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摘要:本文通过腐蚀失重实验、电化学实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AZ31+xLa系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并对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La含量增加,合金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先升高后降低,新相Al11La3的析出使?相分布更加均匀细小,当La为1.1wt.%时,自腐蚀速率和自腐蚀电流最小,168h时自腐蚀速率较AZ31下降了28.59%,自腐蚀电流为1.03×10-6A/cm2,较AZ31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晶粒尺寸最小,耐蚀性最强。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9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在含有不同C3H8O3含量的硅铝复合电解液中,利用交流脉冲电源在AZ91D镁合金基体上制备了一系列微弧氧化膜。利用扫描电镜、膜层测厚仪分别研究了陶瓷膜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厚度;采用全浸泡试验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了膜层在3.5%NaCl中性溶液中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过程中的起弧电压和终止电压均随C3H8O3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的变化趋势;随着C3H8O3含量的增加,膜层耐蚀性先提高后降低,膜厚的变化趋势基本与耐蚀性一致,但膜厚变化幅度不大。EIS测试结果表明,膜层的耐蚀性主要取决于内部致密层,当C3H8O3含量为5mL/L时,膜层相对较致密,因而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利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方法、结合SEM和XRD等方法,研究了CaO添加量为0,0.1%,0.5%和0.9%(质量分数)的AZ81镁合金显微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CaO的添加量为0.5%时,合金的晶粒得到明显细化,合金主要由α-Mg基体和Mg17Al12相组成,同时在合金中生成了新相Al2Ca和Mg2Ca;随着CaO添加量的增加,AZ81镁合金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先降低后升高,自腐蚀电位先升高后降低,自腐蚀电流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当CaO的添加量为0.5%时合金的腐蚀速率和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自腐蚀电位最高,耐腐蚀性能最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采用钛酸盐和锆酸盐为主盐,开发了一种应用于2024铝合金表面的无铬钛锆转化膜。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中性盐雾实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转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无铬钛锆转化膜由微米级的微小颗粒组成,膜层均匀平整,无明显缺陷;无铬钛锆转化处理后的2024铝合金,经中性盐雾168h,无明显腐蚀产物产生;钛锆转化膜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和一定的钝化能力,可有效的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8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采用钛酸盐,锆酸盐为主盐,开发了一种应用于2024铝合金表面的无铬钛锆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中性盐雾试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转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无铬钛锆转化膜由微米级的微小颗粒组成,膜层均匀平整,无明显缺陷;无铬钛锆转化处理后的2024铝合金,经中性盐雾168h,无腐蚀产物产生;钛锆转化膜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和一定的钝化能力,可有效的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研究了酸洗以及酸洗+碱洗前处理工艺对AZ91D镁合金无铬、无裂纹、低能耗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的酸洗前处理使得AZ91D镁合金表面的α相优先溶解,合金表面粗糙度增加,不利于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增加。合理地利用酸洗+碱洗调整AZ91D镁合金表面化学状态能够有效提高钛/锆化学转化膜的耐蚀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通过腐蚀速率的测定、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镀铝锌板耐指纹膜和钝化膜的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耐指纹膜试样由于表面致密,比钝化膜试样具有更高的耐蚀性能。在3.5%NaCl溶液中,耐指纹膜试样的腐蚀速率是钝化膜试样的0.553倍;极化曲线测试中,耐指纹膜试样的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相对于钝化膜试样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腐蚀电流和极化电阻分别是钝化膜试样的0.041倍和9.198倍;EIS测试中,耐指纹膜试样的阻抗值比钝化膜试样高出约一个数量级。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31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本工作选定尾气膨胀机叶轮常用的FV520B钢、17-4 PH钢和Inco 718合金三种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仿工程工况环境法分别对其在T1、T2及T3下的均匀腐蚀和点蚀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T1下,测试腐蚀液浓度范围内,三种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满足工程使用需求。