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noErrors.js
  • 青藏高原5—10月地表潜热通量与青海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81—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青海省43个观测站气象资料,采用气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法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5—10月地表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海省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第1模态空间分布主要呈现高原东西部变化不一致的特征,青海东北部、高原西部和南部地区表现为正异常,其余地区为负异常;第1模态时间系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以2001年为界,前正后负,表明青海东北部及高原西部和南部地表潜热通量在2001年以前(后)增加(减少)。② 高原地表潜热通量与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高原地表潜热通量增加(减少)时,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减少(增加)。③ 将通过0.1显著性检验的区域作为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区(35.0°~38.5°N,98°~103.0°E),以1个标准差为依据,挑选潜热通量高值年和低值年。结果表明,关键区内地表潜热通量在近35 a表现为显著下降的趋势,潜热通量高值年关键区降水增加,潜热通量低值年关键区东北部降水减少,其余地区降水增加,且在南部存在大于60 mm正异常中心;在潜热通量高(低)值年,关键区位势偏低(高),风速偏大(小),关键区南部水汽辐合较弱(强)。通过分析100 hPa南亚高压中心强度与300 hPa温度场,在地表潜热通量异常偏高(低)年,南亚高压强度略低(高),300 hPa暖中心略低(高),且南亚高压初上(撤离)高原较早。

  • 青海三江源高寒荒漠与高寒草甸地表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过程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认知不同植被覆盖地表热通量变化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位于青海三江源区沱沱河高寒荒漠和隆宝高寒草甸地表热通量涡动观测及梯度微气象观测,分别估算感热及潜热输送系数;重建基于气象站观测数据的1981—2020年沱沱河与玉树地表感热、潜热通量月值,探讨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及与再分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对比总体输送法计算的热通量值与野外站涡动观测值,两个站点的地表感热通量相关性要优于地表潜热通量,不论是地表感热通量还是地表潜热通量,其相关性沱沱河站要优于隆宝站。(2)不同下垫面类型地表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地表潜热通量、地表感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在高寒荒漠均呈现出微弱减小趋势,但在高寒草甸均呈上升趋势。(3)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的多年月平均值在沱沱河站和隆宝站均反映出单峰值,地表感热通量在5月达到最大,地表潜热通量在7月达到最大。地面热源在两站略有不同,沱沱河站地面热源表现为单峰值,在6月达到最大,而在玉树站表现双峰值,在5月和8月达到峰值。(4)沱沱河站的热通量计算值与再分析资料的相关性要优于玉树站。玉树站地表感热通量存在明显的高估和低估,玉树站地表潜热通量在2008年前计算值低于再分析值,在2008年后高于再分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