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及多样性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7-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世界范围内,很多自然生态系统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损害,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 退化是一个复合过程,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有何差异有待研究。采用样方 法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 5 个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 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物种组成和生活型组成有较大差异, 潜在退化群落科属种丰富度最高,沿着退化程度递增的梯度,群落乔木树种逐渐减少至消失, 灌木比例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草本比例逐渐增加。(2) 本次调查到维管束植物 218 种,隶属 于 86 科 168 属;以大戟科、楝科、蔷薇科、马鞭草科、禾本科和肾蕨科植物为主;退化过 程中,优势种的重要值逐渐降低,其在群落内的支配地位逐渐减弱,伴生种重要值逐渐升高。 (3)退化过程中,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群落木本植物密度、高度和盖度逐渐减少。(4)不同 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乔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群落总植被 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退化 过程中,植被群落物种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群落变化特征的研究对喀斯特地区 退化机理研究和植被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 中国外来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中国是遭受生物入侵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掌握全国尺度上外来植物的物 种组成、区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减少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和促进防控管理至关重要。该文 以《中国外来植物数据集》为基础,统计分析其物种组成、生活型、区系类型等特征,并利 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模型深入探究了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与外来植物之间的关联机理。 结果表明:(1)我国已有的外来植物中大型科(99 科,13 741 种)和大型属(205 属,7 199 种)对总物种数的贡献率分别为93.41%和48.94%。从生活型组成看,草本植物构成了我国 外来植物的主体,占比59.82%。(2)全国范围内热带成分科占据明显优势,占总科数的 52.65%;其次分别为温带成分科(21.56%)和世界广布科(20.49%)。(3)外来植物总数 的分布格局支持了各区系成分科的分布格局,即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的外来植物总数和各区 系成分最丰富,向内陆减少。然而,北方省市的世界广布和温带成分科的比重较高,南方省 市的热带成分科的占比最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入侵植物所在科的入侵种数与该科所包 含的外来种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各省市经济因素和气候条件共同决定了我国外来植物总 数和各区系成分科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各区系成分占比主要受热量条件(年均温)的影响。 未来我国应大力加强对具有热带性质和世界广布的大科、大属的草本植物的引种评估与监管。

  •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树种 幼苗群落对季节和地形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幼苗是植物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森林自然更新的关键时期。 为 探 究哀牢山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树种 幼苗组成 、 季节动态 及其空间分布 该研究 以 20 h m 2 监测样地为 平台,通过对样地内 450 个 1 m × 1 m 样方连续 4 年( 20 19 20 22 年)的调查,对样地内树 种幼苗的组成、新增和死亡季节动态、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调查期间 累计 调查幼苗 5 8 种, 2 928 株, 分属于 4 2 属 2 6 科。其中,新增幼苗 817 株,新增物种 4 7 种; 死亡幼苗 1 181 株,死亡物种 5 0 种。 2 )幼苗重要值在不同树种和年际间表现出较大的差 异,多花山矾( Symplocos ramosissima )和黄心树 Machilus bombycina )幼苗 始终是优势种, 重要值始终在前 2 位 而先锋种水红木( Viburnum cylindricum )重要值持续下降。 3 调查 期间 未监测到 幼苗物种丰富度 、 样方平均幼苗物种丰富度和 物种多样性( Shannon Wiener 指数 和 Simpson 指数 、 幼苗数量、新增幼苗数量、幼苗新增率、死亡幼苗数量和幼苗死亡 率 的 季节 性 差异 。 4 多数幼苗物种的空间分布范围较窄,仅有少数树种幼苗在整个样地广 泛分布。 地形决定树种幼苗的分布和多样性。 平地地形中的样方幼苗物种丰富度、幼苗 密度 和物种多样性( Shannon Wiener 指数和 Sim pson 指数 显著高于山脊和沟谷地形。 综上认为,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中季节对树种幼苗组成、新增和死亡的影响不大, 地形决定树种 幼苗的分布和多样性。 该研究 结果 揭示了 树种幼苗新增和死亡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 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及优先保护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12-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对浙江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 年)及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3 年,待发布)的物种组成特征、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 值系数定量分析浙江全省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结果表明:(1)浙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 共101 科229 属333 种,其中种子植物共311 种,占比高达93.39%,以兰科(Orchidaceae)植物种 类最为丰富,有32 属56 种。(2)从区域水平分布看,浙江的珍稀濒危植物密度较高地区主要集 中在浙西北天目山区(147 种)、浙西南洞宫山区(164 种),浙北平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 少。(3)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的升高,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倒“U”形的分 布趋势,在海拔601~800 m 范围种类最多(60 科113 属144 种)。(4)根据优先保护定量分析, 属于优先保护Ⅰ级的82 种(26.62%)、Ⅱ级的144 种(43.24%)、Ⅲ级的85 种(25.53%)、IV 级 的22 种(6.61%)。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丰富,通过分析直观地反映了省内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的迫切程度,各物种现状与分析结果大致相符,需加强监测并及时对优先保护顺序进行动态调整。

