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MIP6 多模式预估数据的石羊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和季风区边缘,流域内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高,生态环境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对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构成威胁。本文基于观测数据,评估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1个气候模式在石羊河流域的模拟能力,用等距离累积分布函数法对气候数据进行降尺度,得到该流域的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CMIP6模式数据在石羊河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多模式集合平均数据对石羊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模拟性能均优于其他模式。(2)未来不同情景下(2023—2100年),流域内降水量、气温和潜在蒸散发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随着辐射强迫增加而增大。(3)未来时期石羊河流域的干燥度指数整体减小,流域气候趋向暖湿化,且民勤盆地是流域内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研究结果对于石羊河流域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锡林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选取锡林河集水区域为研究区,基于1968—2015年水文和气象数据序列,采用Mann Kendall趋势检验进行趋势分析,采用Mann Kendall突变检验和双累积曲线法进行突变分析,继而利用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及弹性分析法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影响的贡献率。研究表明:1968—2015年,锡林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在1984年和2000年发生突变。基于此,将1968—1984年作为基准期、1985—2000年和2001—2015年则作为突变期;双累积曲线法得出的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贡献率介于86%~88%,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相差较大,而累积量变化率比较法则同时考虑降雨和蒸发对径流的影响,与弹性系数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贡献率分别介于52.44%~69.02%(1985—2000年)和42.39%~43.64%(2001—2015年)。综合而言,不同定量方法具有不同的基础和结构,使用包含多方法集成的弹性系数法相对于经验性统计法而言更可靠,且更适于锡林河流域径流量的定量响应研究。

  • 黄河二氧化碳逸出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头道拐水文站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2-02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河流连接着海洋碳库和陆地碳库,河流碳逸出是全球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黄河上游和中游分界点-内蒙古段头道拐断面为研究对象,采用Li-7000静态箱法监测了断面4个采样点在2013-2015年期间四季的CO2逸出通量(FCO2),并分析了FCO2时空变化规律。基于研究断面主要水文和水化学指标的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结果,探讨了FCO2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断面FCO2介于14-186 mol m-2 a-1,平均值为84 mol m-2 a-1;水体CO2分压(pCO2)介于467-2101 μatm,平均值为995 μatm;DOC浓度介于2.7-13 mg/L。FCO2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FCO2为全年最大456 mmol m-2 d-1,冬季最小33 mmol m-2 d-1。FCO2在4个采样点的空间差异显著:河道右岸S4点处最大为392 mmol m-2 d-1;河道中部S2和S3点基本相同;河道左岸S1点最小为86 mmol m-2 d-1。FCO2与河道流速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pCO2中等相关,与pH负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对于该研究断面河道流速较pCO2对FCO2的贡献更大。本研究较为精细地探讨了头道拐断面的水体CO2逸出规律,表明即使在同一河道断面,FCO2也可能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流速较大处的FCO2较大,因此在野外监测FCO2时需要在河道断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特别是较大的河流。研究结果为黄河中上游CO2逸出量评价和河道断面FCO2监测点的布设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