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23
摘要: 2007年Hamlin等人在《自然》上发表的研究表明6个月婴儿具备社会评价能力,对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帮助”和“阻碍”行为产生不同反应,并对帮助者表现出偏好。此后,不断有学者对此结果的可复制性提出质疑。本研究采用Hamlin等人(2007)经典的“帮助者—阻碍者”选择范式和预期违背范式,考察了我国婴儿(月龄6.32±0.34;共179名,其中女孩86名)在社会评价任务中的选择偏好和注视时长,及其与婴儿气质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预期违背任务中,当第三方接近“阻碍者”时婴儿的注视时长显著高于当第三方接近“帮助者”时的注视时长;但在行为选择任务中,婴儿并未表现出Hamlin等人报告的帮助者偏好。然而,在气质的外向性维度上得分更高的婴儿越有可能在手动选择任务中选择“帮助者”。上述结果说明,6个月婴儿可能已经具备社会评价能力,能够理解行为并推断他人评价,但是这种能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婴儿的气质有关。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11-19
摘要: 锻炼行为作为一种非药物的经济型干预手段,已被证实对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因素的存在,运动引起的情绪效应仍有多个不一致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在个体差异的框架下,从行为学水平梳理运动引起情绪效应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运动过程的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人格和情绪特质等对情绪效应的影响,并从这些个体因素所呈现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差异角度,展望今后在考察个体差异时所应考虑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情绪干预的效果,对今后制定个性化的情绪健康促进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情绪障碍类疾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13
摘要: 姓名不仅会影响他人的印象与评价,还可能会影响个体实际的心理与行为。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在决策、成就、健康、人格四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来考察姓氏或名字对个体的实际影响。姓名的多个维度(如独特性、性别倾向、含义效价、温暖–能力维度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以预测这些领域的心理与行为(包括职业决策/生活决策/经济决策、职业成就/学业成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犯罪行为、人格特质/心理需要/面孔特征等)。但是,现有研究证据比较混杂,理论解释有待完善。未来研究应全面考虑姓名维度,重点解决可重复性、因果关系、心理机制、跨文化普遍性等问题,努力构建更系统、更包容的理论来解释姓名的心理与行为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统计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12
摘要: 认知任务(cognitive tasks)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核心工具,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等领域。随着个体化研究的兴起,认知任务在测量个体差异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其测量信度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在群体层面呈现稳定实验效应的任务,在个体层面的信度却表现不佳,形成所谓的“信度悖论”。深入分析表明,该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挑战:其一,构念效度不足,任务指标未能有效反映个体在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上的差异;其二,传统信度估计方法难以适应认知任务所呈现的层级结构数据。前者强调需提升任务指标对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的测量效度,后者则表明亟需发展更契合数据结构的信度评估方法。近年来,研究者使用基于置换检验的分半信度、内相关系数(ICC)等方法作为认知任务的信度估计方法,但关于如何选取能稳定反映潜在认知能力或过程的指标,仍有待深入探索。要提升认知任务的信度,仍需在构念效度提升、测量误差控制、统计建模优化及测量模型创新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4-08-08
摘要: 随着心理测量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个体差异具有的情境依赖性正得到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全面、准确的个体差异测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优化发展,近年来研究者日益重视在多种真实的日常情境下测量个体状态并构建个体差异计算模型,来达到相比传统实验室情境更加全面客观的个体差异测量。目前,以智能传感和穿戴式设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使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个体差异测量更加便捷高效,推动包括主观报告、行为表现、生理反应等方面的日常多情境个体差异研究取得新进展,形成了面向日常多情境高维数据的个体中心档案视角分析思想和方法。未来研究应关注日常多情境测量与档案视角分析方法的结合,以促进个体差异机制的深入理解,推动个体差异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空间导航活动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 导航能力在人群中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 其衰退也是阿尔兹海默症等认知障碍脑疾病的重要早期行为学表现。以往研究考察了空间导航能力个体差异的认知行为特征和相关神经基础, 但关于个体差异的成因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综述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从二因素论的视角出发, 总结了空间导航个体差异的关键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初步建立了空间导航的遗传/环境-大脑网络-认知和行为的通路模型, 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该通路模型的完善有助于我们理解空间导航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为相关因果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全面视角, 同时对进一步探索空间导航在认知障碍等脑疾病中的潜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睡眠限制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对个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备受研究者关注。众多研究表明, 睡眠限制会对注意功能、执行功能和长时记忆等不同认知领域的心理加工产生差异化影响, 且影响程度与任务类型、睡眠限制的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者们提出了4种主要的作用假说:唤醒假说、注意控制假说、警觉性假说以及前额皮层易感性假说。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个体间差异、使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重视轻度睡眠限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深化和扩展。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摘要: 接触干预是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接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在减少公众污名的干预研究中,且被证实在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均能有效减少污名。接触干预的效果受到干预实施过程和干预对象特点两方面影响。从干预实施过程来看,有效接触干预包含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和互动三个关键成分,这些成分需要具备一定特点才能产生效果;同时,多形式接触、连续接触、接触质量等成分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扩大接触干预效果。从干预对象来看,接触干预效果会随着干预对象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接触干预的研究设计,丰富接触干预的理论机理研究,推动接触干预的循证实践发展。同时,应用接触干预减少特定群体公众污名,以及干预特定精神障碍类型公众污名是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接触干预效果。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24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Android恶意应用检测中忽略特征统计学意义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统计学特征的Android恶意应用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取应用统计学特征作为训练数据集,并采用聚类算法预处理恶意数据集以降低个体差异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方法结合特征和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等)建立了检测模型。该方法提出的两个模型准确率均能达到95%以上,检测时间相比于对比实验也能大幅度降低。实验结果表明,应用的统计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区分良性和恶意应用,并且通过聚类算法预处理数据能够提高检测精度。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13
