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动、静态视觉信息在真实世界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搜索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目前的视觉搜索研究多使用静态的观察者和静止的二维搜索对象, 侧重于探究注意在搜索中的作用; 现有的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主要概括了影响搜索的自上而下的注意因素, 而将自下而上影响因素简单归结为影像显著性, 然而在真实环境中, 观察者或搜索对象是可以运动的, 搜索时可利用的视觉信息包括动态光流和静态影像结构信息。已有的视觉识别研究发现这两种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观察者准确持久地识别场景、事件和三维结构。在现有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中引入两种视觉信息可以较好还原真实环境中的搜索任务。我们提出研究构想和实验方案,探究利用动、静态视觉信息的视觉搜索过程, 从而完善现有的视觉搜索模型。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环境信息可以提高搜索效率, 且在视觉搜索训练和智能搜索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积极情绪提高背景线索学习的适应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背景线索的学习缺乏适应性, 这种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难以在已习得的场景表征上捆绑一个新目标位置(Re-learning), 也就是场景表征的更新受阻; 其二是在习得一组场景表征后, 难以学习另一组全新场景(New-learning)。研究表明, 在旧场景表征上捆绑一个新目标位置的能力可能与注意范围大小有关, 而学习全新场景则需要重置学习功能。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扩大注意范围, 并改善对旧有认知模式的固着, 因此积极情绪启动将有可能提升背景线索学习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效价为中性和积极的情绪性图片来启动对应的情绪, 探索旧场景捆绑新目标位置时和学习全新场景时, 背景线索的学习情况, 验证积极情绪是否可以提高背景线索学习中的适应性。实验发现, 积极情绪无法促进旧场景上捆绑新目标位置的背景线索学习(Re-learning), 但是可以促进全新场景的学习(New-learning)。该结果说明,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被试的场景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对全新场景的学习, 却无法减少由表征相似性引起的旧表征的自动检索, 进而无法改善旧表征的更新过程。

  • 积极情绪提高背景线索学习的适应性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摘要: 背景线索的学习缺乏适应性,这种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难以在已习得的场景表征上捆绑一个新目标位置(Re-learning),也就是场景表征的更新受阻;其二是在习得一组场景表征后,难以学习另一组全新场景(New-learning)。研究表明,在旧场景表征上捆绑一个新目标位置的能力可能与注意范围大小有关,而学习全新场景则需要重置学习功能。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扩大注意范围,并改善对旧有认知模式的固着,因此积极情绪启动将有可能提升背景线索学习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效价为中性和积极的情绪性图片来启动对应的情绪,探索旧场景捆绑新目标位置时和学习全新场景时,背景线索的学习情况,验证积极情绪是否可以提高背景线索学习中的适应性。实验发现,积极情绪无法促进旧场景上捆绑新目标位置的背景线索学习(Re-learning),但是可以促进全新场景的学习(New-learning)。该结果说明,积极情绪可以提高被试的场景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对全新场景的学习,却无法减少由表征相似性引起的旧表征的自动检索,进而无法改善旧表征的更新过程。

  • 动、静态视觉信息在真实世界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4-24

    摘要: 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搜索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目前的视觉搜索研究多使用静态的观察者和静止的二维搜索对象,侧重于探究注意在搜索中的作用;现有的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主要概括了影响搜索的自上而下的注意因素,而将自下而上影响因素简单归结为影像显著性,然而在真实环境中,观察者或搜索对象是可以运动的,搜索时可利用的视觉信息包括动态光流和静态影像结构信息。已有的视觉识别研究发现这两种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观察者准确持久地识别场景、事件和三维结构。在现有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中引入两种视觉信息,还原真实环境中的搜索任务,并设计了实验,探究利用动、静态视觉信息的视觉搜索过程,从而完善现有的视觉搜索模型。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环境信息可以提高搜索效率,且在视觉搜索训练和智能搜索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自我相关信息对主动抑制的易化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工作记忆表征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调控注意选择过程, 其中一种表现就是能够对储存的干扰物表征产生注意的主动抑制, 进而提高对目标的搜索效率。另一方面, 凸显性刺激也会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优先捕获注意。那么, 当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干扰物为更具社会凸显性特征的刺激(如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 会对视觉搜索过程中的注意抑制产生怎样的影响, 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短暂联结任务和工作记忆引导的视觉搜索任务范式, 探讨了自我凸显性对注意主动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 相比他人和中性条件, 当工作记忆表征为自我联结刺激时, 目标搜索反应更快。本研究从行为层面为自我相关信息能够易化主动抑制过程提供了证据。

  • 移动端新闻平台信息设计要素对效率的影响机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研究移动阅读背景下新闻平台界面设计要素对信息视觉搜索效率的影响机制,提出设计优化策略。[方法/过程] 通过控制移动端新闻平台界面中3个重要因素信息密度、图文结构、文字粗细,采用行为及眼动实验,并结合主观满意度问卷,考察不同界面要素对用户信息视觉搜索效率的影响结果,对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其影响机制。[结果/结论] 移动端新闻信息平台中信息密度、图文结构、文字粗细3种界面设计要素的交互作用显著,且信息密度对用户的主观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视觉搜索效率最优组合为上文下图、低密度、细体组合。