当测试温度为T2时,Inco 718合金在整个腐蚀浓度区间仍表现出优异的耐蚀性,可以满足工程需求;但FV520B钢和17-4PH钢在腐蚀液浓度升高为1.5%时,两者的耐蚀性均发生明显下降;当环境温度进一步升高为T3时,Inco 718合金在整个腐蚀浓度区间仍表现出优异的耐蚀性,但FV520B钢和17-4PH钢的耐腐蚀性能,随混合酸溶液浓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已无法满足工程使用。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8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了酸洗以及酸洗+碱洗前处理工艺对AZ91D镁合金无铬、无裂纹、低能耗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酸洗前处理使得AZ91D镁合金表面的α相优先溶解,合金表面粗糙度增加,不利于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增加。合理地利用酸洗+碱洗调整AZ91D镁合金表面化学状态能够有效提高钛/锆化学转化膜的耐蚀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通过OM,XRD,TEM和SEM等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前后Mg-10Gd-2.5Nd-0.5Zr(质量分数,%)合金的显微组织形貌,并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进行了0~96h的失重腐蚀实验。结果表明:合金铸态组织由α-Mg基体和粗大的枝晶β相组成,热处理后,合金中的β相经溶解再析出过程,由断续网状转变为方块颗粒状;在3.5%NaCl溶液中,经热处理后,合金的耐蚀性能明显提高,其平均腐蚀速率由铸态时的0.74mg·cm-2·d-1,降低到固溶态时的0.41mg·cm-2·d-1和时效态时的0.35mg·cm-2·d-1,且腐蚀产物以Mg(OH)2为主。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摘要: 利用双向脉冲电源对Mg-Mn-RE镁合金分别在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三种电解液体系中进行微弧氧化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动电位极化曲线以及交流阻抗(EIS)等检测方法对合金表面生成的陶瓷膜层的微观结构及耐蚀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磷酸盐和硅酸盐体系中制备的膜层虽然截面较为致密,但膜层较薄且表层分布有明显的龟裂裂纹,耐蚀效果改善并不理想;而在铝酸盐体系中制备的膜层厚度可达7.9μm,结构致密且表面平整无裂纹。相比于磷酸盐和硅酸盐体系,在铝酸盐体系中制备的陶瓷膜层具有更佳的耐蚀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31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以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为有机前驱体,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无机前驱体,盐酸为催化剂,经水解-缩合反应在Cu合金H62表面制备了高固含量的有机-无机杂化溶胶-凝胶涂层。利用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对涂层的化学成分和溶胶粒子的平均直径进行表征,利用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利用拉脱法附着力测试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蚀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EOS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涂层的热稳定性。随着TEOS含量的增加,溶胶粒子的尺寸呈上升趋势,过量的TEOS会使涂层表面和内部产生孔洞和裂纹等缺陷。当TEOS和MPTMS的摩尔比为0.6时,涂层的交联密度较大且涂层缺陷较少,涂层的耐蚀性最佳。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14 合作期刊: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摘要: 使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在Q420基体上制备了新型Zn-22Al-Mg-Re合金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铜加速乙酸盐雾试验、电化学工作站等手段研究了其微观组织形貌、结合强度、耐蚀性能,并与纯锌、Zn15Al涂层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Zn-22Al-Mg-Re合金涂层的结合强度高、腐蚀电位低、腐蚀电流小,腐蚀产物较为稳定,呈细小致密的针状,具有良好的自封闭性,合金涂层的阴极保护能力和耐蚀性能均优于纯锌、Zn15Al涂层。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15 合作期刊: 《金属学报》
摘要: 本文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一种多相强化型马氏体时效不锈钢时效过程中的元素偏聚特征及其与材料力学/耐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钢在时效过程中析出三种强化相,即富Mo的R′相、Ni3Ti金属间化合物η相和富Cr的α′相,其中R′相与η相一起形成核壳状结构,α′相则单独弥散分布于基体中。时效时间延长至40h后,主要强化相η相的成分、数量密度和等效半径基本稳定,同时实验钢的强度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优异的抗过时效能力得益于主要强化相形成的核壳状结构。腐蚀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富Cr的α′相的析出,导致了贫Cr区的形成,进而降低了实验钢的耐蚀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6-11-08 合作期刊: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摘要: 本文采用HVOF喷涂技术在TC18钛合金表面制备WC-12Co和WC-10Co4Cr涂层。利用SEM和XRD分析试样微观形貌和物相组织,使用显微硬度计及纳米压痕仪分别对试样的显微硬度和塑韧性进行测量。对试样进行电化学腐蚀测试和中性盐雾腐蚀试验,并对比分析其腐蚀行为。测试结果表明,两种WC-Co涂层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均明显高于基体,且WC-10Co4Cr涂层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更高。WC-12Co涂层和WC-10Co4Cr涂层均能有效的提高基体的耐蚀性能,其中WC-10Co4Cr涂层耐蚀性能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