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老年群体视角下兰州市医疗设施可达性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合理配置城市医疗设施对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及民生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医疗设施兴趣点(POI)和路径规划等多源数据,采用平均最近邻、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2020年兰州市老年人口就医可达性及其供需匹配度。结果表明:(1)兰州市老年人口数量空间分布不均衡,老年人口密度和老龄化率呈现“双核心”结构。(2)3类医疗设施空间集聚特征不同。市级医疗设施呈“单中心”结构形态,区级医疗设施呈“一主多次”分布模式,街道级医疗设施呈“多中心”分布格局。(3)各级医疗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市级和区级医疗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街道级医疗设施可达性高值区的分布范围最广,但仍有个别街道存在可达性较低的“盲区”。(4)由于医疗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不论是市级、区级还是街道尺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年人口与医疗设施空间不匹配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医疗设施合理配置以及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 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的时空耦合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探究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相互影响的程度和方式,明确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本研究聚焦六盘山甘肃片区,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模型,探究2010—2020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时空分布格局,并根据协调关系划分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和多维减贫程度提升显著,二者均由中低水平转向中高水平,且空间集聚效应突出。(2)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度略有下降,但整体上以高度耦合为主,两系统相互作用程度较强。空间上两系统耦合度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且不同程度耦合度存在聚集形态,空间差异明显。(3)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与多维相对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明显提升,两系统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但协调等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4)2010—2020年六盘山甘肃片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与多维相对贫困耦合协调类型以同步型为主,但协调等级多为失调。可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效率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模式在六盘山甘肃片区仍存在较大深化空间。

  • 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与目标,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对共同富裕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宁夏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县域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泰尔指数、基准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2年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宁北、宁中、宁南不同区域间的增长差异与指标各维度的增长差异显著。(2)从泰尔指数来看,宁夏县域共同富裕的发展差异一直存在,但整体差距在逐渐缩小,泰尔指数分解后组间差距贡献率增长远大于组内差距贡献率。(3)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实现了向更高水平的转变,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4)宁夏县域共同富裕进程相对缓慢,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对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推进具有阶段性抑制作用。

  •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力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的重要支撑。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研究方法,分析了2012—2021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12—2021年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方向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椭圆重心在鄂尔多斯市境内,空间集聚特征明显。(3)经济基础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市场环境、政府调控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 多维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人口、经济和空间3个维度,利用收缩度模型、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识别了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类型,同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了空间分异视角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收缩数量和严重程度来看,人口收缩最为严重,增长率达到64.15%,覆盖范围最广;其次是空间收缩和经济收缩,增长率分别为30.19%和7.55%。(2)从县域收缩的时空演变特征来看,综合收缩以及人口、经济、空间单维度收缩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并呈现出“由边缘向中心包围”的收缩趋势。(3)从不同维度的组合关系来看,县域收缩的类型逐渐趋向多维化。2000—201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仅表现为人口单维度收缩;而2010—2020年收缩类型趋向多元,涵盖了二维和三维收缩,其中以人口-空间收缩为主要类型。(4)从县域收缩的驱动因素来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收缩主要受地方财政支出、教育资源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各驱动因素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实行分区管理对于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收缩的研究视角,为提升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活力并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持。

  • 基于POI 数据挖掘的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旅游“六要素”理论,利用内蒙古县域旅游兴趣点(POI)数据,通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熵值法、综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2023年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呈现出显著的集聚性分布特征,其中“食”“住”“购”要素的集聚性最为突出,“娱”“行”要素次之,“游”要素则相对分散。(2)旅游要素的密度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拟合线以南区域的密度普遍高于北部地区,特别是“呼包鄂”、赤峰和通辽等市形成了旅游要素的密集区域。(3)旅游要素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则涵盖了低-低、低-高、高-高和高-低4种集聚模式。(4)影响内蒙古县域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多个维度,其中经济和文化因素是核心影响因素。

  • 基于POI 的天山北坡城市群旅游要素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旅游“六要素”理论,应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Ripley’s K 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2024年4月获取的天山北坡城市群旅游要素兴趣点(POI)数据的空间分布及关联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旅游要素均呈显著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集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食”>“购”>“住”>“行”>“娱”>“游”。(2)各旅游要素空间连续性较弱,呈现出“一核、一轴、多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尺度下的各旅游要素空间关联性整体较弱,“行”要素与其他要素空间关联性较强,而“游”要素与其他要素空间关联性较弱,旅游要素空间分布格局有待优化。(3)旅游“六要素”的整体空间集聚尺度特征值为33.83 km。其中,“游”要素的空间集聚尺度特征值最大(42.95 km),而“住”要素的最小(18.48 km)。(4)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旅游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单一因子,研究表明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及人口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GDP、夜间灯光指数、A级景区数量、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等因子对旅游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最为显著。

