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省媒体融合创新路径研究报告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宣传工作,并多次就推进媒体融合和纵深发展作出一系列深刻阐述和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福建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要,立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大局和新媒体时代大势,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在推动构建全媒体格局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引领力、影响力持续走强。本文以福建省媒体融合案例为样本,立足全国多家媒体融合经验,深度总结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实践经验及创新路径,进而更好地为国家传播战略服务,推动国内主流媒体实现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 亚热带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 究利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1982 年36 777 个和2008 年236 445 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属性建立的1∶25万耕地土壤数据库, 借助GIS 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26 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982—2008 年间福建省67.60%的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 其中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83%、18.26%和48.52%。就行政区域差异而言, 强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市, 占全省强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86.88%, 其次为泉州市, 占比为8.39%;中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平市、龙岩市和泉州市, 分别占全省中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9.88%、18.10%和16.94%, 弱度酸化耕地则遍布全省各县市区。从土壤类型差异来看, 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和酸性紫色土亚类的酸化面积比例较大, 分别占相应亚类总面积的82.87%、72.37%和69.20%; 但渗育和潴育水稻土亚类的酸化程度较为严重, 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的渗育和潴育水稻土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相应酸化程度总面积的98.94%、84.51%和87.36%。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分析, 水田和水浇地的酸化面积比例较高, 分别占相应利用类型总面积的70.35%和60.78%。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分析表明, 1982—2008 年间酸雨、高温多雨气候及化肥大量施用是引起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 故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和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是减缓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

  • 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耦合评估及其时空演化分析

    分类: 测绘科学技术 >>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0-14

    摘要: 福建省作为我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该省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优良水平,生态环境相关各项指数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为了探究近十五年福建省生态优良的成因,本文选取2005年至2020年福建全省范围的MODIS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和省市统计年鉴数据为数据源,以遥感生态指数(即RSEI)评价福建省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同时构建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强度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RSEI与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关系,最后对福建省2005年至2020年的生态健康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福建全省的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尤其以宁德市上升最为显著,由原来的0.0993增至0.963,其空间分布格局分布为东南沿海地区低于西北内陆地区,西南部地区高于西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高于东南部地区。在作用类型上,福建省多数城市在2005年的土地利用强度对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起到明显的阻滞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不断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中等协调,乃至优质协调,但厦门市发展相对缓慢,其2020年耦合度值为0.315,仍处于轻度失调。本研究填补了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与土地利用强度互动研究机制的空白,也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