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溪河水生昆虫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已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拓展至功能多样性层面,使用功能性状表征功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是当前 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物种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敏感,对群落和种群沿环境梯度的演替具有许多潜在的指示作用。 为了解香溪河水系水生昆虫功能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因子对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于 2005 年 12 月及 2006 年 1 月、2 月对该 水系的香溪河、九冲河、高岚河、古夫河 4 条河流的水生昆虫进行了调查,并对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本研究 选择化性、漂移性、游泳能力、吸附能力、形状、个体大小、流态偏好、温度偏好、生活型、营养习性等 10 个功能性状纳入分析。 研 究结果发现,香溪河水系共鉴定水生昆虫 127 种,四节蜉(Baetis sp.)、高翔蜉(Epeorus sp.)、短尾石蝇(Nemoura sp.)为区域优势 分类单元,相对丰度分别为 38.6%、9.1%、6.7%;4 条河流间优势物种组成差异较大。 10 个功能性状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等级性 状分别为 1 世代/ a(Volt2)、高漂移率(Drft3)、无游泳能力(Swim1)、无吸附能力(Atch1)、流线型(Shpe1)、小型个体(Size1)、沉 积 / 侵蚀流态兼好型( Rheo2) 、广温型( Ther2) 、附着型( Habi4) 、收集者( Trop1) ;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 T 检验表明,化性、 附着能力、大小、流速偏好、温度偏好、漂移性、生活型、营养习性等性状级别间差异显著,而游泳能力、形状性状等级间无显著差 异。 对 10 个功能性状的 33 个等级性状在 4 条河流间相对丰度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Volt1、Drft2、Swim2、Atch1、Atch2、 Size3、Rheo1、Ther3、Habi2、Habi3、Trop3、Trop5 等 12 个等级性状相对丰度在 4 条河流间差异显著。 功能性状多样性、树状图功 能多样性用来描述 4 条河流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功能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值在古夫河、高岚河、九冲河、香溪河分别为 2.8、 3.2、6.9 和 5.4;树状图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值在分别为 4.8、5.7、11.1、8.8。 功能冗余度均值在 4 条河流分别为 2.9、3.4、4.6、3.9。 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度与环境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功能性状多样性指数受总氮、水深影响显著;树状图 功能多样性指数受总氮、水深、流速影响显著;功能冗余度指数受硝态氮、溶解氧、二氧化硅影响显著。

  • 三峡成库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及库湾纵向分区格局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7-12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水库生态系统演替是水库生态学研究及水库管理过程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成库以来,有关水库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却鲜见报道。以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2003年8月-2010年7月3个不同蓄水阶段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状况,并对库湾纵向分区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后,摇蚊科和颤蚓科成为第一批定殖者,并以摇蚊科为主;随后,颤蚓科中的霍甫水丝蚓逐渐成为优势类群;直到2004年4月仙女虫科的肥满仙女虫与霍甫水丝蚓共同主导群落。一期蓄水后约1a,底栖动物密度和物种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格局。库湾总体密度于2006年4月达到最高值,高达24146个/m2。二期蓄水导致底栖动物总密度显著降低,而三期蓄水后则变化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增长,库湾底栖动物偶见种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群落逐渐趋于稳定。基于TWINSPAN(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的分析,一期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纵向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出稳定的分区格局,库湾中部区域呈现出相同的群落类型,无季节变化;而自二期蓄水开始,库湾纵向上大部分样点的群落类型发生改变,表明二期蓄水的干扰较强;之后呈现出季节性波动,此种格局与水位的季节波动相关联,表明三峡水库底栖动物逐渐适应水库周期性的调度,群落结构呈现稳定的季节性周期波动。

  • 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研究进展及新指标体系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0-05-18

    摘要: 流域和流域生态学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载体和理论支撑,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过程-功能-机制-调控相互联系和递进的研究是流域生态学的研究范式。然而,流域生态学没有建立起自己学科内生的、使流域生态系统各结构成分、陆地和水体、上游和下游、陆生和水生生物关系有机联系起来的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指标体系模型框架,致使流域生态学的研究分散在淡水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农业环境学、水利工程学等学科中,没有形成核心理论。本研究分析了流域生态学发展中的瓶颈,回顾了基于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分析了流域生态学利用等级机构理论和集合生态系统理论,对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的研究现状。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数量特征整体指标、流域各结构成分指标和结构成分间关系指标,为量化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结构成分之间关系提供了方法。

  • 新薛河典型生境底栖动物功能性状及其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3-3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敏感,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中扮演关键角色;基于生物性状的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密切相关,是了解生态系统和群落功能的关键所在。基于新薛河底栖动物3个季度的调查数据,对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时空动态及其对环境梯度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个功能性状的等级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空间格局上,33个等级性状中有21个在河段间差异显著,涉及10个功能性状中的9个;而在时间序列上,仅有12个等级性状于各季节间差异显著,涉及10个功能性状中的6个。功能多样性于各河段间差异显著,表现为D ≥ E、A ≥ C > B;而于各季节间整体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底栖动物各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水文条件是影响研究区域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对河流生境质量具有较好的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