  • 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文旅产业作为新疆第九大产业集群,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新疆实现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基于“质量、效益与游客体验”3个视角,构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7维测度体系,对新疆2008—2023年的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利用GIS空间可视化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其障碍来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起点较低,但在2018年提出“旅游兴疆”战略之后提升较快。(2)新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整体呈现出北强南弱、东西相贯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和喀什地区“四轮驱动”演化特征和“一核三点”共生发展格局。(3)新疆总体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区域创新能力不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主要障碍在于旅游市场吸引力不强和文旅资源开发不足。(4)影响新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信息服务、经济支撑和旅游交通,次要因素是资源要素和旅游服务;其中,互联网的普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公路建设对新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显著。

  • 基于PLUS-InVEST 模型的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020年及2035年的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及其滑坡区生境退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预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通渭县滑坡区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20—2035年通渭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扩张转移,其中耕地向草地扩张最明显,通渭县土地利用类型仍然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较少。(2)空间尺度上,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由南向北呈上升趋势,均以低等级和较低等级为主。滑坡区生境退化以中度退化和高度退化为主,由南向北呈下降趋势。(3)时间尺度上,1985—2035年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通渭县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下降趋势,但滑坡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生境退化指数平均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影响滑坡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最关键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NDVI与年均降水量交互作用最强。

  •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多情景模拟——以黄河流域山西段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山西段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预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态势对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以及均方根偏差分析2030年自然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综合发展和碳达峰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产水、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情景下产水服务供给量最高为73.27 mm,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和固碳服务需求量最低,分别为59.89 mm和14.92 t C·hm-2。(2)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供给权衡度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与土壤保持、产水与固碳服务需求量协同强度均较低。(3)生态保护和碳达峰情景下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供需比均大于0,各情景下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相似。因此,黄河流域山西段未来发展中应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统筹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成“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 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估算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是土地部门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在增加碳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潜力巨大。利用简单经验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新疆实施的国家生态修复项目和积极管理措施的历史固碳贡献,基于14条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路径估算了2020—2060年新疆森林、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陆地碳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结果表明:2000—2020年,新疆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历史贡献平均速率为29.98 Tg CO2e·a-1,森林恢复是过去20 a间新疆重要的固碳路径。2020—2060年,在粮食和纤维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全疆的缓解潜力为49.53 Tg CO2e·a-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缓解潜力为10.91 Tg CO2e·a-1,草地生态系统的缓解潜力为10.13 Tg CO2e·a-1,农田生态系统的缓解潜力为28.31 Tg CO2e·a-1(占比最大,为57.35%)。14条未来自然气候解决方案路径中,保护性耕作路径的缓解潜力最大,为22.72 Tg CO2e·a-1,占所有路径的46.06%。因此,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在未来新疆固碳中具有较大潜力。

  • 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强度空间格局及演进趋势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农业水污染管理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综合考虑农业灰水足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业灰水足迹强度(AGWFI)代表农业污染水平,测算了2012—2021年黄河流域112个地级市(州、盟)的AGWFI,全面分析了黄河流域AGWFI的空间格局和演进趋势,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2021年黄河流域总体及上、中、下游地区AGWFI均显著降低,且上游地区AGWFI的下降幅度远大于中、下游地区。(2)2012—2021年黄河流域AGWFI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流域总体及上、中、下游地区的AGWFI基尼系数都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AGWFI转移路径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3)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黄河流域总体及上、中、下游地区AGWFI的影响均显著为负,而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和农业水资源利用程度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制定针对性的农业水污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 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复垦生态系统先锋树种水分利用效率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反映了其固碳能力与水分消耗的平衡关系,揭示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我国黄土丘陵区典型露天煤矿——山西省平朔露天煤矿区复垦生态系统不同复垦年限(5 a、15 a、20 a、28 a)的3种先锋树种(油松、榆树、刺槐)为研究对象,在对树种叶片的碳(C)、氮(N)含量及C/N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树种WUE随复垦年限的演变规律,并分析叶片C/N与植物WUE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刺槐和榆树叶片C、N含量随复垦年限增加,而油松叶片C、N含量高值则分别出现在复垦15 a和20 a。油松叶片的C含量、C/N均显著高于榆树,N含量低于其他两树种(P<0.05)。刺槐叶片的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树种(P<0.05)。(2)同一树种在不同生长年期WUE随复垦年限表现的规律为:油松复垦5 a最大,复垦28 a最小;榆树复垦28 a最大,复垦5 a最小;刺槐复垦15 a最大,而复垦5 a最小(P<0.05)。树种间WUE的差异表现为,油松高于榆树和刺槐。(3)3种树种的WUE与叶片C含量及C/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叶片N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平朔矿区植被重建工作中先锋树种WUE特征,可为黄土丘陵区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中塔帕米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2000—2021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变化与冰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极差变换法和熵权法开展了冰川灾害暴露度评估。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面积萎缩速率为0.20%·a-1±0.06%·a-1,物质平衡为-0.25±0.04 m w.e.·a-1,1992年以来的冰湖面积扩张速率为0.45%·a-1,均为帕米尔高原整体水平的数倍。(2)冰川不稳定性的增强直接导致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风险普遍凸显,其中灾害发生的中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公路西段。(3)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宏观格局主要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分布密度、地形与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以及气候暖湿化趋势的空间差异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中塔公路沿线地区冰川灾害暴露度的宏观格局,可为灾害脆弱性、影响力和情景预测研究等提供参考。

