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作林木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豫南地区不同间作林木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以河南信阳地 区间种板栗、茅栗、杉树的茶园土壤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内化学实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 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园土壤化学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特点。结果表 明:(1)间作茅栗和杉树的茶园土壤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间作板栗的茶园,并且 三者间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真菌群落结构上,间作茅栗和杉树的茶园具有 较高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是3 种间作茶园土壤的主要真菌门类。 其中,间作板栗和杉树的茶园土壤担子菌门相对丰度较高,而间作茅栗的茶园则以子囊菌门 为主。在属的分类水平上,间作板栗的茶园土壤中红菇属和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 他两种间作类型。(3)研究还发现茶园土壤化学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间作不同林木的茶园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了真菌 群落的分布和结构。(4)在真菌营养类型方面,间作板栗和杉树的茶园土壤真菌以外生菌根 真菌为主,而间作茅栗的茶园则以未定义腐生真菌为主。综上所述,豫南地区间作不同林木 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些发现为茶园间作树种的选择 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茶园生态环境和提高茶叶品质。

  •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碳氮养分及胞外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2-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夏季干旱事件频发影响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而茶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作物,因此研究干旱条件下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养分、生态酶活性及微生物生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茶园3种不同植茶年限(10a、30a和50a)土壤和邻近的荒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分(干旱组30% WFPS(water-filled pore space)和对照组55% WFPS)处理前、第7天和第14天的土壤碳氮养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总有机碳TOC,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胞外酶活性(涉碳胞外酶:β-葡萄糖苷酶BG,涉氮胞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NAG+LAP)变化,探讨不同水分对不同植茶年限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碳库及涉碳、涉氮胞外酶活性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0a最高);土壤氮库养分随着植茶年限增加而增加。干旱处理增加了土壤TOC、NH4-N、NO3-N含量,而降低了土壤MBC含量、BG和NAG+LAP活性。处理前后植茶年限30a土壤DOC、MBN、NO3-N和涉碳、涉氮胞外酶含量最高,且其干旱组土壤DOC、TOC、MBC、MBN含量与对照组比变幅相对较小,可推断植茶年限30a左右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丰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较强。

  • 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以普洱古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传统知识不仅是地方社区内居民与自然环境长期适应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 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性存在, 对遗产系统具有支持作用。因此, 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归纳分析当前相关国际公约及研究中对于传统知识的定义及内涵,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定义为“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 围绕农业所积累的与生计维持、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精神信仰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知识、创新及实践”, 可分为生计维持类传统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传统知识、传统技艺类传统知识、文化类传统知识及自然资源管理类传统知识5类。文章通过梳理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的相关关系, 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结合遗产地实地情况, 针对当前传统知识保护中所存在的实物载体遭到破坏、传承存在危机、受到旅游业冲击及保护措施相对低效等问题, 提出加强保护意识、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遗产系统保护规划、开展传统知识的调查编目、加强传承记录工作及充分利用现有制度对传统知识进行保护等措施, 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保护提供建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