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 河西灌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出苗率及出苗整齐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丰欠, 针对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对绿洲灌区小麦出苗及群体动态影响研究薄弱问题, 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与产量的影 响, 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 对于优化耕作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4—2015 年,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少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 高茬收割秸秆还田(TS)和不留茬翻耕(CT)]对小麦出苗状况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 与CT 相比, NTSS、NTS 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整齐度, TS 则提高了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整齐度。NTSS、NTS 较CT 的分蘖数分别高7.4%~10.5%、14.6%~19.1%, 分蘖成穗率分别高13.5%~20.1%、33.0%~34.7%, 有效穗数分别高7.5%~9.3%、10.3%~11.2%, 穗粒数分别高15.7%~16.1%、18.5%~22.6%, 千粒重分别高7.2%~8.9%、13.9%~14.2%, 但TS与CT 在以上指标间没有显著差异。NTSS、NTS 与CT 相比较, 分别增产16.6%~17.4%、18.6%~21.4%, 以NTS 增产幅度较大, 比TS 高10.3%~11.0%。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少耕秸秆还田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 出苗率及整齐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同时NTSS 和NTS 均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 提高比例分别为9.4%~10.7%与10.5%~11.1%, 说明少耕秸秆还田提高籽粒产量的另一原因是提高了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转化。本研究表明,少耕秸秆还田是适用于试区小麦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 农牧交错带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不同农田和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监测和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对典 型小麦留茬地、葵花留茬地、翻耕地、退耕地4种农田土壤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平均粒径、标准差、偏度、峰度,对不 同利用方式下土地抗风蚀能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以细砂、极细砂和粉粒为主,占比达80%~ 85%。(2)土壤粒度组成由细到粗为:翻耕1 a>天然草地>翻耕边坡>小麦留茬>翻耕15 a>退耕5 a>葵花留茬, 沙粒平均粒径为2.12~2.61。(3)各层土壤分选性较差,偏度均表现为正偏且近于对称,峰度属于宽平态。土壤易风 蚀颗粒粒径范围在200~400 m。(4)与天然草地相比,农田垦殖利用导致土壤粒径分布范围扩大,粒径整体趋于粗 粒化。

  • 干热河谷石漠化区火龙果地不同的土壤矿质元素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特征,旨在促进火龙果生长发育和品质改良。研究区采用套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施用有机肥、施用化肥与农药、地膜覆盖和无措施 5 种耕作方式,以每种方式土壤的 22 种矿质元素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耕作方式的矿质元素含量差异,阐明土壤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无措施相比,其他耕作方式的 Ca、Si、Mn 等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Fe、Mg、Al 等元素含量则降低,Na含量无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的矿质元素含量最丰富,地膜覆盖次之,套种紫花苜蓿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火龙果地土壤矿质元素间多存在显著相关性,Al、Si、S、Ni 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较密切,其次为 Fe、Mg、Na、Mn、Cu、Co,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Ca、Fe、Mg、Mn、Cu、Zn 和 B 之间多呈负相关,存在拮抗效应。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火龙果栽培时,应首选有机肥作为养分添加方式;并及时补充不同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矿质养分亏缺,尤其是 Fe、Mg、Al、Na、Cu、Zn 等元素。

  • 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东北旱作区作物生产及秸秆还田制度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始于2015年,设置旋耕秸秆还田(RT)、旋耕秸秆不还田(CK1)、翻耕秸秆还田(PT)及翻耕秸秆不还田(CK2) 4个处理,分别对2017年收获后土壤的样品不同粒级团聚体质量分数、稳定性、有机碳(SOC)分布以及近3 a的玉米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表层各粒径团聚体的SOC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0~10 cm土层中,相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SOC含量比CK1处理的提高13.90%[WTBX](P<0.05),[WTBZ]PT处理比CK2处理提高9.29%[WTBX](P<0.05)。[WTBZ]不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与PT处理相比,大团聚体质量提高22.0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WTBX]MWD[WTBZ])提高7.78%,粉+黏团聚体含量降低16.81%[WTBX](P<0.05)。[WTBZ]比较不同年份玉米产量发现,降水量不同产量不同,2017年降水量低于2016年,2017年各处理产量均低于2016年,但处理间降幅不同,RT和PT处理降幅(8.57%、9.72%)低于CK1和CK2处理(10.84%、12.13%),说明秸秆还田处理有稳产作用,其中RT处理趋势较明显。因此,在东北春玉米旱作区秸秆全层还田条件下,旋耕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SOC含量,可为玉米生产在不同降水年份提供稳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