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 中国儿童性早熟影响因素的 Meta 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12-23

    摘要: 背景 我国儿童性早熟发生率逐年上升,性早熟儿童比正常儿童更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正常生活成长受到影响。目前临床对于性早熟的认识及防治措施尚不足,明确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性早熟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中国儿童发生性早熟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有关于中国儿童性早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置为建库至2024-04-30。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1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2 817例,共提取到31个影响因素。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中等质量文献20篇,高质量文献2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64)、居住城市(OR=4.13)、居住化工园区附近(OR=2.52)、母亲初潮年龄≤12岁(OR=2.37)及>12~14岁(OR=3.04)、父母学历低(OR=2.41)、父母关系不和睦(OR=4.37)、父母陪伴时长2 h/d(OR=3.07)、喜爱言情类作品(OR=5.94)、户外活动时长14岁(OR=0.64)、户外活动时长≥2 h/d(OR=0.73)及食用蔬菜水果≥200 g/d(OR=0.60)是中国儿童性早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中国儿童发生性早熟受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饮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元影响,其中母亲初潮年龄较晚、户外活动时长越长和食用蔬菜水果≥200 g/d为保护因素。今后需要针对可控因素进行调查与干预,家庭、学校及医院可共同配合,避免或减少儿童性早熟的发生。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持续和停止的预测性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是个体未来自杀意图、自杀行为以及长期心理障碍等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青少年作为高发人群,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且具有明显的社会“传染”效应。因此了解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具有预测作用的因素,有助于为该行为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新视角。 通过梳理国内外采用纵向追踪、回溯性研究等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基于Nock的整合理论模型,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具有预测作用的因素划分为生理机制、个人特质和社会因素三类。在生理机制上,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如当青少年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杏仁核-额叶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处于异常状态时,个体为恢复体内平衡,可能会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依赖,进而将该行为持续下去。在个人特质上,情绪调节存在缺陷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并维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而善于接受自己的情绪反应且能够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青少年在未来更易停止该行为;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特征、低自尊水平、高自我批评与自我惩罚水平等特点的青少年通常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反,具有高自尊水平、对逆境持积极信念、低自我惩罚水平等特点的青少年则更可能停止该行为;青少年所依赖的非自杀性自伤功能也会影响该行为的发展进程,因自我功能(如情绪调节、自我惩罚等)而依赖于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可能性长时间维持这一行为,而因人际功能(如引起他人关注、融入群体等)而依赖于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在一段时间后更有可能停止该行为。在社会因素上,如同伴欺凌、不良家庭关系等风险因素可能会削弱个体应对痛苦的能力,进而诱发或加剧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之,有效的社会支持资源(如同伴支持、家庭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则有助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停止。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研究方法、相关影响因素和功能等领域,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持续或停止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相对较少,未来相关研究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测量技术,拓展研究领域(如性格、认知取向等),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的年龄群体及文化背景差异,以进一步明确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展进程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深入探究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持续和停止的预测性因素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1-24

    摘要: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个体未来自杀意图、自杀行为以及长期心理障碍等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了解能够预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持续或停止的因素有助于为该行为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新视角。基于Nock的整合理论模型,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具有预测作用的因素主要集中于生理机制、个人特质(情绪与认知、人格因素等)和社会因素(同伴因素、家庭因素等)三方面。未来相关研究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测量技术,拓展被试群体和研究领域来探究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展进程具有预测作用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深入探究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 同一性混乱和青少年自伤的循环作用关系:疏离感的纵向中介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 青春期是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同时伴随着心理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问题(例如,自伤)。本研究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考察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自伤(NSSI)的动态双向作用模式,并检验疏离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同一性混乱量表、疏离感量表和自伤行为量表对1258名中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三波段调查(分别记作T1、T2和T3)。RI-CLPM结果表明:(1)分离了个体间效应后,个体内水平上T1的NSSI显著正向预测T2的同一性混乱,而T2的同一性混乱显著正向预测T3的NSSI,T2的NSSI也显著正向预测T3 的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同一性混乱和 NSSI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2)个体内水平上T2的疏离感在T1的NSSI与T3的同一性混乱的关系中具有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基于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将同一性这一青少年的关键发展任务和NSSI在时间尺度上联系起来,对青少年NSSI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成熟对型反社会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Moffitt的反社会行为发展理论将反社会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即终身型和青春期型, 其中, 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频率更高, 它一般在青春期早期产生, 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结束, 青春期个体的发育成熟会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成熟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两方面, 生理成熟或心理成熟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停止:生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 心理成熟对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具有减缓和削弱作用;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交互作用减弱或强化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 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之间的成熟差距抑制了青春期型反社会行为。未来的研究还需就拓展不同类型成熟的研究、改进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结合青少年成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干预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 Kisspeptins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机制新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07 合作期刊: 《分子影像学杂志》

