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广西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了解不同林龄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地地下根系生物量及碳储量特征,以广西杉木、马尾松主产区 5 个不同林龄阶段(幼 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获取标准木根系生物量、灌草根系生物 量和林分细根生物量,并测定其碳含量,分析其不同林龄阶段地下根系生物量和碳储量分配特征。 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林地 下根系总生物量分别在 9.06—31.40 Mg / hm2 和 7.91—53.40 Mg / hm2 之间,各林龄阶段根系总生物量总体上呈现随林龄增加而 增加的趋势,杉木林细根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马尾松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林分各层次根系碳含量 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细根;杉木、马尾松地下根系碳储量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杉木、马尾松林不同林龄阶段各 层次根系和土壤细根总碳储量分别在 7.56—21.97 Mg / hm2 和 8.86—29.95 Mg / hm2 之间;地下根系碳储量总体上以乔木根系占 优势,且随林龄的增大其比例呈增加的趋势。

  • 不同配比施肥对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以􀀁1 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 含量,探讨不同􀀁N、P、K 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 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 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 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影响;施􀀁K 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 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P 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 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 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 含量的影响最大,K 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 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 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 水平利于叶绿素􀀁a 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 含量的积累,P4 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养分􀀁P 含量的积累。综合分析可知,马尾松幼苗前期应以施􀀁N 为主,配施􀀁P 和􀀁K 相辅,配施􀀁N3P4K2 营养液利于提升幼苗综合质量,即N、P、K 浓度分别􀀁8.25、1.00、1.50 mmol·L-1。

  • 不同林龄和密度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 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针叶和根系的C、N、P 含量和比值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显示:(1)所有龄林与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N:P 比值均大于16,表明该地区马尾松明显受P 限制,幼龄林更加明显。(2)马尾松针叶C 含量随着林龄增长逐渐增大后下降,N 与P 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导致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根系C 含量、P 含量和C:N 比值逐渐增大,N 含量、C:P 比值和N:P 比值呈U 字型且都在幼龄林最大;针叶和根系在成熟林阶段均具有较高的P 含量和最高的C 含量。(3)中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的C 和N 含量较高且P 含量最高,C:N 比值较低且C:P 比值和N:P 比值最低;根系的C、N 和P 含量较高,而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较低。(4)马尾松的根系养分尤其是P 含量在不同龄林和不同密度林之间的变化比针叶更加剧烈,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比针叶更强。上述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受P 限制,在低龄林加强P 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中等密度)则有利于缓解马尾松受P 限制的状态。

  • 模拟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氮矿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火干扰产生热能从而诱导土壤有机质的化学氧化,改变碳和氮转换,对土壤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火强度、火干扰持续时间和热渗透。在湖南省株洲市高枧林场选取马尾松次生林火烧迹地,按两种土壤、3个温度和3种土壤水势进行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探讨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及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氮的浓度与火强度和初始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火干扰后短期内土壤碳和氮浓度较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氮较低,温度和土壤水势对基础呼吸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当土壤温度达160℃时,未受火干扰土壤中潜在可矿化氮浓度迅速不稳定增加,温度达350℃时破坏90%的非微生物组织;土壤加热后水势对氮矿化过程有显著影响,水势越高,潜在可矿化氮损失越大,火干扰土壤的含水量与硝态氮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培养14 d期间,土壤火灾历史、热处理和土壤水势对微生物活性、碳和氮矿化有显著影响,-1.5 MPa水势下加热到380℃后两种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高,土壤水势和可溶性糖呈负相关关系;水势和火干扰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活性和氮转换,低水势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糖和潜在可矿化氮浓度较高。

