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EN | CN
  • 首页
  • 论文提交
  • 论文浏览
  • 论文检索
  • 个人中心
  • 帮助
按提交时间
  • 2
  • 2
按主题分类
  • 1
  • 1
  • 1
  • 1
按作者
  • 4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按机构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当前资源共 4条
隐藏摘要 点击量 时间 下载量
  • 1. ChinaXiv:201707.00666
    下载全文

    利用CpG DNA甲基化酶M.Sss I共表达载体制备限制性内切酶Not I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王佩 陈凯 高嵩

    摘要: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DNA重组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工具。由于其本身对DNA有切割作用导致其重组表达在技术上十分困难,产率低、提纯程序复杂。而商业化生产所采用的利用专一型甲基化酶保护宿主DNA的限制酶表达技术流程繁琐、实用性有限。本研究为表达Not I限制酶,采用来源于Spiroplasma sp. MQ1的DNA甲基化酶M.Sss I特异性甲基化CpG序列,甲基化后的DNA会免受识别位点中包含CpG序列的限制酶Not I的切割。将甲基化酶M.Sss I导入大肠杆菌表达宿主ER2566中后,M.Sss I基因在宿主中持续表达并甲基化宿主DNA成CpG甲基化样式;利用此表达体系制备限制性内切酶Not I获得成功。并借助引入纯化标签经过简便的Ni亲和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2步层析洗脱纯化,制备了高活力高纯度的重组限制酶Not I。此表达体系可应用于一系列识别位点中包含CpG序列的限制酶的表达。

    通过
     点击量 3509  下载量 1919  评论 0
  • 2. ChinaXiv:202304.00541
    下载全文

    不为繁华易匠心 潜心钻研结硕果——孟连生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影响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高嵩 张智雄 丁颖

    摘要: [目的/意义] 回顾总结孟连生先生在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研究、数据体系建设、应用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展现先生在艰苦条件下求索开创、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先生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意义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结论] 先生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探索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在中国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通过引领创建CSCD和DISC数据库,推进文献计量学方法在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期刊评价、科学活动评价方面的应用,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研究,这些数据库是中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成就。

     点击量 1076  下载量 475  评论 0
  • 3. ChinaXiv:201704.00117
    下载全文

    硅纳米带电弧等离子体的合成及其储锂电化学特性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10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余洁意 高嵩 董星龙

    摘要: 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在氢气和氦气混合气氛下制备了硅纳米带(Si NRs),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光谱(XRD)、Raman光谱、X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Si NRs的形貌、结构及 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硅纳米带(Si NRs)是由细小片状结构Si晶体沿一定的晶体学方向堆积而成的 带状纳米结构,以聚结生长机制为主导。Si NRs的宽度约为28 nm、长度大于200 nm、厚度为6.2 nm,比表面积约 为164 m2·g-1。文中深入探讨了Si NRs的形成机制。这种制备Si NRs的方法成本低,可商业化宏量生产,其产率 约为18.6 g·h-1。将此Si NRs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制备了锂离子电池,并测试其嵌/脱锂电化学性能。这种锂离子电 池的首次放电比电容为2460 mAh·g-1,循环40次后其电容量维持在316 mAh·g-1,表现出较好的储锂电化学活性。

    通过
     点击量 48722  下载量 2311  评论 0
  • 4. ChinaXiv:202303.10063
    下载全文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郑琼 江丽霞 徐玉杰 高嵩 刘涛 曲超 陈海生 李先锋

    摘要: 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动、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践行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需要我国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驱动,构建与能源资源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结构新体系。实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互补融合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体系的关键。因此,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不仅是电力系统低碳清洁化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抢占国际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力手段。

     点击量 1622  下载量 695  评论 0
友情链接 : PubScholar 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预印本评审专家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6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