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1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文采用珠三角典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通量观测站2012年CO2通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CO2通量、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及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珠三角地区的碳源汇、碳循环评价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CO2浓度日变化呈一峰一谷变化形态,在夜间或日出前后出现最大值,在午后达到最小值;CO2通量日变化呈单谷曲线,在白天中午前后到最小值(负值),夜间和早晨较高(正值)。(2)CO2通量季节平均值的高低次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CO2浓度季节平均值的高低次序则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即非生长季高于生长季节,这可能与植物物候的季节变化所引起的 CO2源汇强度改变有关。(3)2012年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CO2年均浓度为664.7 mgm-3,CO2通量年均值为-0.079 mgm-2s-1,NEE为-611 gCm-2a-1,表明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近年来处于快速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4)CO2通量及浓度与气温、饱和水气压差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CO2浓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表明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2浓度和通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近年来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有所增强。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估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探索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流动和存储至关重要, 并有助于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遥感GPP 模型是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模拟GPP 的重 要工具。为摸清TG 和VI 这两种遥感GPP 模型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的适用性以及 不同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的模拟效果,该研究基于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 数据,从全年和季 节两种尺度利用通量塔实测GPP 对TG 和VI 模型的敏感参数进行标定,分别对中亚热带次 生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的GPP 进行模拟,并对比分析TG 和VI 模型在这两种生态系统 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标定后,模型的模拟精度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分季 节标定的情况下,模拟精度明显优于全年标定的结果。(2)TG 和VI 模型的输入参数与两 种生态系统实测GPP 的相关性较高(R2 >0.70,P<0.001)。(3)TG 模型的GPP 模拟值与实 测GPP 的相关性高于VI 模型,并且TG 模型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模拟误差最小 (RE<2%)。综上认为,两种模型皆具备在中亚热带地区两种典型森林应用的潜力,且TG 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VI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