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猫须草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利用硅胶、MCI 柱色谱以及􀀁HPLC 等分离技术,对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LPS 诱导的􀀁RAW264.7 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泡桐素(1)、鼠尾草素(2)、对苯二甲酸二辛酯(3)、N-(N-苯甲酰基-L-苯丙酰基)-L-苯基丙醇(4)、fragransin B1(5)、6,7,8,4'-四甲氧基黄酮(6)、N-反式-阿魏酰酪胺(7)、􀀁N-顺式-阿魏酰酪胺(8)、trans-N-cinnamoyltyramine(9)、新海胆灵A(10),其中化合物􀀁1、􀀁4、8-10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猫须草抗炎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中低极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NO 生成抑制活性,其中酰胺类成分(7-9)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表明该类成分是猫须草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该研究丰富了猫须草抗炎物质基础,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北豆根化学成分及其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9-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北豆根,防己科蝙蝠葛( Menispermum dauricum )的干燥根茎,是重要的中药材。为了阐明北豆根 药效物质基础,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对其甲醇浸提物进行系统分离和结构鉴定, 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筛选。该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及高压制备 HPLC 等色 谱技术对北豆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采用 NMR 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测定化 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 RAW264.7 释放 NO 和 IL-6 炎症因子的含量评价其抗炎活性。结 果表明:(1)从北豆根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香草酸(2)、 丁香醛(3)、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5)、2-(4-羟 苯基)-硝基乙烷(6)、对羟基苯乙腈(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fragransin B2(9)、 7-hydroxy-3,6-dimethoxy-1,4-phenanthraquinone(10)、棕榈酸(11)、花生酸(12)、β-谷甾醇(13)、 β-豆甾醇(14)、胡萝卜苷(15)。其中,化合物4 -7、9、12 为首次从防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 物1、3-11、14 为首次从蝙蝠葛属中分离得到。上述化合物包括苯酚类、木脂素类、菲醌类、脂肪酸类 及甾醇类,极大丰富了北豆根的化学多样性。(2)化合物12 在25 和50 μg·mL﹣1 浓度下可以显著抑制 LPS 诱导的RAW264.7 细胞NO 和IL-6 的释放,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 藏药黄帚橐吾化学成分及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黄帚橐吾( Ligularia virgaurea 为藏药日肖的基原植物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干黄水 功效。为研究黄帚橐吾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 采用 硅胶 柱 色谱 、 凝胶 柱 色谱 、 O DS 反相 柱 色谱 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 各种 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脂多 糖( LPS 诱导的 RAW26 4 7 细胞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 NO )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 1 )从 黄帚橐吾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 2 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spiroeuryolide 1 、 cacalol acetate 2 )、 oplopenone 3 )、 8 ethyl palmosalide A 4 )、 1 hydroxy 3,7 dimethyl 2 --(pent 3 enyl) benzofuran 5 )、丁香脂素 O β D 葡萄糖苷( 6 )、松脂酚 O β D 葡萄吡喃糖苷( 7 )、 isoeucom min A 8 )、 eucommin A 9 )、 6,7 二甲氧基香豆素( 10 )、阿魏酸 11 )、咖啡酸乙酯 12 )、 咖啡酸甲酯( 13 )、阿魏酸甲酯 14 )、阿魏酸乙酯 15 )、咖啡酸 16 )、 2 --[( E 3′,7′ dimethyl 2′,6′ octadienyl] 4 methoxy 6 methylphenol 17 )、 2,8 dimethyl 6 methoxy 2 --(4 methylpent 3 enyl) chromene 18 )、 β 谷甾醇( 19 )、 dodecyl( Z 9 hex ade cenoate 20 )、 hexacosanal 21 )。 其中 化合物 1 4 、 6 、 11 16 、 18 、 2 0 、 21 为首次从黄帚橐吾中分到 。 2 体外抗炎实验表明, 化合物 1 3 、 6 、 11 16 、 17 、 19 在 检测浓度下( 1.56 ~ 50.00 μmol·L 1 均能显著抑制 NO 释放量( P < 0.05 或 P < 0.01 化合物 5 在浓度为 50 00 μmol·L 1 时 对 NO 的释放量无抑制作用 ,但在 12.50 、 25.00 μmol·L 1 的 浓度下,对 NO 的释放量有抑制作 用( P < 0.05 。 该研究结果 丰富了黄帚橐吾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为黄帚橐吾抗炎活性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9-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为贵州苗族习用草药,用于黄疸型肝炎、急性 胆囊炎等病症的治疗。为研究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凝胶、 ODS 等色谱技术对杏叶防风全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 等波谱数 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 巨噬细胞作为炎症模型,评价 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杏叶防风中分离并鉴定了20 个化合物,分别为 香草醛(1)、芝麻素(2)、2-甲基-2-羟基-5-甲氧基苯并[d] 氢化呋喃-3-酮(3)、原儿茶醛(4)、 1,5-dihydroxy-2,3-dimethoxyxanthone (5)、异鼠李素(6)、山奈酚(7)、8-羟基-2-甲基色原酮 (8)、木犀草素(9)、槲皮素(10)、1-O--D-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 8-十八烯-1,3,4-三醇(11)、异鼠李素-3-O--D-半乳糖苷(12)、异槲皮苷(13)、去甲当药醇苷 (14)、木犀草素-6-C--L-阿拉伯糖苷(15)、山奈酚-3-O--D-半乳糖苷(16)、山奈酚-7-O-- D-葡萄糖苷(17)、木犀草素-7-O--D-葡萄糖苷(18)、异牡荆苷(19)、芦丁(20)。其中化合 物1、3、4、6、7、10、13、16、18、20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 化合物2-10、12、18、19 均可显著抑制LPS 诱导RAW264.7 细胞NO 释放量(P<0.05, P<0.01),其中化合物4、7、10、18 在浓度为25 molL-1 时,抑制率分别为57.37%, 83.60%,68.16%、81.14%。