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7-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关联性及其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关中地区平均地表高温、低温区域分别呈现总体增大、减少的趋势,地表高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2000—2020年关中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主要居民点,高强度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而低强度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山区。(3)2000—2020年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主要由不显著及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区域,高-高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各城市主城区,低-低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4)影响地表温度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中,夜间灯光强度、人口密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对地表温度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且夜间灯光强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交互作用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最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2-04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综合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高温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高温脆弱性指数,揭示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20年关中地区夏季地表温度高温区面积增加,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大致相似,次高温区和高温区呈片状分布在中部区域,次低温区和低温区集中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2)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分布格局与地表温度类似,较高和高等级脆弱性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低和较低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3)2005—2020年关中地区高温脆弱性指数呈降低趋势,较高和高等级脆弱性面积占比由2005 年的48.20%降低至2020 年的37.49%。(4)2005—2010年,高温脆弱性等级发生变化的范围较小,2010—2020年,各高温脆弱性等级发生变化的范围明显增加,大部分区域脆弱性等级降低,主要表现为中脆弱性降为较低脆弱性、较高脆弱性降为中脆弱性、高脆弱性降为较高脆弱性。研究结果可为高温适应能力的提高和高温脆弱性的减缓提供参考与借鉴。