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展内陆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对土壤水盐的响应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的环境可塑性机制。本文采用TWINSPAN和CCA等方法,研究小苏干湖内陆盐沼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苏干湖湿地植物可以分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赖草(Leymus secalinus)、赖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盐地风毛菊(Saussurea salsa)+赖草、水麦冬(Triglochin palustre)+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阿尔泰薹草(Carex altaica)等6个群落类型,各植物群落通过适应各自区域内土壤水盐的运移规律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土壤含水率、土壤Ca2+、Cl-和地下水埋深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影响最显著。内陆盐沼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水盐因子之间的关系是湿地植物长期适应特殊生境的结果,体现了盐沼湿地植物较强的耐受性和生态适应性。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化学 提交时间: 2021-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地下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剖面水盐变化明 显,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为掌握土壤垂向水盐动态,建立数值模型是十分高效的手段,通过重建 土壤剖面的水盐动态过程,可揭示高盐环境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服务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和后续可持续灌溉管理。通过 HYDRUS-1D 模拟防护林建设初期不同矿化度地下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并根据实测的土壤水盐数据,优化土壤水分特征参数,评价模型的适用 性。结果表明:表层(0~30 cm)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受灌溉影响大,数值波动剧烈,且土壤盐分表 聚强烈;深层(50~150 cm)则受灌溉的影响小,数值波动小。数值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水盐运移情况,建立的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矿化度灌溉条件下塔里木河下游流动沙漠地区土壤水盐运移状况,为该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1-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22团盐碱地排水沟的排水试验,通过控制田间灌溉,监测田间土壤盐分变化,并建立HYDRUS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明沟排水条件下盐碱地棉花一个生育周期内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80 cm土层平均脱盐率达到了50.09%,80~200 cm土层盐分总量基本保持不变,0~200 cm盐分整体下降约25%;距明沟的距离越近,排盐的效率越高;数值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较吻合,可以较好地反应试验的真实情况。该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化治理提供参考。
提交时间: 2024-09-25
摘要: 土壤盐渍化是一种由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灌区人类活动频繁,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多样,深入理解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将有助于灌区的土壤盐渍化防治。在对灌区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因素、国内外水盐模型特点和应用研究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水盐运移模拟的可能发展方向。灌区盐渍化的形成与气候干旱、地形、土壤季节性冻融、地下水含盐量和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灌溉管理措施、耕作方式和施肥制度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水盐运移模型是研究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的有效工具,目前常用的水盐运移模型包括水盐平衡模型、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由于模型率定和验证所需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作物生长过程观测资料较难获取,水盐运移模型多用于田间尺度的节水控盐策略和灌排管理措施优化研究,在区域应用较为有限。现代大型灌区的快速发展导致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时空分布规律变化较大,对模型的不断改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究大型灌区水盐运移时空演变机制提供了可能性。未来应加强基于生态安全的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机制研究,构建耦合气候模式或经济模型的多过程水盐运移模型。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选取耕层土壤初始含水量有较大差异的两个地块, 于春季利用当地高矿化度咸水(10~15 g∙L1)进行灌溉和地膜覆盖, 以探究地膜覆盖对春季咸水灌溉条件下滨海盐渍土水盐动态的影响。设不灌咸水不覆膜(对照, CK)、不灌咸水覆膜(PM)及3月29日和4月13日灌咸水不覆膜(SE、SL)、灌咸水后覆膜(SE+PM、SL+PM)6个处理探讨不同咸水灌溉和覆膜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另在耕层土壤含水量≥20%(海兴县小山乡)和<20%(海兴县农场)两个地点分别设灌咸水后覆膜(SE+PM)和不灌咸水不覆膜(CK)处理, 探讨初始土壤含水量对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灌水量均为180 mm, 灌溉咸水来自排水渠, 矿化度分别为12.12 g∙L1和11.53 g∙L1, 咸水入渗后, 播种油葵。结果表明: 春季咸水灌溉后覆膜能有效降低耕层土壤盐分, 并且该项措施实施的时间越早越好, 脱盐深度和脱盐率均较深和较高, 本研究中, 脱盐效果最优的为SE+PM处理, 该处理在油葵收获后0~5 cm脱盐率为58.93%, 土壤含盐量由1.15%降至0.51%。此外, 脱盐效果也受到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影响, 耕层土壤含水量<20%时, 春季咸水灌溉覆膜处理对土壤盐分的淋洗效果较好, 平均脱盐深度大于40 cm, 保证了油葵正常生长, 油葵出苗率和产量分别为73.9%和920 kg∙hm2, 至油葵收获时, 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由灌溉前的1.93%降低至0.32%, 脱盐率达84.07%; 而当耕层土壤含水量≥20%时, 脱盐速度慢、深度浅, 至油葵播种时, 土壤盐分依然较高, 导致油葵出苗率低, 最终绝收。本研究通过利用春季高矿化度咸水灌溉和地膜覆盖措施, 在春季干旱和土壤严重积盐条件下有效降低了耕层土壤盐分, 为作物播种出苗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和低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