  • 浙江遂昌马尾松林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驱动因子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森林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多样性)的主要生态过程, 但它们对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物种和谱系多样性的相对贡献仍有待阐明。 本研究以浙江省遂昌县37 个马尾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和谱系多样性分析,探 讨了影响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生态机制。通过计算群落内物种多样性指数 (Bray-Curtis 指数)和谱系多样性指数(Dnn 和Dpw 指数),分析土壤、地形等生境因子 和地理距离与物种和谱系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生境因子和地理距离 对物种和谱系多样性的相对作用大小。此外,还进行了不同径级和生长型的上述相关性分 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1)Bray-Curtis 指数与土壤、地形因子和地理距离均显著正相关; Dnn 指数仅与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Dpw 指数与土壤因子和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2)环境 因子对Bray-Curtis 和Dpw 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3)从物种多样性角度来说, 生境因子对不同生长阶段Bray-Curtis 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从谱系多样性角 度来说,地理距离对幼树阶段的Dnn 和Dpw 的解释度更高,生境因子则对成树阶段的Dpw 的解释度更高。由此可以推论,生境过滤是驱动该地区马尾松林物种和谱系多样性的主要 生态机制,扩散限制仅在幼树阶段对马尾松林谱系多样性起主导作用。

  • 岑王老山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了解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可以为森林的合理管理与经 营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2015 和2022 年两轮调查的数据,运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主坐标分 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海拔上3 个1 hm2 群落的 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特征的变化以及树木死亡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海拔升高,树木死亡率降低,树木死亡主要发生在小径级中,呈现非随机死亡模式且与活树密度无关。 (2)7 年间不同海拔群落的α多样性普遍减少,但不显著,α多样性指数变化率在不同海拔群落间相对一致。 各群落物种组成出现变化,但差异极小(P>0.99),不同海拔群落间的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3)不同 海拔群落树木的平均胸径与总胸高断面积增加,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群落有着良好的自我更新和维持 群落稳定的能力。综上所述,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变化在不同海拔上总 体一致,群落结构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群落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变化较小,稀 有种消亡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

  • 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2021 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 整合得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组成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 (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原有的葫芦苏铁(Cycas changjiangensis)、海南苏铁 (C. hainanensis)、念珠苏铁(C. lingshuigensis)、台湾苏铁(C. taiwaniana)归并入闽粤 苏铁(C. taiwaniana);相比1999 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原有的半枫荷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和线苞两型豆(Amphicarpaea linearis)被解除保护级别,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从一级保护降级为二级保护,新增12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加上原有的,共173 种(含变种),隶属53 科83 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 物8 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65 种,海南省特有种32 种,分属于4 个类群,其中被子 植物种类最丰富,有129 种。(2)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信息和本次调查结果,龙尾苏铁 (C. rumphii)、三亚苏铁(C. shanyagensis)、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紫纹兜 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一直尚未调查到。(3)173 种保护植物的生活型共有5 种 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115 种),其次是地面芽植物(34 种)和地下芽植物(22 种), 地上芽及垫型植物均为最少(1 种)。(4)在科水平上,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 含47 种(27.17%);在属水平上,石斛属(Dendrobium)种类最多,含21 种(12.14%)。 (5)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科以泛热带及其变型分布为主;属以热带亚洲 及其变型分布为主。综上,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热带性质及特有现象明显,新增 保护种较多,因此应持续开展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加强执法力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生境 的干扰和破坏,针对性地采取就地、迁地保护措施以加强保护管理。