    摘要: 近年来,Kisspeptins的发现使人们对调控青春期和生殖的神经内分泌轴有了新的认识。Kisspeptins不仅是促进Gn RH分泌的上游因子,而且调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主要表现在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青春期的启动以及生殖功能的调控等方面。通过对健康人群及生殖内分泌紊乱患者的观察,发现Kisspeptins可以刺激Gn RH分泌,后者诱导LH分泌,而且增强LH的脉冲频率。这些研究表明Kisspeptins将成为生殖内分泌研究的热点,并为生殖内分泌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目前许多动物试验研究证明Kisspeptins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存在潜在的作用,如卵巢的功能的调节、胚胎植入及胎盘的形成。本文将集中收集关于Kisspeptins 调控 Gn RH 的脉冲式分泌的现有的依据,特别是青春期启动及生殖内分泌方面。

  • 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对快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的预测价值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儿童内分泌常见疾病,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可分为快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RP-CPP)和缓慢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SP-CPP)。RP-CPP 具有极大危害,其与 SP-CPP 在早期临床鉴别中存在困难,主要依靠随访中青春期发育进程及骨龄进展情况进行判断,目前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来预测 RP-CPP。目的 探讨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比值对 RP-CPP 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5 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 4~10 岁 CPP 女童(n=380 例),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等指标分为 RP-CPP 组(n=130 例)及 SP-CPP 组(n=250 例),对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行RP-CPP 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并绘制 LH/FSH 比值对 RP-CPP 预测价值的 ROC 曲线。结果 RP-CPP 组女童的身高、体质量、BMI、IGF-1、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双侧卵巢体积、LH 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 基础值 /FSH 基础值、LH 峰值 /FSH 峰值均大于 SP-CPP 组(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H基 础 值[OR=0.882,95%CI(0.686~0.986),P=0.035] 及 LH 峰 值 /FSH 峰 值[OR=0.492,95%CI(0.336~0.723),P<0.001]是 CPP 患者进展为 RP-CPP 的影响因素。LH 基础值 /FSH 基础值、LH 峰值 /FSH 峰值均与身高、IGF-1、LH 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 峰值、卵巢容积及骨龄呈正相关(P<0.05)。ROC 曲线显示 LH 基础值 /FSH 基础值、LH 峰值 /FSH 峰值较其他指标对 RP-CPP 的预测价值更高,LH 基础值 /FSH 基础值为 0.63 时,约登指数最大为 0.258(灵敏度为 43.1%,特异度为 82.7%,AUC=0.644),LH 峰值 /FSH 峰值为 1.39 时,约登指数最大为 0.276(灵敏度为74.6%,特异度 53.0%,AUC=0.655),二者联合的预测模型优于单一指标预测模型(AUC=0.668)。对未进行临床干预患儿随访 6 个月后的基础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随访 6 个月后 RP-CPP 组的身高增长、ΔLH、ΔFSH、骨龄增长及卵巢容积增长均多于 SP-CPP 组(P<0.05)。结论 LH 基础值 /FSH 基础值及 LH 峰值 /FSH 峰值是 RP-CPP 的早期预测指标,当 LH/FSH 基础值≥ 0.63 或 LH 峰值 /FSH 峰值≥ 1.39 时,需考虑 RP-CPP 的可能性,并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可作为临床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的辅助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