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MathMenu.js
  • 公共图书馆获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捐赠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我国社会捐赠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一直很小,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鼓励社会捐赠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过程] 汇集我国现代公共图书馆法规中鼓励捐赠的条款,并从捐赠方、获赠方、优惠方式3个方面梳理现有社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发现目前社会捐赠公共图书馆获税收优惠的政策存在3个问题:捐赠公共图书馆的相关问题模糊、社会捐赠获税收优惠的限制较多、捐赠公共图书馆缺少享受税收优惠的路径;并介绍美国的税收政策。[结果/结论] 针对捐赠公共图书馆获税收优惠政策现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出台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减少捐赠获税收优惠的限制、成立全国性公共图书馆事业基金会。

  • 互联网“箱”效应:增加“箱”对个体互联网意愿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当前互联网捐赠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促进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潜在因素:增加“捐赠箱”(即,互联网“捐赠箱”效应)。通过1项模拟真实募捐平台的小程序实验和5项控制实验,本研究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并揭示了背后机制:在互联网募捐情境中,增加(vs.未增加)“捐赠箱”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感知难度较低的初始决策(即,是否“加入捐赠箱”比是否“立即捐赠”的决策难度低),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决策意愿(即,加入捐赠箱意愿更高)。而这一初始决策会增强捐赠者与之相关的一致性动机,进而提高其后续捐赠意愿。此外,我们识别了互联网“捐赠箱”效应的边界条件:该效应在一致性偏好较低(vs.较高)的个体中将被削弱。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捐赠行为决策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为公益行业从业者开展互联网公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参考。

  • 基于认捐模式的图书馆受赠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图书馆实物受赠模式面临困境,基于网络众筹的现金受赠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兼具现金受赠与实物受赠特征的图书馆认捐受赠模式存在诸多优点,但实践效果差强人意,存在进一步创新空间。[方法/过程] 详细分析图书馆实物受赠模式及其创新探索的困境和形成机理,全面调查我国图书馆认捐受赠的实践现状,在分析其优势和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认捐受赠模式的创新框架。[结果/结论] 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以提升受赠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强化效果反馈和过程透明,打造标准化、易复制、可操作的认捐系统和实施方案,形成多方共赢的公益生态,是图书馆认捐受赠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 公平还是效率?完成动机对亲社会行为偏好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6-13

    摘要: 在亲社会行为中,帮助者通常会面临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以往研究发现,当公平与效率无法兼顾,人们往往忽视对少数人的帮助效率,倾向于将捐赠资源平均分配给更多人。本文通过6个实验,发现完成动机有助于提高个体对帮助效率的关注。具体而言,当求助不涉及生存需求时,在所有受助者的困难均不能被完全解决的情境中,帮助者更倾向公平;而在能完全解决少数受助者所有困难的情境中,帮助者对公平的倾向降低,对效率的倾向提高,这一选择偏好的变化受个体完成动机中介。此外,个体完成动机在不涉及公平因素的更广泛的捐助情境中也能有效促进个体的捐赠金额。这一发现推动了有效利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有效利他的实现提供了潜在的干预措施。

  • 社会知觉视角下道德诉求方式如何提升劝捐效果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如何有效地引导个体“慷慨解囊”一直是理论和实践都关注的热点。基于道德基础理论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研究考察了在不同社会知觉(温暖型vs.能力型)的劝捐主体中, 两种道德诉求方式(个体人道诉求vs.群体规范诉求)对劝捐效果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3个实验的结果显示:温暖型(能力型)劝捐主体与个体人道诉求(群体规范诉求)更为契合, 更有利于提升劝捐效果; 温暖型劝捐主体进行个体人道诉求主要通过唤起个体的自我效能而提升劝捐效果, 而能力型劝捐主体进行群体规范诉求则主要通过增强个体的反应效能而提升劝捐效果。

  • 我国社会智库资金筹集:渠道、影响因素和机制构建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18-08-14 合作期刊: 《智库理论与实践》