  • 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的注意捕获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采用工作记忆−视觉搜索双任务范式, 探讨不同呈现方式下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语义水平匹配的刺激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1)视觉呈现下, 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知觉和语义匹配的刺激均能捕获注意, 且在视觉搜索快速反应的阶段仍能捕获注意; (2)听觉呈现下, 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语义匹配的刺激不能捕获注意, 反而被抑制, 但在视觉搜索快速反应的早期阶段却能捕获注意。研究表明, 基于视听呈现的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对注意的引导作用可发生在注意搜索过程快速反应的早期阶段。而晚期阶段由于受到跨通道注意选择的抑制, 听觉呈现下的语义表征不能捕获注意, 而视觉呈现下的语义表征仍能捕获注意。

  • 掩蔽刺激对目标识别加工的作用:来自fNIRS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信息掩蔽刺激(如随机字母群)对字母视觉搜索的干扰大于能量掩蔽刺激(如将字母群像素随机化后的散点), 但相应的中枢机理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记录脑代谢激活模式的功能性近红外光学脑成像技术(fNIRS), 考察年轻成年被试分别在字母掩蔽、字母碎片掩蔽、像素掩蔽条件下判断上、下、左、右四个目标字母是否相同时的大脑皮层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依字母、字母碎片、随机散点掩蔽条件顺序, 被试的搜索任务成绩显著递增, 而顶-枕皮层的激活范围与程度显著递减, 表明信息掩蔽较匹配的能量掩蔽对视觉搜索有更大的干扰作用, 并在初级和联合视觉皮层引发更大的激活。在字母碎片掩蔽条件下, 视觉初级皮层部分区域的激活水平与搜索行为绩效的相关显著, 而在字母掩蔽条件下, 视觉联合皮层部分区域的激活水平与搜索行为绩效的相关显著。这进一步说明信息掩蔽中的字母掩蔽和字母碎片掩蔽的掩蔽作用在大脑皮层上所造成的加工负载存在差异。

  •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视觉定向与的特点及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定向网络是注意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视觉定向与视觉搜索两大任务。对于这两大注意任务, 正常个体在神经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重叠, 然而, 孤独症个体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证据。研究者从非社会信息的注意视角发现, 一般而言, 在视觉定向上, 孤独症个体注意转移不存在缺陷, 而注意脱离存在困难, 但该结论仍有争议; 在视觉搜索上, 孤独症个体存在视觉搜索优势, 但该优势发生的阶段及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孤独症个体在视觉定向任务中左右视野的不对称性、视觉搜索优势的内在机制及两大注意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 预期对注意的影响受制于被预期主体是目标还是分心物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以往研究表明, 预期机制和注意机制都能促进感知行为, 但两者以何种方式共同作用于感知行为仍然存在争议, 特别是, 对于预期主体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空间提示以及视觉搜索相结合的范式, 通过4个实验, 考察了当被试对目标进行预期以及对分心物进行预期时, 空间预期对空间注意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1)当目标为预期主体时, 预期对注意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2)当分心物为预期主体时, 预期与注意的作用独立; (3)当目标为预期主体时, 通过刺激数增加而导致的任务难度变化不影响预期和注意之间的关系。这表明, 空间预期是否影响空间注意效应受制于预期主体——当预期主体为目标时, 预期和注意两者交互式地影响感知行为; 当预期主体为分心物时, 预期和注意独立地影响感知行为; 而且, 预期和注意之间的关系不受任务难度影响。

  • 自闭症谱系障碍者视觉定向与的特点及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9-12

    摘要: 定向网络是注意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视觉定向与视觉搜索两大任务。对于这两大注意任务,正常个体在神经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重叠,然而,自闭症个体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证据。研究者从非社会信息的注意视角发现,一般而言,在视觉定向上,自闭症个体注意转移不存在缺陷,而注意脱离存在困难,但该结论仍有争议;在视觉搜索上,自闭症个体存在视觉搜索优势,但该优势发生的阶段及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自闭症个体在视觉定向任务中左右视野的不对称性、视觉搜索优势的内在机制及两大注意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 关联数据在数字图书馆移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摘要: 【目的】提出一种具有语义发现功能的移动视觉搜索方法, 实现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信息的全搜索。【方法】采用BIBFRAME、关联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视觉资源的语义信息和特征信息, 通过关联数据对特征信息和语义信息进行关联, 实现移动视觉搜索和语义搜索的融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 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对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的搜索, 弥补了传统移动视觉搜索在语义方面的不足。【局限】系统在检索效率上还存在不足, 特征处理算法和SPARQL 检索过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论】本文提出的移动视觉搜索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的关联与搜索, 为数字图书馆语义信息发掘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

