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在我国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 性、生产的高效性、价值的珍贵性和开发利用潜力的巨大性等特征。当前, 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着耕地撂荒、地力下降、土壤污染、灾害频繁、效益低下和后劲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南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实行集约用地; (2)开展环境整治; (3)推行轮作休耕; (4)实施用养结合; (5)优化系统结构; (6)深化农村改革。

  • 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问题及对策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当前, 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战略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促进江西省及其他条件相近的地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 以便给实施轮作休耕试点提供参考, 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及实地考察等形式, 对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进行了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结果显示: 当前江西耕地作物轮作具有面积比例低、模式多种多样、分布范围广、效益明显等特点, 而目前休耕主要采取退耕和休闲两种方式。同时指出当前江西轮作存在面积小、模式差、管理不善、效益低等问题, 而休耕多为被动式休耕, 存在面积不合理、休耕农田不合适、模式单一、周期无规律、补偿不到位等问题。由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推进全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对策与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意识; (2)制定科学规划, 分类进行; (3)明确范围,有效管理; (4)改善条件, 打造样板; (5)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保障农民利益; (6)增加投入, 培养人才。

  • 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问题及对策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当前, 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战略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促进江西省及其他条件相近的地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 以便给实施轮作休耕试点提供参考, 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及实地考察等形式, 对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进行了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结果显示: 当前江西耕地作物轮作具有面积比例低、模式多种多样、分布范围广、效益明显等特点, 而目前休耕主要采取退耕和休闲两种方式。同时指出当前江西轮作存在面积小、模式差、管理不善、效益低等问题, 而休耕多为被动式休耕, 存在面积不合理、休耕农田不合适、模式单一、周期无规律、补偿不到位等问题。由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推进全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对策与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意识; (2)制定科学规划, 分类进行; (3)明确范围,有效管理; (4)改善条件, 打造样板; (5)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保障农民利益; (6)增加投入, 培养人才。

  • 江西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0-3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高天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莲花县,为当地人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功能。根据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构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4年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成本替代、市场价值、影子工程、造林成本、成果参数和旅行费用等定量分析方法,评估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14年,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经济价值为7.20×108 元,其中,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的经济价值居前两位,分别为4.39×108 元和1.16×108 元,各占服务总经济价值的60.89%和16.11%。9项服务指标按评估的经济价值大小排序为:土壤保持 > 固碳释氧 > 产品供给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环境净化 > 气候调节 > 旅游休憩 > 调洪蓄水 > 社会保障。直观的经济数字反映了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一方面有利于强化管理者和公众保护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另一方面为政府制定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补偿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综合评价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筛选紫云英等量翻压条件下, 较适宜的施氮水平, 以冬闲常规施氮[150 kg(N)·hm2]处理为对照, 在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 条件下, 设置90 kg(N)·hm2、120 kg(N)·hm2、150 kg(N)·hm2 和180 kg(N)·hm2 4 个施氮水平, 研究紫云英和施氮量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 其中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 和120 kg(N)·hm2 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 分别达9.65 t·hm2 和9.97 t·hm2, 比对照分别增加11.18%和14.86%。各处理在水稻播种—分蘖期及抽穗—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 占成熟期干物质量的19.26%~24.77%和45.23%~52.75%, 这两个生育阶段是干物质主要积累时期。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均高于对照, 增幅为6.95%~18.68%。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以紫云英配施90 kg(N)·hm2处理最高, 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3.94%~14.08%和6.65%~14.90%。紫云英配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早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 其中以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 和120 kg(N)·hm2 效果较优, 可实现减氮增效目的,是较理想的施肥模式。

  • 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 通过2012 年— 2013 年连续2 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采用AHP 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 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 绿肥早稻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 油菜玉米||大豆晚稻, 蚕豆早稻甘薯||玉米蔬菜甘蔗||大豆, 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晚稻价格比折算后, 两年间各种植模式中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最高, 其次是绿肥早稻晚稻, 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的作物产量最低。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表明, 2012 年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排序依次为: 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绿肥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 说明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改稻为经”, 是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3 年经过稻田复种轮作后, 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表现为: 绿肥早稻晚稻>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冬闲早稻晚稻, 表明稻田冬种紫云英模式的绿肥早稻晚稻种 植模式能兼顾三大效益,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两年的综合效益结果来看, 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 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等社会问题, 而且对于冬季农业开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来说, 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是适合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稻田冬季农业开发与复种轮作循环模式。

  • 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生长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2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探索红壤旱地较适宜的秸秆覆盖量,采取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置4个秸秆覆盖水平:S1为0 kg/hm2、S2为4375 kg/hm2,S3为8750 kg/hm2和S4为13125 kg/hm2,研究秸秆覆盖量对红壤旱地棉花产量、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S2-S4)较不覆盖处理(S1),一是提高棉花出苗率,差异极显著(PP2效果显著,是红壤旱地值得推广的栽培模式。

  • 基于组合可拓综合分析法的鄱阳湖流域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6-2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长期跟踪定位评价湖泊的水质营养化程度,对于实现地区水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评价方法中指标选取的可行性、单一性、权重赋值的主观随意性以及水质变化的模糊性、随机性、动态性和生物指示性等特点,采用了可拓综合评价法和浮游生物调查与室内测定法相结合,构建了组合可拓综合分析法,一方面利用可拓综合分析法对鄱阳湖流域5个代表性观测站点的10年的年均(每2年)观测数据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浮游生物指示法对该5个站点的水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以生物指示评价法所得等级与可拓综合分析法评定等级吻合的最多次数所对应等级作为组合可拓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自2006年以来鄱阳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为平稳,总体呈好转势态。2010年有4个观测点的水体达到富营养化程度,而在2014年湖区的蛤蟆石和鄱阳水质略有所改善,达到轻富营养化程度,都昌、康山、星子站点的水体为中营养化,改善幅度较大,水质较好;(2)从湖区的地理区位看,鄱阳湖湖区的南部和西部的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总体上要好于北部、东部和中部湖区,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表现为区域的不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