  • HDR基因克隆及其对旱与盐胁迫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干旱和土地盐渍化是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植物在遭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会在叶 片释放萜类等挥发性物质。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HDR)是 MEP 途径的末端活性酶, 具有提供前体萜类物质和主要限速作用。为探究马尾松 HDR 基因是否参与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胁迫响 应,该研究克隆了马尾松 HDR 基因开放阅读框,并初步分析了其生物信息、组织特异性表达水平和功能。 结果表明:(1)PmHDR 基因编码区长度为 1 458 bp,编码 485 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包含 LytB/IspH 基 因超家族的核心序列和 PLN02821 多功能结构域,属于 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家族。 (2)PmHDR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偏好使用 A/U 结尾的密码子,烟草、拟南芥与酿酒酵母更适合作为 其异源表达受体。(3)qRT-PCR 结果显示,PmHDR 基因在马尾松老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幼叶、幼茎 和老茎,在根中表达量最低。(4)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pBI121-PmHDR 并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拟南芥对干 旱和盐胁迫表现出更强的抗逆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PmHDR 参与植物干旱和盐胁迫的响应和调节,该结 果可为马尾松抗逆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不同郁闭度控制下(<i>Pinus massoniana</i>)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采用郁闭度控制方法,形成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梯度(0.5,0.6,0.7,0.8,0.9)试验样地,研究不同郁闭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运用手捡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8 860只,隶属于4门11纲25目111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89只,以蜚蠊、疣 和康叭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8271只,以等节 和丽甲螨为优势类群。2)大型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杂食性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捕食性显著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以菌食和腐食性为主,腐食性土壤动物随郁闭度增大逐渐增加,菌食性逐渐减少。中小型捕食性土壤动物在郁闭度0.5-0.7显著增加,0.7-0.9无显著变化。3)大型土壤动物仅5-10 cm土层类群数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及枯落物层个体数、5-10 cm土层类群数显著增加(0.5-0.7)后减少(0.7-0.9);中小型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在郁闭度0.5-0.6显著增加,枯落层类群数在郁闭度0.5-0.8显著增加,0.8-0.9显著减少。4)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土层中差异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郁闭度增大而减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则显著增大,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先显著增高(0.5-0.6)后趋于平稳(0.6-0.9);大型土壤动物Jaccard相似性指数低于中小型。5)CCA分析表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不同,郁闭度、含水量、有机质及全P对土壤动物类群影响显著。研究表明,0.7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下土壤动物优势度、丰富度适中,林下植被恢复情况较好,该郁闭度可能更有利于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 组培苗对氮素形态的生长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马尾松属高氮需求树种,然而在苗木培育中马尾松对氮素,尤其是不同形态氮素的需求尚不明确。该文以马尾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培养方法,针对硝态氮、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均分别设置了2、4、8、16 mmol·L-1 4 个处理,以不添加氮素为对照,对苗木的高径生长、根构型参数(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和根尖数)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8 mmol·L-1 硝态氮处理下,除根冠比外,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不低于对照,其中以2 mmol·L-1 水平下苗木生长效果最好,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高于对照,而在16mmol·L-1 硝态氮处理下,苗高、总根长与根尖数低于对照;在2~16 mmol·L-1 供试范围内,铵态氮处理下的苗木根冠比小于对照,但其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不低于对照,整体上以4mmol·L-1 处理下的苗木生长表现最佳;在任一供氮水平,除根冠比和2 mmol·L-1 处理下的根总表面积与根尖数在两种氮素形态间无明显差异外,铵态氮处理下的苗木生长情况显著优于硝态氮处理,这说明马尾松组培苗偏好于吸收利用铵态氮。本研究初步认为,外施硝态、铵态两种氮素均能促进马尾松组培苗生长,但需控制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其中以2 mmol·L-1 硝态氮和4 mmol·L-1 铵态氮处理效果较佳。高浓度硝态氮会抑制苗木高度及根系发育,且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苗木生长的促进效果多弱于铵态氮。因此,今后为达到培育优质壮苗和提高肥效、减少肥害的目的,可考虑使用铵态氮肥。

  • 不同林龄和密度对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结构和归还状况的影响,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中,凋落叶初始C含量在过熟林和成熟林较高,N含量在过熟林和中龄林较高,而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导致凋落叶的C﹕N比值和C﹕P比值在成熟林最大,而N﹕P比值不同林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处在较快生长期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2)不同密度林中,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加,凋落叶初始C含量逐渐升高,N含量无显著变化,而P含量在降低;高密度林凋落叶的初始C﹕P比值和N﹕P比值较高,说明高种植密度下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P素重吸收较强。(3)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的破碎凋落叶C含量、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比未破碎凋落叶的低,而N和P含量较高,说明凋落物在降解过程中出现N和P养分的富集现象。(4)中林龄和较高种植密度的马尾松破碎凋落叶与未破碎凋落物的C含量差值最大,而C﹕N比值和C﹕P比值也较低,说明这两种林分的凋落叶C的降解速率可能较大。上述结果表明,中龄林和中高、高密度林的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重吸收效率较高,且凋落叶C的潜在分解速率较高,可能利于有机碳较快进入土壤中。