摘要: 基于读者的词汇习得效率分组,比较两组被试在阅读中的眼动控制模式,探讨高效率词汇习得是否和特定的认知加工策略相关。构造两类假字作为新词,操纵新词义符和语境所提示的语义是否一致,形成两个实验条件:语义透明和语义不透明。将新词插入6个句子以构建新词表征,随后测试正字法知识的习得程度。11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根据正字法测试结果分为高效组和低效组。结果发现:第一,高效组在阅读中对新词及其语境投入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低效组,且随着学习的深入,高效组更大程度地调整新词和语境加工的认知资源分配,新词相对注视时间逐步下降,语境相对注视时间逐步增加。第二,仅高效组表现出稳定的语义透明度效应,表明高效组在新词习得中采用了亚词汇语义解码策略。上述发现支持聚焦-充实模型,表明阅读中的词汇习得效率和特定的认知加工策略相关。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精准功能磁共振成像(precisio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fMRI)是指在单个个体中收集大量fMRI数据的一种数据采集策略, 相较于传统fMRI研究中针对每个被试采集少量数据, 之后通过组平均揭示认知过程的脑功能规律或是特定人群共享的脑功能特征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揭示每个个体的大脑特征, 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应用。迄今为止, 众多研究采用该方法从功能网络组织的个体差异、个体识别、局部区域的功能定位、个体网络枢纽的识别、个体功能网络的发展与可塑性和临床应用六个角度系统揭示了个体化的脑功能网络组织, 这些研究成果对未来脑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未来研究应该重点探讨现有研究所揭示的个体功能网络组织特点与行为表现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成像技术的改进减少该方法所需的扫描时间, 并尝试将该方法应用到任务态fMRI和多模态数据的融合研究中。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6-15
摘要: 精准功能磁共振成像(precisio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fMRI)是指在单个个体中收集大量fMRI数据的一种数据采集策略,相较于传统fMRI研究中针对每个被试采集少量数据,之后通过组平均揭示认知过程的脑功能规律或是特定人群共享的脑功能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揭示每个个体的大脑特征,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应用。迄今为止,众多研究采用该方法从功能网络组织的个体差异、个体识别、局部区域的功能定位、个体网络枢纽的识别、个体功能网络的发展与可塑性和临床应用六个角度系统揭示了个体化的脑功能网络组织,这些研究成果对未来脑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未来研究应该重点探讨现有研究所揭示的个体功能网络组织特点与行为表现的关系,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成像技术的改进减少该方法所需的扫描时间,并尝试将该方法应用到任务态fMRI和多模态数据的融合研究中。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视觉表象涉及人类一种重要信息表征方式, 与工作记忆和注意相比, 视觉表象研究更为关注其所产生的主观内容, 而这一主观内容的产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本文从个体差异的角度, 系统介绍了视觉表象个体差异的表现与内在的神经基础及其可能的应用,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将有助于对视觉表象个体差异的认识, 促进视觉表象功能与实质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测量 提交时间: 2020-03-03
摘要: 本文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两方面介绍和论述了眼动技术在个体认知能力差异研究中的应用。在可能性方面,个体眼动特征具有的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在可行性方面,已有研究利用注视和眼跳相关指标、眼动轨迹和瞳孔直径这三类指标对该问题进行探索,结果均发现这些眼动特征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今后研究应继续深入探索两者关系的内在认知和神经机制,并尝试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开发高信效度的眼动认知测验。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6
摘要: 人们习惯于做出危险伤害的预防行为,防患于未然以获得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或风险的感知预测,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通过认知、情感、行为、生理状态等表现出来。近年来,心理安全感的研究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组织管理和社会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人类发展领域,研究者们尚未充分关注心理安全感,并存在对于其在人类演化发展历史上的理解和干预方法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与思考,基于人类发展的视角,聚焦于心理安全感于个体与群体中的差异及共性,来探索和深入对心理安全感的理解。具体而言,经族群早期生存环境筛选的遗传基因以及个人发展经历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在面对事件时的压力感受性和应对方式不同,进而产生了心理安全感的个体差异;而在群体中,环境、文化和基因的相互作用引发了人们在思维模式和行为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心理安全感的群体差异。此外,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在心理安全感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集体记忆、文化符号赋予成员共享的框架和意义,用于理解环境并产生认知层面的心理安全感;另一方面,与群体积极的互动形成的归属感、凝聚力、文化依恋等情感纽带,带来情感层面的心理安全感。综上,本文以人类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心理安全感,并将其应用于亲密关系、家庭教育、组织领导以及应急预防等多种环境中,以实现维护心理安全感、提升生活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心理学目标。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管理咨询、代理投资等行业, 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为他人做决策。因此, 探讨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规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 现有研究多关注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心理机制, 忽视了人际心理机制; 多关注决策结果, 忽略了决策体验。本项目拟探索(1)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与人际心理机制; (2)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体验的规律, 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受多维度心理机制的影响; (3)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最终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关于为他人决策者的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