm土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有机碳(39.06 ~ 62.59 g·kg-1)、总氮含量(3.87 ~ 6.95 g·kg-1)以及六种草地类型的土壤总磷含量(0.53 ~ 1.59 g·kg-1)总体上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值(24.56 g·kg-1、1.88 g·kg-1、0.56 g·kg-1),而六种草地类型的土壤碳氮比(5.03 ~ 9.97)、碳磷比(7.50 ~ 52.38)以及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土壤氮磷比(1.53 ~ 3.72)低于中国或全球土壤平均值(11.40、64.30、3.90)。(2)土壤碳氮磷含量以及碳磷比、氮磷比随着海拔升高(328 ~ 2655 m)、降水量增加以及温度降低而显著增加,并且与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与土壤碳磷比在土层间的差异逐渐增加。(3)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海拔与气候因子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效应最高,海拔通过改变温度、降水、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碳氮磷含量,最终影响生态化学计量。未来应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影响的跨区域尺度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 隔代可塑性是后代免受环境胁迫的有效方式,通过增加子代与环境匹配的可能性来缓冲环境变化对子代的影响,提高子代对所处环境的适应度。因此,本研究以生长发育快、对环境响应敏感的一年生短命植物优势种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作为研究材料,结合增水、增氮处理,从短命植物生理生化指标角度分析短命植物代际间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尝试明确气候因子对荒漠短命植物隔代生理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水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代植株的可溶性糖(SS)含量、其余生理指标呈代际差异性,增水处理下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呈隔代适应性。(2)增氮处理显著抑制亲代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对子代植株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含量呈抑制作用,增氮处理下可溶性蛋白(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呈隔代适应性。(3)水氮互作处理显著促进亲代植株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氧(ROS)含量,但显著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对子代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呈促进作用,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含量呈抑制作用,水氮互作处理下可溶性蛋白(SP)、过氧化物酶(POD)呈隔代适应性。总体而言,降水、氮沉降对尖喙牻牛儿苗隔代生理可塑性具有显著影响,尖喙牻牛儿苗生理生化指标对增水、增氮以及水氮互作处理呈现不同的响应差异。未来降水、氮沉降的增加可能改变尖喙牻牛儿苗后代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策略,进而改变其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摘要: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记载了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对研究沙漠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粒度分析、粒级- 标准偏差法和 Sahu 成因判别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风积地貌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环境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 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和低裸平沙地表层沉积物均以中砂、细砂、极细砂为优势粒级,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粗,为 270.42 µm,灌丛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最细,为 95.60 µm。(2) 三种地貌类型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占比分别为74.47%、90.47%和 66.7%,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呈现负偏分布、中等峰态,灌丛沙丘和低裸平沙地表层沉积物呈现对称分布、中等峰态和窄峰态。(3) 三种不同风积地貌环境敏感组分集中在 22.4~399 µm 之内,该组分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更能反应沉积环境的变化,表明该区域风沙活动强烈,沉积环境主体为风成沉积环境。(4) 灌丛沙丘表层沉积物完全属于风成环境沉积,新月形沙丘和低裸平沙地表层沉积物既有风成环境沉积,又有河流环境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