  • 关联数据在数字图书馆移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摘要: 【目的】提出一种具有语义发现功能的移动视觉搜索方法, 实现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信息的全搜索。【方法】采用BIBFRAME、关联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视觉资源的语义信息和特征信息, 通过关联数据对特征信息和语义信息进行关联, 实现移动视觉搜索和语义搜索的融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 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对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的搜索, 弥补了传统移动视觉搜索在语义方面的不足。【局限】系统在检索效率上还存在不足, 特征处理算法和SPARQL 检索过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结论】本文提出的移动视觉搜索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视觉资源内容和语义的关联与搜索, 为数字图书馆语义信息发掘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

  • 虚拟仿真场景中威胁性视觉刺激搜索的注意偏向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4-18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自Öhman, Flykt和Esteves (2001)完成威胁性刺激引起注意偏向的经典实验后, 有不少实验重复了这一发现。进化心理学家据此将人对蛇与蜘蛛的威胁反应解释为早期人类适应野外环境的结果。然而已有实验中既没有野外环境, 也没有视觉搜索时的光流动态信息, 实验的生态效度存疑。本研究利用新近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 模拟早期人类生存的丛林环境, 让被试以完全浸入式的方式来搜索丛林草地中的威胁性刺激(蛇、蜘蛛), 结果发现被试搜索威胁性刺激确实比非威胁性刺激(蘑菇、花、松鼠、蝉)要快。并且, 三维空间数据显示, 被试确认威胁性刺激的空间距离要显著远于非威胁性刺激。这是首次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揭示了人对威胁性刺激搜索的注意偏向加工。实验结果为威胁性刺激加工的进化心理学解释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此外,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实验的生态效度的尝试也获得了初步进展.

  •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表现为被试对高兴面孔比对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大量研究以简笔画和面孔图片为材料, 在情绪分类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中均发现这一优势。该优势存在诊断性价值假说、情绪独特性假说和出现频率假说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近年来, 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发现这一优势形成于反应选择阶段, 但其起始阶段尚无一致结论。未来可借助fMRI技术进一步研究其认知神经机制。

  • 移动用户体验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为提升移动视觉搜索(Mobile Visual Search,MVS)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探究影响MVS用户体验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以期为MVS的管理者、设计者及运营商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 将S-O-R模型与EDT模型整合,结合MVS系统特征、认知要素、情感体验和失验(disconfirmation)等,构建MVS用户体验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和设计调查问卷,并针对淘宝和京东的MVS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准确性和完整性正向显著影响信息质量,灵活性正向显著影响系统质量,移情性正向显著影响服务质量,并通过感知有用性、有用性失验、感知愉悦性和愉悦性失验等影响满意度,进而影响持续使用意愿。本研究所揭示的影响MVS用户体验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将为改善MVS用户体验提供参考。

  • 自我积极表情加工优势效应:来自ERPs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基于自我加工优势和内隐积极联想理论,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结合ERPs技术考察个体自我表情加工的特点, 并进一步探讨情绪效价和身份信息对面孔加工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1)搜索自我快乐表情比自我愤怒表情及两类他人表情速度更快、正确率也更高; (2)自我快乐表情对N1、N2、LPP成分的激活显著大于自我愤怒表情及两类他人表情。自我表情加工存在积极加工偏向, 且这种加工优势在面孔加工早期视觉编码阶段就已出现。

  • 高善良特质在情绪调节行动控制中的内隐优势

    分类: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3-13

    摘要: 基于善良特质在中国人人格修养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理论为模型参照,设计了三项行为实验检验善良特质的导向性与内隐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1采用Stroop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判断人际关系词颜色时是否受到色词内容的干扰,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对人际关系积极词更敏感;研究2采用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任务比较高低善良被试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差异,结果发现高(vs.低)善良被试更倾向于采用控制型情绪调节方式调节情绪;研究3在诱发被试负性情绪条件下,采用面孔表情视觉搜索任务间接考察高低善良被试在内隐情绪修复效果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高(vs.低)善良被试搜索愤怒背景下高兴面孔的速度更快。三项实验结果一致地表明,高善良特质利他重感情的行动目的性在情绪调节的行动控制中具有内隐优势,对积极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

  • 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多感觉整合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 有研究表明Pip-and-Pop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感觉整合, 那么Pip-and-Pop效应是否同样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呢?本研究采用动态视觉搜索范式, 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空间一致性(实验1)和时间一致性(实验2)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视觉目标颜色变化伴随一个同侧的听觉刺激时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 对侧条件没有发现Pip-and-Pop效应。(2)视听刺激同时呈现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 随视听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增加Pip-and-Pop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果表明, 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这为多感觉整合在产生Pip-and-Pop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 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摘要: 多感觉整合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有研究表明 Pip-and-Pop 效应产生的原因是 多感觉整合,那么 Pip-and-Pop 效应是否同样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呢?本研究采用动态视觉搜索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空间一致性(实验 1)和时间一致性(实验 2)对Pip-and-Pop 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视觉目标颜色变化伴随一个同侧的听觉刺激时所产生的 Pip-and-Pop 效应最大,对侧条件没有发现 Pip-and-Pop 效应。(2)视听刺激同时呈现所产生的 Pip-and-Pop 效应最大,随视听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增加 Pip-and-Pop 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果表明,视听时、空一致性对 Pip-and-Pop 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这为多感觉整合在产生 Pip-and-Pop 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