  • 1960—2023 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全球变暖趋势下,黄土高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明确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区域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3年黄土高原111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法确定极端降水阈值来识别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全区及生态分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各气象站的极端降水阈值介于27.4~89.1 mm,有54%站点的阈值>50 mm,各生态分区的平均阈值介于35.0~59.6 mm之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2)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强度分别从西北部的10.6 mm·a-1、33.0 mm·d-1增至东南部的71.5 mm·a-1、133.0 mm·d-1,其发生频率则从北部的0.3 d·a-1增至南部的0.8 d·a-1。极端降水日数更接近于暴雨日数,特别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B2副区。(3)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应作为灾害防治重点区域。(4)近64 a的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特征,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集中在7、8月。(5)近10 a来,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频率有所增多;沙地和农灌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下降趋势减缓,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在2020年发生突变且增多。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各生态分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依据。

  • 气候变化及新四季划分方法下的西藏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1981—2023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气温日资料,选择西藏新四季划分方法划分西藏四季,探讨西藏气候季节区域变化、四季开始日期的时空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藏四季分明区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和林芝市,四季不分明区(无夏区)主要位于西藏西部、北部和沿喜马拉雅山一带的高海拔区域。(2)西藏春、夏季开始日期有提前的趋势,秋、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春季开始日期于2000年出现显著提前突变,秋、冬季开始日期分别于2003、1995年出现显著推迟突变。(3)就开始日期而言,春、秋季的第一模态(EOF1)呈现“春季西北低、东南高,秋季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春季的第二模态(EOF2)表现为“西北正、东南负”的反向分布型;秋季EOF2呈现西南正值中心与东北负值中心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EOF1属于“北部高、西南部低”,冬季EOF2与春季EOF2特征相同。(4)未来春、夏季开始日期的推迟和秋、冬季提前的态势将出现。

  • 从动作模仿到预测加工:运动感染的动态神经机制与实践应用图景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5-07-06

    摘要: 运动感染作为人类社会互动中感知与动作系统动态耦合的核心机制,其神经机制与进化意义长期存在争议。在社会交往中,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动作引发的对自身动作的无意识影响被称为运动感染。运动感染构成了人类模仿和社会学习的基础,在社会认知、群体协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认为,运动感染的本质是感知系统、运动系统与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交互。镜像神经系统在动作观察与执行共享表征中发挥基础作用,但其功能需置于预测误差调控与意识路径竞争的整体框架中理解。预测加工理论通过前馈模型校准内部动作表征,揭示预测误差对运动感染方向可塑性的调节作用,阐释从模仿到偏离的行为多样性。社会情境通过前额叶皮层调控感染强度,表明运动感染具有进化赋予的适应性功能。未来研究需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与计算建模的跨学科整合,深化动态交互机制的解析,并探索其在复杂社会场景中的实践路径。

  • 三七粉联合手指操对冠脉介入术后上肢血肿的疗效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6

    摘要: 目的探讨三七粉外敷联合六步手指操对冠脉介入术后上肢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冠脉介入术后并发上肢血肿的10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结合喜辽妥外涂,观察组采用三七粉外敷联合六步手指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消退时间、臂围、疼痛评分(VAS)、舒适度(GCQ)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肿消退时间、臂围、疼痛评分(VAS)、舒适度(GCQ)及并发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结论 对冠脉介入术后并发上肢血肿的患者采用三七粉外敷联合六步手指操干预,能加快患肢血肿吸收、减轻疼痛,提升舒适度,降低并发症风险。

  • 青少年感知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微博大数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5

    摘要: [目的]探索基于微博文本的青少年感知社会支持评估方法,并分析其人口学差异特征。[方法]采用Python爬取全国12–18岁青少年微博文本(约30万条),构建包含四维度的感知社会支持词典,通过“文心”系统进行词频分析,并结合性别、年龄、地区等变量开展统计分析。[结果]构建词典共收录1312个词汇,具备良好效度;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与地区的青少年在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较低,东部和中部地区较高。[局限]数据来源为公开微博文本,可能存在群体代表性偏差;词典虽具效度,但对深层心理语义的捕捉能力有限。[结论]社交媒体文本可用于有效评估青少年感知社会支持水平,具备实践价值与预警潜力。关键词:感知社会支持,微博文本分析,词典构建,青少年

  • 1例肝肾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7-04

    摘要: 本文总结1例肝肾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经验,通过护理评估及中医辨证,在日常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指导等基础上,结合头部刮痧和麦粒灸两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头晕、眠差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