  • 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与结构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 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 阔叶林 1 hm2 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1 cm 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 构、树高结构和用 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胸径≥1 cm 的木本植物共计 7 517 株,隶属 52 科 108 属 153 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 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 (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I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 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胸径 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 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 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上,群落目前更新状态 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 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 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植被类型、分布和数量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植被在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合拢及保障区域绿洲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全面掌握石羊河流域荒漠区植被类型、分布及其生存现状,在解译卫片影像基础上,开展了多年实地调查,划分了荒漠植被类型,绘制了植被分布图,分析了典型荒漠植被群落的数量特征,为石羊河流域荒漠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植被类型较多,有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40个植被群系,具有典型的荒漠和草原化荒漠特征。荒漠区植被在流域内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部流沙分布较广,植被类型较为单一;北部戈壁与沙漠交错分布,植被类型及物种组成相对丰富。(2)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植被物种组成较为丰富,有57科255属486种,以温带荒漠植物为主,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和灌木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9.59%、25.31%和18.93%,乔木、寄生草本和水生植物数量较少。石羊河流域荒漠区植被层片结构简单,群落建群种常为灌木和半灌木。(3) 石羊河流域典型植物群落优势种的数量特征差异明显,从物种丰富度来看,石羊河流域荒漠区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介于2.1~16.3之间,平均物种数7.6种,以红砂+泡泡刺(Reaumuria songarica+Nitraria sphaerocarpa)群落物种最为丰富,为16.3种;珍珠柴+泡泡刺+尖叶盐爪爪(Caroxylon passerinum+Nitraria sphaerocarpa+Kalidium cuspidatum)群落次之,为14.5种;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落、合头藜(Sympegma regelii)群落、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群落和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物种数最少分别为2.7种、2.6种、2.1种、2.6种。综上所述,石羊河流域荒漠植被区类型多样,组成物种相对丰富,但群落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较低,因此要加强荒漠植被及其脆弱生境的保护和修复,以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充分发挥生态防护功能。

  • 上海大金山岛植被分类与制图——基于网格化清查方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网格化清查方法有助于准确诊断一个地区的植被性质,并为探索植被分类方法提供支 持。该研究以上海大金山岛为对象,借助航拍影像等间距地将其划分为140 个清查网格(40 m × 40 m),按照统计样方法逐网格调查植物群落特征,综合运用列表法和双向指示种法, 进行植被分类并绘制现状植被图。按照新修订的植被三级分类系统,一级单位根据植被型, 大金山岛植被划分为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和草丛。二级单位根据优势种和植物区系特征,可划分出 15 种群丛或群落类型。三级单位根据群落年龄和外貌可划分为22 种群落类型。以上结果表 明,大金山岛不仅是上海市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也拥有华东海岛最典型、最多样的自然 半自然森林群落。就植被状态而言,地带性森林群落处于演替中后期,但少数次生植被处于 演替前期,且面临着猴群干扰导致的植被发育停滞不前等生态问题。关于植被分类方法,网 格化清查方法可充分揭示植物群丛连续性中包含间断性和过渡性群落的现象。

  • 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海拔梯度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对吊罗山245~1 130 m海拔内的6个热带天然林样地进行植被调查,从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和叶性质等方面分析沿海拔梯度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湿度升高、人为干扰减少,吊罗山热带天然林物种组成以及Margalef、Shannon-Wiener、Simpson、Pielou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格局;中海拔群落水热条件最为适宜、人为干扰适中、α物种多样性最高。(2)随海拔升高,优势种重要值占比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格局,且优势种具有明显的更替现象,中海拔群落呈现出低地雨林与山地雨林的过渡性质。(3)群落间Sørensen群落相似度和海拔高度差呈显著负相关(P<0.05)。(4)区系组成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热带区分布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温带区分布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显著特点;小型叶、单叶比例和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革质叶、非全缘叶比例和海拔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吊罗山低海拔群落水热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都与高海拔群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了物种分布和群落特征的差异性,体现出热带植物与其生境条件相适应的特点。