  • 人工调控措施下凋落叶化学质量变化及与分解速率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马尾松凋落叶分解缓慢,促进其凋落物分解,提高养分归还速度,维持地力稳定,已成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关 键问题。 基于此,采用正交试验 L9(34 )设计,选择菌剂、表面活性剂、不同碳氮营养液和有机肥料 4 种人工调控因素,在马尾松 林下开展凋落叶分解调控试验,以掌握不同调控组合对凋落叶分解速率和化学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效果等。 结果表明:有机肥料 和菌剂显著影响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腐解剂 2 和鸡粪联合作用更利于分解。 马尾松凋落叶在林下自然分解过程中,化学质 量参数向着利于分解的方向变化,N、P 以积累为主,C / N、C / P、L / N和 L / P 呈降低态势,人为调控措施加速了这一变化进程;不 同调控措施对凋落叶化学质量参数的影响不尽相同,添加有机肥料有利于剩余凋落叶 N、P 含量升高,C / N、C / P、L / N和 L / P 的 降低;菌剂腐解剂 2 有利于 L / P、C / P 的降低;表面活性剂 OP⁃ 10 有利于凋落叶L / N的降低。 人工调控下,调控因素可通过改变 凋落物化学质量影响其分解速率, N 含量和 C / N 是影响马尾松凋落叶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而 P 浓度、L / N、C / P、L / P 对分解 速率的影响不规律或不显著。

  • 浙江遂昌林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驱动因子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森林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多样性)的主要生态过程, 但它们对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物种和谱系多样性的相对贡献仍有待阐明。 本研究以浙江省遂昌县37 个马尾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和谱系多样性分析,探 讨了影响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生态机制。通过计算群落内物种多样性指数 (Bray-Curtis 指数)和谱系多样性指数(Dnn 和Dpw 指数),分析土壤、地形等生境因子 和地理距离与物种和谱系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生境因子和地理距离 对物种和谱系多样性的相对作用大小。此外,还进行了不同径级和生长型的上述相关性分 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1)Bray-Curtis 指数与土壤、地形因子和地理距离均显著正相关; Dnn 指数仅与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Dpw 指数与土壤因子和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2)环境 因子对Bray-Curtis 和Dpw 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3)从物种多样性角度来说, 生境因子对不同生长阶段Bray-Curtis 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从谱系多样性角 度来说,地理距离对幼树阶段的Dnn 和Dpw 的解释度更高,生境因子则对成树阶段的Dpw 的解释度更高。由此可以推论,生境过滤是驱动该地区马尾松林物种和谱系多样性的主要 生态机制,扩散限制仅在幼树阶段对马尾松林谱系多样性起主导作用。

  • 模拟N沉降下不同林龄林凋落叶分解-土壤C、N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模拟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土壤碳库对N沉降比较敏感,N沉降增加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外源N含量,间接影响凋落叶分解的化学过程并改变凋落叶分解速率,因此,研究模拟N沉降下凋落叶分解-土壤C-N关系对预测森林C吸存有重要意义。利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模拟N沉降下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凋落叶-土壤C、N化学计量响应及其关系;N沉降水平分对照(CK,0 g m-2 a-1)、低氮(LN,5 g m-2> >-1)、中氮(MN,10 g m-2 a-1)和高氮(HN,15 g m-2 a-1)。结果表明:分解540 d后,N沉降促进20年生和30年生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46年生马尾松林中仅低氮处理促进凋落叶分解,4种处理均是30年生分解最快,说明同一树种起始N含量低的凋落叶对N沉降呈正响应,N沉降处理促进起始N含量低的凋落叶分解,起始N含量高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易达到“N饱和”。N沉降抑制20年生和46年生凋落叶C释放(低于对照0.62%-6.69%),促进30年生C释放(高于对照0.28%-5.55%);30年生和46年生林分N固持量均高于对照(高于对照0.15%-21.34%),20年生则低于对照(5.70%-13.87%),说明模拟N沉降处理促进起始C含量低的凋落叶C释放和起始N含量低的凋落叶N固持。N沉降处理下仅30年生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较对照增加,且土壤有机质与凋落叶C、N和分解速率呈正相关,与凋落叶C/N比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总氮与凋落叶分解速率、凋落叶N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机碳/总氮比与凋落叶C、N含量呈正相关;对照处理中凋落叶分解指标对土壤养分影响顺序是分解速率 < 凋落物C含量 < 凋落物C/N比 < 凋落物N含量,低、中、高氮处理中则是凋落物C含量 < 分解速率 < 凋落物N含量 < 凋落物C/N比。研究表明低土壤养分含量马尾松林对N沉降呈正响应,N沉降促进低土壤养分马尾松林凋落叶分解并提高土壤肥力;凋落叶质量和土壤养分含量低的生态系统土壤C对N沉降响应更显著。

