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2 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 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 全部菌渣(TM)], 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 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 并分析CO2 释放特征, 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在相同培养时间, 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 处理高,其中TM 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 处理提高了10.7 倍和11.0 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 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由于碳氮的分解, 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 在35 d 后TM 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 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 后, 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 YC=71.26X0.607 5, 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2 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 CO2 释放速率越高, 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2 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 时各处理CO2 释放速率最高, 在第14 d 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 培养35 d 后, 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 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 其中TM 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 还田菌渣越多, 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凋落物CO2对模拟酸雨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6-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酸雨增加对森林凋落物CO2释放的影响对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如何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月开始在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混交林)进行模拟酸雨实验,设置4个不同处理水平,即对照CK(pH=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H=4.0)、T2(pH=3.25)和T3(pH=2.5)。2013年1月2013年12月对不同酸雨强度处理下的森林凋落物CO2释放速率进行为期1 年的连续观测,试图探讨酸雨对混交林凋落物C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凋落物CO2释放年通量在对照样方为(1507.41155.19)gCO2m-2a-1,其中湿季和旱季分别占年通量的68.7%和31.3%。模拟酸雨抑制了森林凋落物CO2释放,表现为:与CK相比,T2和T3处理下的CO2释放年通量分别显著降低15.4%和42.7%(P2释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别呈显著指数相关和显著直线相关,同时,酸雨处理降低了凋落物CO2释放的温度敏感性。混交林凋落物CO2释放在模拟酸雨下的抑制效应与土壤累积酸化而导致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有关,表现为:模拟酸雨作用下土壤pH值和微生物量碳显著下降。该文结果量化了酸雨对混交林凋落物CO2释放通量的影响程度,证明酸雨是影响混交林土壤碳循环的重要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