    摘要: [目的/意义]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充分与否,资金是重要因素。没有强大的财力基础,社会智库就不能长期存在,也不可能保持充分的独立性。资金问题表面上是社会智库的运作问题,实质上却反映了社会智库的发展环境,关乎社会智库能否产生和实现影响力和公信力,关乎社会智库的存在价值。[方法/过程]本论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智库的资金筹集渠道进行归纳分析,梳理出影响和制约社会智库资金筹集的内外部因素。[结果/结论]论文提出了创建我国社会智库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的建议。

  • “多”反而少:元认知推断视角下支付渠道数量对个体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支付渠道通常是捐赠信息中的必要元素。研究基于元认知推断理论, 探讨了支付渠道数量因素(多个vs.单一)对个体捐赠的作用机制。通过6个实验和1个单文章元分析, 结果发现:相比单一支付渠道, 多个支付渠道反而会抑制个体捐赠的金额和意愿, 感知商业化和道德怀疑连续中介以上效应。关键原因在于, 多支付渠道在商业化背景下的频繁应用会使得人们持有“多支付渠道=商业化”的朴素信念。基于此, 个体会对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的捐赠信息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 进而怀疑捐赠对象的道德性, 最后弱化捐赠意愿与行为。此外, 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多支付渠道=商业化”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低时, 个体将无法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过程, 从而弱化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对个体捐赠的负面作用。

  • 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建构及其对高收入群体意愿的促进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5

    摘要: 敬畏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积极情绪。但现有敬畏研究多基于西方文化敬畏原型侧重考察自然景观诱发的自然敬畏的作用。虽然有研究开始关注敬畏的社会性来源,但也局限于权威人物事迹。本研究将视角转向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并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敬畏原型的社会性、精神性、人本性和大众性特征,提出了“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考察了它在促进高收入群体慈善捐赠以及缓解贫困群体消极刻板印象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愚公式精神敬畏在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预研究),是一种不同于自然敬畏的敬畏形式(研究1a、1b和2)。与自然敬畏类似,愚公式精神敬畏能够提升高收入群体的捐赠意愿(研究3a和3b);与自然敬畏不同,愚公式精神敬畏具有缓解对贫困群体消极刻板印象的独特作用(研究2、3a和3b)。文章首次提出“愚公式精神敬畏”概念,结果证明了它在促进捐赠和消除偏见中的作用,拓展了敬畏理论,对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启示意义。

  • 网络公益平台默认选项设置对个人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网络公益背景下默认选项金额对个人捐赠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通过4个实验, 本文发现在网络公益平台中将默认选项设置为高金额会显著地减少个人的捐赠意愿, 而感知被操控在该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 当公益机构将默认选项的金额设置为高金额(vs. 低金额)时, 人们的被操控感知增强, 进而捐赠意愿降低, 产生了默认效应的反作用。此外, 个体道德认同水平在这一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当个体道德认同水平较低时, 高金额默认选项(vs. 低金额默认选项)会降低其捐赠意愿, 而对于道德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而言, 他们的捐赠意愿在高/低金额默认选项时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推进了默认效应在捐赠决策领域的理论研究, 同时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公益平台进行捐赠金额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17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提交时间: 2023-03-16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

  • 募捐信息该强调恢复还是改善受事件可控性调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摘要: 求助者境况是募捐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境况的不同描述理应影响募捐效果,却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根据对求助者境况变化过程的不同描述,将募捐信息分为两类:恢复/重建(强调求助者过去境况较好,当前变得很差,捐赠使其由损失境况恢复至原状)和改善/提高(强调捐赠使求助者由当前很差的境况变得更好)。通过1个二手数据(N= 978,研究1)和6个实验(N= 1163,研究2/3a/3b/4/5a/5b)发现,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使捐赠者感知慈善项目更有利于求助者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而当捐赠者面对不可控(vs.可控)事件时也更关注减少损失(vs.增加获得)。因此,基于调节焦点的匹配,对不可控事件采用恢复/重建(vs.改善/提高)类描述,对可控事件采用改善/提高(vs.恢复/重建)类描述,个体的捐赠意愿(研究5)和实际捐赠(二手数据)更高。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募捐信息分类并证明其后续影响,在实践上可以指导慈善组织根据事件可控性合理设计募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