  • 罗霄山脉中段地区银木荷群落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是山茶科常绿高大乔木,常作为防火树种用于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罗宵山脉是亚洲东部重要的生境栖息地。为充实罗宵山脉地区的植被类型研究,探讨银木荷群落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文章采用群落学研究方法,调查了罗宵山脉中段井冈山、齐云山、南风面和五指峰 4 处典型的银木荷群落,结果表明:(1)4 个群落分别有维管植物 30 科 50 属 84 种、45 科 70 属 106 种、33 科 47属 78 种和 38 科 66 属 99 种。(2)银木荷在井冈山和齐云山中均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在群落中最高;在南风面和五指峰中为次优势种。(3)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高,且分布均匀。南风面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偏低,且分布不甚均匀。(4)4 个群落中银木荷所处的演替阶段不同,井冈山和齐云山种群为从稳定型向衰退型的过渡,南风面种群处于衰退型,五指峰种群经历一段时间的衰退后,可重新侵入到群落中。(5)4 个群落的高位芽植物均高于总种数的 75%,其次是地下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结论:4 个银木荷群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南风面群落,以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林的特点为主;第二类是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群落,其群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以热带性属为主,物种数量随海拔增高而减少,随纬度升高而减少。银木荷群落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不同演替阶段银木荷群落同时存在,是罗宵山脉中段地区作为植物栖息地的又一明证。

  • 河西走廊中段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荒漠植被是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安全防护的重要屏障,研究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对于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植被建设及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并使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西走廊中段及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荒漠植被组成及土壤养分特征,并解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段及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荒漠区植物组成单一,多样性较低,且植物种类集中在少数科中,出现频度高的植物均为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典型荒漠植物。草本植物分布与年均降水量有较强相关性,研究区最南端的山丹县草本生物量达到108.01 g·m-2,在一定年降水量区间,灌木生物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靠近祁连山北坡的肃州区,为134.03 g·m-2;降水量的增加,会显著促进草本植物的生长。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分别为2.12 g·kg-1、0.25 g·kg-1、0.41 g·kg-1,且离散程度较底层土壤更高;水平方向上三种土壤养分变异程度高,空间自相关性弱,最高值出现在张掖绿洲附近,分别达到11.22 g·kg-1、1.30 g·kg-1、0.73 g·kg-1。主成分分析显示,造成研究区生境差异的首要因素是土壤属性,其次是降水,但不同环境因子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共同驱动了荒漠植被组成及分布。

  • 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变化及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群落演替动态规 律,本研究以 2015 年群落内建立的 1 hm2 永久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经 2020 年首轮复查, 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以及胸径(DBH)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 5 年间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 2020 年,群落木本植物共 18 种,隶属 15 科 18 属,较 2015 年新增 1 属 1 种,优势物种组成并无变化,但优势度变化显著。在重要值 (IV) > 1 的 6 个种群中,5 个树种 IV 增高,仅攀枝花苏铁种群 IV 降低,但其仍为群落优势 建群种,铁橡栎和滇榄仁等乔木种群优势度显著增加。(2) 2020 年,群落中 DBH≥1 cm 的 木本植物个体数增至 1 710 株,平均胸径由 11.10 cm 增至 11.17 cm。群落年死亡率 0.29%, 死亡个体平均胸径 11.84 cm,年补员率 2.75%,补员个体平均胸径 4.96 cm。群落中 7 个种 群出现个体死亡,9 个种群出现补员个体。(3) 虽然沙针种群规模缩小,但仍有 9 个种群规 模扩大,4 个种群规模保持稳定。攀枝花苏铁和沙针种群平均胸径减小,其余种群平均胸径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随着森林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种间竞争的重要性将逐渐增大,铁橡栎 和滇榄仁等乔木树种将在未来演替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但短期内并不会威胁攀枝花苏铁种 群优势地位,大径级植株个体的死亡是其优势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群落演替进程 中,攀枝花苏铁将与铁橡栎、滇榄仁等乔木树种组成以乔木树种逐渐占据优势的干热河谷次 生稀树灌木林向气候顶极群落演替的过度型次生林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