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23
摘要: 本文综述急性乳腺炎的定义、特点以及急性乳腺炎的中医特色治疗、对急性乳腺炎未来发展的展望,乳腺炎发生前主要以预防护理为主,护理措施都是根据疾病治疗方式动态变化的,主要以多元化针对性和综合护理为主。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6
摘要: 本文总结1例乳腺炎局部麻醉术后疼痛患者给予耳穴贴压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措施。在完善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耳穴贴压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该方法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优势,患者易于接受。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6
摘要: 本文总结手法按摩排乳联合耳穴贴压治疗1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起疼痛的效果和护理经验。护理人员先进行科学的护理评估,在中医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采取手法按摩排乳联合耳穴贴压干预,同时配合饮食、情志、生活等常规护理干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红肿消退。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9-06
摘要: 本文总结1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并脓肿形成患者行砭石治疗联合刺络放血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措施。在中医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砭石治疗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能有效缓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22
摘要: 本文总结1例手法通乳治疗急性乳腺炎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施手法通乳治疗,并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和中医药膳,能有效缓解患者乳房疼痛,排除淤积乳汁,减轻乳腺导管局部的压力,缩小乳房肿块和皮肤红肿范围,促进泌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7
摘要: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30 min内给予耳穴贴压。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术后6 h、24 h和72 h疼痛程度,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术后24 h,疼痛有效缓解率治疗组为83.33%(25/30),高于对照组的53.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疼痛有效缓解率治疗组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贴压能有效缓解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后疼痛程度,且操作简单、安全。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7
摘要: 目的 探讨乳通散外敷治疗郁滞期乳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收治的郁滞期乳痈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手法排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乳通散外敷干预。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排乳联合乳通散外敷治疗有助于缓解郁滞期乳痈患者不适症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乳腺炎对中国荷斯坦奶牛乳中脂肪酸组成及其绝对含量的影响。根据奶牛乳房结构,试验组利用通乳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悬液经乳头管注射入奶牛乳房内,建立诱导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腺炎模型,对照组灌注磷酸盐缓冲液,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中的脂肪酸绝对含量。结果表明:乳中共检出34种脂肪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对感染乳区脂肪酸合成产生直接影响。按不饱和度和碳链长度划分的6大类脂肪酸中,试验组在感染后11 h与感染前24 h相比,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绝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有相同变化趋势,但除短链脂肪酸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感染后23 h试验组6大类脂肪酸的绝对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型乳腺炎影响了奶牛脂肪酸的合成过程,降低了脂肪酸各组分的绝对含量。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19
摘要: 目的探讨砭石联合手法按摩排乳技术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我科选入2023 年 6 月份到8 月份来我院就诊的乳痈患者共 3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应用砭石联合手法按摩排乳技术治疗,之后对治疗成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第一天的康复率达到 40.00%,第二天的康复率为 26.00%,第三天的康复率为 33.00%,这意味着在接受3天的治疗后,所有病人都已经康复。结论 针对乳痈患者应用砭石联合手法按摩排乳技术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是症状得到缓解、疏通乳络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17
摘要: 耳穴疗法作为一种中医特色护理操作适宜技术,在防治妇科常见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疗效。本文分别从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原发性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六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外治法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得到一种天然活性产物,具有黏膜黏附力及带有正电荷等特性,可有效促进肠道吸收营养物质和乳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对肠道和乳腺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饲粮中添加壳聚糖能改变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和菌群结构,使瘤胃的甲烷产量下降,并可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此外,壳聚糖还具有无耐药性、安全、无残留等优点,不仅对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还可有效地提高乳房炎奶牛的抗氧化能力和促进炎症康复,使其在奶牛生产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壳聚糖在奶牛体内的生物学功能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壳聚糖在奶牛生产实践中进一步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2-20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罕见,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多易误诊漏诊,为本病的早诊早治带来极大挑战。目的 探讨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中医药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7年0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例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 15例女性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均好发于育龄妇女,妊娠后2~5年内多发,病因复杂,病程缠绵,发病特点与乳房部浆细胞性乳腺炎相类似,病理学检查为明确诊断的金标准。15例患者经中医内治法外治法联合治疗后,症状缓解,局部病灶消失,且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罕见,多易误诊漏诊,临床治疗难度较高,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显著。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1
摘要: 本文总结1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行砭石治疗联合中药塌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经验。首先应完善对患者的护理评估,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基于辨病辨证实施中医外治法。砭石治疗及中药塌渍能够改善局部炎症,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乳房局部发红情况。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8-01-25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检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中自身抗体(ANA、AHA)、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的情况,以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 是否是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方法 收集2013年9月~2015年5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住院治疗的非哺 乳期乳腺炎患者78例,同时选择88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外周血中自身抗体(ANA、AHA)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 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补体(C3、 C4、总补体)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免疫指标 的变化,自身抗体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抗核抗体(ANA)阳性的有50例, 占64.10%(50/78),其中荧光 模式以颗粒型和胞浆颗粒型为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抗组蛋白抗体(AHA)阳性的 有28例, 占36.00%(28/7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非哺乳期乳腺炎组IgA、IgM因子, C4、总补体升高, 与 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异常,患者外周血自身抗体 ANA、AHA阳性率高,揭示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6-30
摘要: 本文总结1例初产妇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运用多元化阶梯式心理护理联合应用中药膏摩技术中的治疗效果和护理经验。主要通过辨证施护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效果评价、生活和饮食指导,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应用中医特色技术-中药膏摩技术以及首次运用多元化阶梯式心理护理模式使患者VAS疼痛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提升、SPBS量表评分降低、SAS量表分数降低。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更多类似病例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