  • 解磷菌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家系根系生长及磷素营养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解磷菌肥分区施入对低磷胁迫下马尾松磷营养状况的影响,该文设置了局部和均匀施 用解磷菌肥(PSB 肥)的盆栽接种试验,利用WinRHIZO Pro STD1600+ 根系图像分析软件、H2SO4-H2O2 消煮和钼锑抗比色法,研究了马尾松不同家系根系形态参数和苗木磷素吸收量对 PSB 肥不同施用方式 的响应。结果表明:(1)局部和均匀施用 PSB 肥均对马尾松生长影响显著,而局部较均匀施用显著 增加了苗木苗高、地径、根冠比、根系和整株干物质量等主要生长指标。(2)局部施用 PSB 肥苗木 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显著增加,而均匀施用根系各参数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局部较 均匀施用 mm 0

  • 细胞分裂素羟化酶基因PmCYP735A 克隆与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腺嘌呤衍生物,广泛参与植物器官形态建成及胁迫响应。细胞分裂素羟化酶CYP735A 属于细胞色素P450 单加氧酶家族成员,它通过羟基化作用调控植物体内异戊烯基腺嘌呤与反式玉米素的含量水平,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林木树种中鲜有细胞分裂素羟化酶基因克隆和鉴定的相关报道,该文首次在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中采用cDNA 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克隆并鉴定出1 个CYP735A基因。马尾松CYP735A 基因(PmCYP735A)cDNA 全长为1 744 bp,包括1 647 bp 的开放阅读框,44 bp 的5’端非翻译区和53 bp 的3’端非翻译区。该基因编码蛋白由54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二级结构含有丰富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该基因编码蛋白不含跨膜区域,且无信号肽酶切位点,在第399-406 和475-484 个氨基酸残基存在P450 超家族保守特征序列ETLRLYP(ExxRxxP)和血红素结合区域(Heme-binding region)FSFGPRKCVG(FxxGxRxCxG)。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马尾松PmCYP735A 与水稻、玉米、拟南芥CYP735A 蛋白归属于同一小的进化枝,而可可、毛果杨、麻风树和橡胶树等的CYP735A 同源蛋白相对集中的定位于另一进化分支。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PmCYP735A 基因在马尾松根和茎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叶,该基因响应外源生长素NAA诱导表达,随着诱导时间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表达趋势。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究CYP735A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物种间的表达调控异同,为进一步挖掘马尾松优异基因资源奠定基础。