该研究丰富了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明确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 挥抗炎功效的活性成分,为杏叶防风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民族药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及其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民族药刺梨根茎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为验证该民族药化学成分的抗炎功活性。该文以民族药新鲜刺梨根茎为原料,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炎症模型,考察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对巨噬细胞经LPS刺激后产生的NO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刺梨根茎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获得1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刺梨苷(1)、野蔷薇苷(2)、蔷薇酸(3)、β-D-glucopyranosyl-(2a→1b)-2a-O-β-L-arabinopyranosyl-(2b→1c)-2b-O-β-L- arabinopyranosyl-(2c→1d)-2c-O-β-L-arabinopyranosyl-(2d→1e)-2d-O-β-L-arabinopyranosyl-(2e→1f)-2e-O-β-L-arabinopyranoside(4)、儿茶素(5)、3-O-methylellagic acid-4´-O-β-D- xylopyranoside(6)、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7)、委陵菜酸(8)、桦木酸(9)、spinosic acid(10)、arjunic acid(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α-tocopherol(14)、正二十六烷(15)。其中化合物4、6、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对其中的化合物1-7进行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7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的NO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化合物1-7在抗炎作用上表现出较好活性,其IC50分别为25.07、24.56、17.65、9.80、16.67、40.83、34.98 μmol·L-1 (阳性对照地塞米松22.46μmol·L-1 ),其中化合物3、4、5的活性优于地塞米松。实验结果阐明了刺梨根茎中的三萜类、鞣花酸类、黄酮类和寡糖类化合物是其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验证了刺梨根茎的民间抗炎功效。

  • 蛇含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及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利用 D-101 大孔树脂、硅胶及 Toyopearl HW-40F 等色谱技术对蛇含委陵菜 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 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小 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 委陵菜中分离得到 15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heptadecanoyloxy)propane-1,3-diyl distearate (1)、9,12,13-三羟基-10,15-十八二烯酸(2)、9,12,13-三羟基-10,15-十八二烯酸甲酯 (3)、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4)、大黄素(5)、大黄酚(6)、(6R,9R)-3-酮-- 紫罗兰醇-9-O--D-吡喃葡萄糖苷(7)、新穿心莲内酯(8)、甲基--D-呋喃果糖苷 (9)、1-O--D-吡喃果糖--D-吡喃阿洛糖苷(10)、对香豆酸(11)、cesternosides A (12)、koaburaside(13)、荭草素(14)、异荭草素(15),均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 离得到。(2)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 1-3、8、11-15 具有一定的 NO 释放抑制活性, 其中化合物 8 在 25 molL-1 浓度下抑制率为72.5%。该研究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植物化学 信息,明确了脂肪酸衍生物、酚性成分及二萜类成分是其抗炎活性成分,为蛇含委陵菜的 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岩黄连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MCI、Sephadex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岩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此外,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岩黄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黄连碱(1)、盐酸小檗碱(2)、文殊兰新碱(3)、甲基小檗碱(4)、脱氢卡维丁(5)、左旋四氢巴马汀(6)、药根碱(7)、紫堇定(8)、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9)、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0)、山奈酚(11)、异地芰普内酯(12)、地芰普内酯(13)。其中化合物3、4、8-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4、9和11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炎症因子NO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8.8 ± 0.2)、(29.1 ± 0.3)和(18.0 ± 0.1)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在抗炎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上表现出良好发展潜力。该研究旨在明确岩黄连的抗炎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深度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理论依据。

  • 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 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 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ODS 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 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 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 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 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 巨噬细胞的NO 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结果表明: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 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 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 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 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 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 对小鼠RAW 264.7 细胞的NO 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 0.01),在20 μmol·mL-1 浓度下,NO 抑制率分别为67.09%、66.50%、59.83%、36.47%。 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凉伞根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部分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药材资源的 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