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竹林严重低温寒害与立竹性状和林地覆盖经营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雷竹林严重低温寒害特征及其影响因子,2016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严重低温寒害后调查了不同林地覆盖经营年限雷竹林不同年龄和胸径立竹的受损情况。结果表明:持续低温冻害使雷竹叶片失水结冰、失绿、黄枯,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脱落; 竹秆干缩,颜色变黑,叶鞘枯黄,立竹死亡。严重低温寒害气候条件下,3 cm≤DBH<5 cm立竹的受损类型主要为Ⅰ~Ⅲ类,较小径级(DBH < 3 cm)和较大径级(DBH≥5 cm)立竹的Ⅳ类受损情况明显提高;2年生、3年生立竹受损程度类型主要为Ⅰ和Ⅱ类,而1年生、3年生以上立竹受损程度类型主要为Ⅲ和Ⅳ类;短期林地覆盖(≤3a)雷竹林立竹受损类型主要为Ⅰ~Ⅲ类,而长期林地覆盖(≥5a)雷竹林主要为Ⅲ和Ⅳ类,且Ⅳ类受损率明显提高,休养式覆盖雷竹林Ⅳ类受损率低于20%,显著低覆盖3a及以上雷竹林。研究表明,严重低温寒害气候条件下,立竹年龄、立竹胸径和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立竹受损程度均有重要影响,宜留养3~5 cm立竹,合理调控竹林立竹年龄结构,留足2~3年生立竹,采取休养式林地覆盖经营方式,连续林地覆盖年限不宜超过3年。

  • 苦竹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海拔梯度对苦竹林立竹叶片C、N、P 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参考。以 3 个海拔梯度 [低海拔,(200±10) m;中海拔,(400±10) m;高海拔,(800±10)m]苦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 1-3 年生立竹叶片 C、N、P 含量,分析了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异速增长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年龄对苦竹叶片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明显,随立竹年龄的增大,苦竹叶片 C、N、P 含量和 N:P 总体上均呈降低趋势,而C:N、C:P 总体上呈升高趋势。海拔对苦竹叶片 C、N、P 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有重要影响,随海拔梯度升高,不同年龄立竹叶片 C 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变化趋势,N、P 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而 C:N、C:P 和 N:P 均呈升高趋势。不同海拔梯度苦竹林立竹叶片 C、N、P 含量和 C:N、C:P 差异显著,中、高海拔苦竹林立竹叶片 N:P 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低海拔苦竹林;不同海拔梯度苦竹林立竹叶片 C、N、P 间呈显著的正异速增长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升高,C-N、C-P 异速增长指数显著升高,而 N-P 异速增长指数显著下降。研究表明,高海拔苦竹林虽然 N、P 利用效率提高,但立竹叶片碳含量较低,P 素限制性作用增强;中海拔苦竹林不仅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而且立竹叶片碳含量高,是苦竹林丰产培育的适宜海拔。

  • 苦竹-杉木混交林界面区克隆分株秆形和地上生物量分配的适应策略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是优质笋材兼用竹种,分布广。为探究界面区苦竹分株秆形及地上构件生物量 分配格局的变化特征,解析苦竹对异质生境适应机制,本研究选取了相邻的苦竹林和苦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混交林两种林分类型,分别测定了苦竹林和混交林中心区及界面区不同龄级立竹秆形和秆、枝、叶生 物量,分析立竹秆形及地上构件生物量积累、分配、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界面区 1 a 立竹生物量积 累及分配差异增大,其中苦竹林界面区各构件相对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提高,混交林界面区各构件相对生 物量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但 2 a 立竹生物量积累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缩小,界面区二边 2 a 立竹各构件相对生 物量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界面区立竹秆形特征及 1 a 立竹各构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均无明显变 化,但苦竹林界面区 2 a 立竹秆的增长速率提高,枝、叶的增长速率降低。综上可知,苦竹通过权衡资源分配关 系,明显改变界面区立竹秆形及生物量分配格局,以提高克隆分株对异质环境的适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