  • 人工林林窗大小对四种凋落叶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2-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对林地养分平衡和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受不同大小林窗下微环境差异的影响。采用凋落物袋分解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人为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大小林窗(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1225m2、G7:1600 m2)为研究对象,林下(G0)为对照,研究林窗大小对红椿(Toona ciliata)、桢楠(Phoebe zhennan)、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马尾松4种乡土树种凋落叶质量损失及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大小(G0-G7)显著影响林窗中心放置的红椿和桢楠凋落叶N和P释放率、香樟凋落叶失重率和N、P、K释放率以及马尾松凋落叶P和K释放率。相对于林下,中小型林窗(G1-G4)的凋落叶失重率和N、P释放率明显较大,而大型林窗(G6-G7)的凋落叶K释放率明显较大。2)林窗内放置位置显著影响红椿、桢楠和马尾松凋落叶的K释放率及香樟凋落叶的P释放率。红椿和桢楠的凋落叶K释放率从林窗中心到边缘显著减少,而马尾松凋落叶K释放率及香樟P释放率从林窗中心到边缘显著增加。3)4种凋落叶类型中,红椿凋落叶分解最快,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5.29和23.14个月。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大小和林窗内位置对凋落物质量损失及其养分释放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大小及趋势随物种初始基质质量的差异具有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亚热带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低效林的科学经营及管理提高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近自然化改造对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1-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有机磷( Po 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团聚体 Po分布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南亚热带的马尾松纯林( PP)和近自然化改造后的马尾松 −阔叶树种混 交林( CP)为对象,采集 0~10 cm土样后利用干筛法将其筛分为 >2 mm、 0.25~2 mm和 MRO P>MLO P>LO P,而在 CP中为 HRO P>MLO P>MRO P>LO P。( 3 CP中的 MBP和 ACP活性在原土及各团聚体径级中均显著 高于 PP 并 且随着团聚体径级的减小 ACP活性上升。( 4)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 AP)、土壤 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MBP和全氮( TN)为土壤 Po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认为,近自 然化改造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中磷的积累与转化,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和生产力 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 无菌种子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0-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建立马尾松种子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为其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技术支持。利用液氮将不同含水量的无菌马尾松种子(27.4%、24.6%、22.7%、16.8%、15.8%、10.7%、7.5%、6.1%、4.8%、3.2%)进行超低温保存。结果显示:1.在3.2%-6.1%含水量范围内,经液氮冷冻保存后的发芽率随含水量升高逐渐升高,在含水量6.1%时,发芽率达到最大值91.33%;当含水量大于6.1%时,发芽率逐渐下降,尤其是当含水量大于15.8%时,发芽率迅速下降;在3.2%-7.5%含水量范围内冻存后发芽率达80%以上。2.冷冻、化冻方式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种子无需低温预冷,直接投入液氮保存(快速冷冻)效果最好;室温空气化冻(缓慢化冻)较42 ℃水浴化冻发芽率高,且后者容易发生种皮炸裂现象。3.种皮对马尾松种子超低温保存过程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受机械损伤,去掉外种皮的种子冻存后发芽率显著下降,且容易出现形态不正常的幼苗。4.超低温保存对马尾松种子萌发具有一定“刺激”作用,在最适含水量6.1%时,经超低温保存后种子的发芽率显著大于对照种子。总之,含水量、冷冻方法、化冻方法、种皮结构显著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马尾松种子超低温保存的最优方法是将种子含水量控制在6.1%,直接投入液氮快速冷冻后室温空气缓慢化冻,冻后发芽率可达90%以上。

  • 针阔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释放的动态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调整低效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P)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探明其 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规律。该研究 以马尾松、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C)和香椿(Toona sinensis, T)的凋落叶为 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树种和质量比例组合为15 个处理(3 个单一树种处理+ 12 个混合处理)后进行野外凋落叶分解实验, 探讨DOC 释放最佳的凋落叶树种 组合以及混合比例。结果表明: (1) 马尾松和大部分混合处理凋落叶(除了PT64)在分 解初期(0~6 个月)的DOC 含量均显著升高,出现富集现象,之后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降 低,在分解中后期(12~18 个月)或分解末期(18~24 个月)再次出现小幅度的碳富集现象。阔叶 所占比例越高其后期DOC 含量越低。(2) 分解前期(0~6 个月)凋落叶DOC 释放的拮抗效应 较强(58.33%),仅有8.33%(1/12)的混合处理表现出协同效应。之后(6~18 个月)其协同效应逐 渐增强(18 个月, 91.67%),分解末期(18~24 个月)凋落叶的协同效应有所减弱(66.67%)。在所 有混合处理中,PT64 在整个分解期间均出现协同效应,其次为PT73、PCT622 以及PCT613 在大部分分解时期(3/4)出现协同效应。(3) 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质 量因子中N 含量、P 含量、木质素含量、缩合单宁含量、C/N、C/N、木质素/N 以及木质素 /P 是影响本研究区域中凋落物DOC 释放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马尾松与阔叶凋落叶 混合后的DOC 释放受到树种、混合比例及分解时间的共同影响。相对于其他混合处理, 阔叶占比≥ 30%且含有香椿(T)的混合凋落叶组合(PT64、PCT613、PCT622 以及PCT613) 更能促进DOC 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